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遊蛇是一種分布較廣的微毒後毒牙達氏腺毒蛇,該蛇色彩鮮豔,受驚擾或被激怒時能昂首舉頸,頸部膨扁,身體呈「S」形彎曲,形狀與動作像眼鏡蛇,因此人們以為它是毒蛇。其實它只有微毒,不過敏的話一般沒事,平時一般不主動攻擊人類,所以很少造成致命傷害。
虎斑遊蛇,遊蛇科頸槽蛇屬。
學名:Rhabdophis tigrina
別名:野雞脖子
虎斑遊蛇體背面翠綠色或草綠色,體前段兩側有粗大的黑色與桔紅色斑塊相間排列,枕部兩側有一對粗大的黑色「八」形斑。它的脖子背後有一條突起的頸腺,毒液就保存在那裡,不會噴毒。腺體排毒管極短,導管開口於毒牙的牙鞘內,並無任何疏導毒液的結構(溝或管)與毒牙相連,當蛇吞咬獵物時,口腔內肌肉擠壓使毒液排出毒腺並沿牙齒流入傷口,因為這種蛇後溝牙十分短小,在口的後面,一般咬人不會很深,除非咬人時帶有吞咽動作,所以後溝牙一般也就咬不到人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虎斑遊蛇是後溝牙微毒,主要是粘性大,主要功能類似於唾液的潤滑作用,幫助吞咽和消化,致毒作用次之。
形態特徵:
體長約0.8米左右。體重一般為200-400克。頸背有一明顯頸槽,枕兩側有一對粗大的黑色斑塊。背面翠綠色或草綠色,有方形黑斑,頸部及其後一段距離的黑斑之間為鮮紅色;腹面為淡黃綠色。下唇和頸側為白色。
生活習性:
虎斑遊蛇生活於山地、丘陵、平原地區的河流、湖泊、水庫、水渠、稻田附近。以蛙、蟾蜍、蝌蚪和小魚為食,也吃昆蟲、鳥類、鼠類。
虎斑遊蛇為卵生,每年6-7月間產卵,每次10枚以上 ,也有多者可達47枚。孵化期為29-50天不等。蛇體長15-17釐米。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全國各地,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均有分布。北京各區縣均有分布。
藥用價值:
中醫入藥,具有解毒止痛,祛風除溼之功效。主治骨結核、骨質增生和風溼等症。據有關報導,該蛇對治療胃癌、食道癌和乳腺癌等也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