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是一部韓國懸疑電影,受年初疫情影響,推遲將近9個月後才在Netflix線上上映。按照介紹,影片講述的是兩個女人在一個電話連接的兩個時空裡彼此改命的瘋狂故事。
作為一部懸疑片,除去劇情設置的合理性,影片能否在邏輯上自圓其說,直接決定了觀眾看的爽不爽,在這類影片中,找bug往往是觀眾的樂趣所在。
目前《call》的豆瓣評分已經從8.0跌落到7.6分,除了被挑出邏輯bug,不少人把踩點放在了結局的反轉上。
我反而覺得,結局是個不錯的亮點,做到了對全片的合理化。當然,這前提是我沒有把它當成科幻片來看。看完這部片子,我其實想到兩種完全不同的解讀視角,我更喜歡自己的第二種解讀:
第一種是承認平行時空,類似電影像《蝴蝶效應》,執念才是悲劇源頭;第二種是基於女主多重人格分裂,類似影片像《禁閉島》。
01、五重人格分裂
以成年書妍的視角,她身邊主要出現了六個人,分別是童年書妍、英淑、書妍父母、英淑繼母、善希、草莓叔。除父母和草莓叔真實存在,其他均是女主分裂人格:
成年書妍:主人格,被治療人格,並非純善。
童年書妍:犯錯害死其父的人格;
英淑:暴戾,父親死後出現,主人格淨化工具;
繼母:產生於治療過程,一心殺死英淑;
善希:懦弱富有同情心,同時很軟弱。
影片開頭,成年書妍獨自提著行李箱走在公路上,偶遇開車經過的草莓叔,一起乘車回書妍家,在房子前,草莓叔這樣說:
這裡應該是書妍第一次入駐精神醫院時的情境。草莓叔其實是書妍在精神病院的醫生,書妍母親則因為爆炸已經離世。後文中母親提到的重疾險保險金,其實是父母為從小就有精神疾患的書妍買下的保險。
在女主給丟失的手機打電話時,對面傳來陌生女人和男人對話聲音,這可以理解為某類暗示,作用類似於催眠,也意味著治療過程的開始。
英淑與書妍的首次對話,則是成年書妍在醫生指導下第一次意識到另外人格存在的時刻。
雙方通話時,只能由英淑單向聯繫書妍,印證著分裂人格的出現往往不是一觸即發的,這一點符合人格分裂患者的表現。
站在惡人格英淑視角,片中有大量英淑遭受繼母虐打的畫面。事實上,每一個惡人格被繼母虐待的鏡頭,也是成年書妍在接受治療的過程,繼母被英淑反殺成功,是意味著治療方法的失效。
畫面轉到成年書妍,被改命的成年書妍與父母一家團圓,顯然這只是臆想。主人格在現實和臆想之間徘徊選擇,儘管再次失去會更加痛苦,最終還是默許惡人格殺害父親,親手打破了這個夢。
除去醫生的治療緣故,還有兩種可能支撐著主人格的這種選擇:一是害死父母的人不配得到幸福的念頭,分離被視為自罰;二是只有坐實是惡人格殺死了父親,主人格才能得以解脫,分離被視為自救。
02 、暗黑主人格
值得一說的,我認為主人格並非純善。在某種意義上,英淑要殺害的人,都是主人格潛意識下希望她殺掉的人,儘管她不承認。
他們當中,有的人(童年書妍)承載著難以面對的過去,有的人(繼母、警察、草莓叔)妨礙了主人格的自我淨化,惡人格不過是主人格的淨化工具——殺手罷了。
當初爆炸明明因自己而起,卻只活了自己,這讓書妍久久不能釋懷,也是她人格分裂根本原因。誘使英淑殺死童年書妍的,是現在對過去的悔恨,也是主人格隱藏在冰山之下的黑暗面。
英淑的存在印證著主人格對過去罪責的逃避,只有惡人格活著,所有的遺憾和懊悔才會與主人格沒那麼息息相關;而懦弱人格善希,作為一個工具人,目的無非是幫助惡人格存活下來。
隨著治療的深入,書妍主人格開始接受事實,向真相靠近,與各分裂人格的分離成了必然。惡人格開始意識到自己將被主人格殺掉,同時決定殺掉主人格,自此兩人格間徹底對立。
在最後的結局中,身中數刀的書妍母親為了救童年書妍,和英淑一起從二樓跌落,成年書妍也轉危為安。而父親墓地前,原以為被殺死的母親又突然出現,但就在母女相伴而行回家的途中,走著走著,母親竟一度消失,隨即是短暫的黑屏。直到畫面亮起,是成年書妍被綁,驚恐萬分地看著觀眾。
認可了書妍的多重人格論,故事情節就顯得合理多了,也不再那麼燒腦:
童年書妍是一個患有精神疾病隱患的孩子,1999年,父母因煤氣爆炸意外去世。出於自責和逃避,出現了人格分裂,遂被醫生接入精神病院,並一直在接受治療。
影片其實是成年書妍治療時的大腦臆想畫面。因自殘和暴戾,書妍身上留下很多疤痕,在治療時也不得不被醫生綁在椅子上,而結局出現的恐怖鏡頭,其實是書妍在接受治療的畫面。
03、懸疑失色,恐怖不足
作為一部雙女主影片,全程看下來,樸信惠、全鍾瑞的演技都是在線的。尤其是全瑞賢的鏡頭表現力更是可圈可點,看到後面,就連她的幾次笑聲都讓我汗毛髮顫。
但連著掉分的現實,也很骨感。對於我而言,影片最大的槽點在於,一是太多意料之中;二是過度渲染恐怖,破壞了懸疑色彩。
時空連線題材,在韓國並非首見,像是2016年的口碑劇《信號》,講述的是兩名刑警通過一部10年前的老電話連線攜手破案的故事。
又比如,2019年的黑馬劇《想見你》,也是取材於過去和現今的連接,由此展開的錯愛故事。
同時,因為《蝴蝶效應》《禁閉島》《恐怖遊輪》等同類佳作的存在,無論從平行時空,還是從人格分裂視角來說,本片都顯得驚喜不足。
而本片的另一槽點也是懸疑片慣有的通病——想懸疑先恐怖。將恐怖、血腥等因素和懸疑雜糅到一起的風險也很明顯,一旦把握失衡,原本出彩的懸疑成分,就難免要在視覺衝擊下顯得相形見絀。
在營造懸疑氛圍上,本片導演是很聰明的,加入了些許宗教元素。
宗教和信仰在營造恐怖方面,是一種事半功倍的方式,像《仲夏夜驚魂》便是將宗教作為故事發展的主要線索,即使是在光天明日下,也讓人毛骨悚然。
很可惜的是,影片開始營造的懸疑氛圍,隨著越來越多血腥畫面出現,反而讓片子向著恐怖片發展,但論及純恐怖,片子又稍顯力道不足。
綜合看來,8.0開局高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類型片的市場接受度,這一波高分難免存在被架高的嫌疑。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評分,《call》能否守住今天的7.6分,本身就是個懸疑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