新華社成都7月3日電 題:渚清沙白鳥飛回——長江幹流零公裡處見聞
新華社記者惠小勇、黃毅、胡旭
站在長江幹流零公裡處,望著煙波浩渺、「滾滾東去」的長江,宜賓市民楊希感慨萬千:「今天的長江宜賓段可以用『渚清沙白鳥飛回』來描寫,生態環境大變!」
臨江而建的四川省宜賓市有「萬裡長江第一城」之稱,金沙江、岷江在這裡匯合而成長江,長江幹線航道零公裡處便位於宜賓城區。
臭水溝消失了 市民親密接觸長江
長江幹流零公裡處附近的涼姜溝青山如黛,蘆葦搖曳,親水步道掩映其中,市民扶老攜幼,徜徉江邊……
市民龍春多年前曾在涼姜溝生活居住。她回憶說,過去的涼姜溝「汙物漂流、蚊蠅滋生」,岸邊亂搭亂建民居,江面上許多做餐飲生意的小船,生活汙水和泔水直排江中。
宜賓市委書記劉中伯告訴記者,為了還長江一江清水,近年來,該市加快建設長江上遊綠色生態示範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實施長江綜合治理項目,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不斷取得進展。
在涼姜溝,江面上做餐飲生意的小船被取締了,岸邊亂搭亂建的民居被拆除了,景觀工程也於去年完工,長江邊建起了親水步道、綠道、溼地景觀、休憩驛站,宛如「親水公園」。
去年6月,宜賓市楊灣汙水處理廠在涼姜溝建成,這是川西南首座花園式生態汙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汙水處理能力為每日6萬噸,解決了當地50萬人的城市生活汙水處理問題。
記者近日走進楊灣汙水處理廠,只見廠區綠草茵茵,汙水經處理後排入長江的中水,清澈見底,空氣和中水中均聞不到臭味異味。監測室裡,儀器屏幕上顯示著出水水質監測數據。該廠項目工程師李勇軍說:「工廠出廠水質達到《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這一點我們做不了假,水質在線自動監測數據24小時不間斷傳輸至省環保平臺。」
李勇軍告訴記者,為長遠計,楊灣汙水處理廠和另一座汙水處理廠,還將進行二期工程建設,日增汙水處理能力超12萬噸,以滿足未來20年宜賓城區人口增長所帶來的汙水處理需要。
據介紹,2017年,「三江(金沙江、岷江、長江)」宜賓段水質監測斷面達標率為100%。
為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讓路 「五朵金花」告別長江
從宜賓城區順江而下,在距離長江幹流零公裡處5公裡的長江北岸,一大片廠房正被拆除,其中一座偌大的煙囪即將在未來的一個月內被拆除,宜賓天原公司老廠區的這座煙囪,是長江宜賓段臨江的最後一座煙囪。
天原公司的廠區已遷至臨港經開區、南溪區另建。在天原公司老廠區所在的這片區域,過去有5家從事化工、熱電、特種水泥等產業的大型工業企業,是當地家喻戶曉的「五朵金花」。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好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宜賓市黨委政府下定決心、行動有力,如今,「五朵金花」已全部告別長江,4家企業遷建進入工業園區,1家企業整體關停。
「五朵金花」老廠區拆除後留下的臨江3000多畝土地,宜賓市計劃營造與長江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成為新的商業區、文化創意區和娛樂休閒區。
搬遷企業以此為契機,告別高汙染、高耗能的落後生產方式,轉型升級。搬遷後的天原公司實施新材料、新能源等項目,全面推進綠色製造;金川電子公司在新廠區引進高精尖設備,生產技術得到進一步改進。
劉中伯告訴記者,近年來宜賓深入實施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和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雙輪驅動」戰略,在臨港經開區積極布局新興產業,已引進138家智能終端企業,預計年內投產企業可達80家、產值達450億元,全面達產後手機年產量將達2.2億部、智能終端產品年產量達3.3億部,產值超過2000億元。
鳥兒多了,魚兒也多了
午後的涼姜溝,鳥語蟬鳴,幾位老翁正在江邊悠閒垂釣。
垂釣中的市民老楊告訴記者:「長江水清了,鳥兒多了,魚兒也多了……」「我不在乎能釣多少魚,而是享受江邊野釣的樂趣。」
宜賓日報記者王黎長年關注長江生態環境變化,她告訴記者,隨著長江生態環境好轉,2017年秋冬至今年2月,有上萬隻水鳥遷徙宜賓越冬,長江、岷江幹流的灘涂地、水庫成為重要越冬地。
2017年10月至今年2月,由宜賓市林業局工作人員組成的調查隊首次在全市範圍內進行秋冬季遷徙水鳥調查工作,記錄到的水鳥有大天鵝、鴛鴦、斑頭雁、紅嘴鷗、大白鷺等39種。大天鵝是在該市首次發現。
記者了解到,宜賓正在實施的長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不斷向縱深推進。該項目總長度約192公裡,總投資約92億元。項目以依山傍水的優美自然景觀為基礎,以悠遠的歷史文化為依託,主要建設內容為涉江區域改造、整治周邊環境、濱江道路建設及沿江生態恢復等。
責任編輯: 唐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