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小東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我們生活在一個三維立體世界裡,沿著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直線,在一個固定的空間裡展開自己的人生故事。
但影視作品可不會墨守成規,2020年,中國臺灣電視劇《想見你》、美國電影《信條》、日本動漫《異度侵入》,都是以時空錯亂為背景,人生故事不再是直線,而是來回往復交織,讓觀眾看的大呼過癮。
近期韓國懸疑驚悚電影《電話》,英文名《Call》,也是這一類型電影,全程無尿點,反轉不斷,值得一看。
本片是雙女主設置,由樸信惠、全鍾瑞聯合出演。近幾年看韓劇少了,對樸信惠的記憶還是《繼承者》裡的女學生、《匹諾曹》裡的女記者;而金鐘瑞則是在李滄東的《燃燒》裡一舞成名,讓人印象深刻。
《電話》這部電影的標籤是懸疑驚悚,兩位女演員精湛的演技也的確讓觀眾心驚膽戰,隨著劇情的推進心情上下起伏波動,尤其是結尾的大反轉,讓人如入冰窖。
但是,韓國影視作品的一個特色就是煽情,這部電影也是一部被溫情包裹著的驚悚懸疑片。
樸信惠飾演金書妍出生於1992年,28歲。在她小時候,父親因火災喪命,她一直認為是母親忘記關天然氣才導致父親死亡,於是和媽媽的關係很疏遠。
這是她們母女之間化解不開的矛盾,即使在母親得了腦瘤,生命只有幾個月的情況下,她從首爾回老家照顧母親,但是依舊不能原諒她,對母親冷言相對。
隨著故事的進展,書妍通過吳英淑的口中得知,當初母親把天然氣關了,是小書妍學電視上的做法再把天然氣打開,才導致了火災發生、父親死亡。而她潛意識不願意面對這個事實,於是這麼多年一直怪罪母親。
當真相擺在面前,書妍悔恨自己對母親的冷漠。在父親的墓前再見到母親,看到母親為了保護自己被吳英淑拿刀留下的傷疤,她緊緊抱住了母親,痛哭不已。
如果說書妍和母親之間的矛盾因為真相的出現可以化解,那麼吳英淑和她養母之間的矛盾呢?
金鐘瑞飾演的吳英淑,出生在1972年,也同樣是28歲,生母早死,被養母撫養。英淑曾經在精神病院待過,養母是一位神神道道的巫女,堅信英淑長大後會給很多人帶來災難,於是一直對她施法念咒進行驅魔。
按照故事原本的敘事,養母最後將英淑殺掉獻祭,以免她為禍人間。然而,英淑通過書妍未來的電話得知了此事,對養母進行了反殺,並接連殺害了賣草莓的成浩叔叔、書妍的爸爸、收破爛撿到英淑殺人證據的老爺爺、調查犯罪的警察等人,手段極其血腥,讓人不寒而慄。
或許大家會說養母的預言太準確了,英淑就是給很多人帶來了災難,要是早點把她弄死就好了。但這或許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第4章中,對「自我實現的預言」有過精彩的描述:指錯誤的期望最終變為現實,因為它會誘導被期望人的行為,從而使錯誤的期望得到實現。預言中的事件之所以能發生,只是因為人們期望它的發生,並且被期望人就像所期望的那樣去行動。現在我們就以這個理論來重新解釋英淑和她養母之間的故事。
第一步,自我實現的預言就是知覺者形成對目標(他人)的期望,即預測目標會怎樣行動。電影中,養母基於自己的認知,預測英淑會給他人帶來災禍,是個災星。
第二步,是知覺者行動,知覺者通常會以自己期望一致的方式來行動。養母覺得英淑是個災星,於是就禁閉她,對她施法念咒。
第三步,目標解釋知覺者的行為。英淑看到養母禁錮自己,覺得養母是刻意為難她,於是消極對抗養母。
第四步,知覺者解釋目標的反應。知覺者不太可能認識到他自己在引起目標反應中所起的作用,事情最終的結果使知覺者把目標的行為歸因於目標自己的性格或心情。養母看到英淑消極對抗的樣子,更加認定是英淑是魔鬼上身,就是個災星,又用更加激烈的辦法折磨英淑。
第五步,目標作出反應。通常是一種相互往復的方式,以善報善,以惡報惡。
養母想要殺掉英淑,她反殺了養母,養母的預言實現。
在這個故事中,養母不會意識到正是她自己的期望造就了她們的現實。畢竟,養母在英淑身上發現了自己期待的行為,還有更好地證據來證明自己預言的正確嗎?
但是我們重新解釋這個故事會發現:對他人的預言能引導我們對他人作出的行為,預言本身具有促動作用。英淑和養母的悲劇中,養母亦有很大的責任。
在這部電影中,書妍因為發現真相促進了與母親的和解,而養母因為固化的認知,加深了與英淑的隔閡,最終釀成了悲劇。
我們對一個人固化的認知會阻礙我們對他/她的理解,希望書妍和英淑的故事能帶給我們一點警醒:畢竟,無論時空如何變幻,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理解,永遠是不可或缺的。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