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少華
夏秋之季,正是蛇類活動頻繁的季節。南通有多少蛇?有沒有毒蛇?對人畜的危害如何?清《乾隆直隸通州志》中記述:「蛇則水國多有之,然無甚毒猛者,以地非深山大澤也。」民諺說有水的地方就有魚,其實說有水的地方就有蛇也是成立的。古通州有野生蛇類生存,但大蛇毒蛇並不多,古人的這個說法還是比較準確的。「無甚」的含義並不是絕對的。事實上,古籍中就有大蛇的記載,雖然不多。
蛇類中蟒蛇是最大的。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編纂的如皋《白蒲鎮志》中記有「入畫橋巨蟒」和「法寶寺大蛇」。如東舊方志中也有「巨蟒為橋」的記述。解放後未見再有記載。南通市區只有宋代「軍山多虎蛇,人不敢至」的記載。與老虎並列的蛇應該是大蛇了,可惜沒有具體的記述。
解放初,曾經有人捉到過大蟒,地點是在南通的南城門外。這裡原來是亂墳崗,後來這個地方大概就是南通市老飛機場的地界。昔年有人寫過回憶文章,附了照片,是二吾照相館照的,報紙上登過,我也仔細看過。從照片上看,確實是蟒蛇,還有二吾照相館的名稱。再之後就沒有見到有分量的資料了,至於「鋸樹見蟒頭」「友誼橋南發現蟒蛇」的報導,應該是杜撰的或者是不了解蟒蛇與其他蛇類的區別而寫出來的,有人把體形大一點的蛇都稱為蟒蛇,不足為信。也有人把民間俗稱的馬蛇說成了蟒蛇,我曾經數次到端平橋農貿市場仔細核實過。這種蛇體形粗大,全身有黃綠色菜花形斑紋,體長可達三四米,重達四五千克。頭部有鮮亮的王字形花紋,很明顯,這是體形較大的馬蛇,就是大王錦蛇,而非蟒蛇。
新編《南通市志·生物資源》中記載了十多種蛇類,都是小型的。其中有4種毒蛇,兩種劇毒兩種微毒。劇毒蛇是蝮蛇和銀環蛇,微毒蛇是火赤鏈蛇和虎斑遊蛇(紅脖遊蛇)。毒蛇大多具有毒腺,是由耳下腺進化形成,一般與毒牙相連。毒牙因結構的不同而分為管牙和溝牙兩種,具有中空管狀結構的毒牙稱為管牙;在毒牙表面上有一條供毒液噴出的溝槽的稱為溝牙。
南通地區最常見的毒蛇是蝮蛇,其俗名有七寸子、土公蛇、草上飛、爛土蛇和地皮蛇等,《南通地區方言研究》中也記為「地皮蛇」,這種蛇在我國的分布很廣。蝮蛇的頭部呈三角形,頸部狹小,吻端圓,有頰窩,這是明顯的毒蛇的外形特徵。其體色灰褐至土紅,腹部灰白色,背鱗具稜。長60~70釐米,最大的個體可長達94釐米,以鼠、鳥、蛙和蜥蜴等動物為食。蝮蛇是管牙、溶血型毒蛇,人畜被咬傷後紅血球逐步溶解,引起傷口劇痛、水腫、出現紫斑,最後心衰而死亡。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亦有記載:「蝮,觸之則復;其害人也,人亦復之,故謂之蝮。」「黃黑色如土」「毒最烈」「不即療多死」「蝮蛇作地色,鼻反、口長、身短,頭尾相似」。王充《論衡》中亦早就記載其「利牙有毒」。
蝮蛇毒性非常強,但一般情況下並不主動攻擊人畜。我在南京上學時數次與同班同學去中山陵遊玩,其中有個景點叫音樂臺。音樂臺的南邊是丘陵和農田,春夏間這裡有不少的蛇藏在石塊的下面,大部分是蝮蛇,也有虎斑遊蛇,即紅脖遊蛇。還有水蛇,學名紅點錦蛇。我們翻開石頭,懶洋洋的蝮蛇不太情願地慢悠悠地遊走,一點也不想攻擊我們,我們很容易就能逮到它們。紅脖遊蛇也是,雖然比蝮蛇遊得快,但在平地上它們都跑不過我們這些年輕小夥子。當然我們也非常小心,徒手捉毒蛇是不能大意的,我們還帶著做實驗用的鑷子,將它們的兩顆毒牙去除。還記得有一年春天的一個上午,我帶著幾個小孩子到老家的小河邊玩耍,孩子們從一條盤伏著的蝮蛇身邊跨過去,這條蝮蛇卻不曾有任何反應,還在那裡享受著春天早晨的陽光。當我正要跟著孩子們從蝮蛇身上跨過去時,驀然發現了這個危險無比的傢伙!好險,被它咬上一口可不是好玩的。
銀環蛇全長1米左右,頭部橢圓形,頭略大於頸,體表是黑白相間的環紋。因其頭部不呈三角形,易被人誤認為是無毒蛇。銀環蛇屬前溝牙類毒蛇,具有神經毒素,能麻痺人畜的神經,毒性很強。昔年南通市花木公司經理繆鴻程先生在任唐閘人民公園主任時曾捉到過。銀環蛇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在南通發現並不多見。但彼時養蛇業尚未興起,蛇園逃逸的可能性並不存在。醫藥方面,過去銀環蛇可用於製作「三蛇酒」或「五蛇酒」,其幼體的幹製品稱為金錢白花蛇,又稱小白花蛇,可作藥用。現在,野生銀環蛇和蝮蛇都是保護種類,不可入藥,也不可隨便捕捉。
南通的兩種微毒蛇都有明顯的外形特徵。火赤鏈蛇又名火赤鏈遊蛇,俗稱火赤鏈、赤鏈蛇,南通市郊方言稱作「火色亮」。全長1米左右,頭黑色,軀幹部有60~70圈紅色窄橫紋。這是顯著的特徵,可供識別。體側還有紅黑相間的斑點,腹面灰黃色。屬後溝牙類,毒性雖不太強,但也不可忽視。如不慎被咬,也要儘快送醫治療(如能帶著毒蛇則更好)。時間越短,預後越好。另一種微毒蛇是虎斑遊蛇,也稱虎斑頸槽蛇。俗稱紅脖遊蛇、竹竿青、雉雞脖、野雞脖子。這種蛇也是南通比較常見的一種,其體色鮮豔美麗,在南通的蛇類中它是比較漂亮的。下唇及頸側白色,從頸部起身體兩側有紅色和黑色斑點交互排列,至體中部紅色漸漸消失,這個特徵也比較容易識別。另一個特徵是受驚時能扁平地膨脹頸部及體前部,顯露紅黑色斑點,狀如雄雞的頭頸部。第三個特徵是具有後毒牙,不直接與頸部的毒腺相連,而是呈利刃狀,可剌傷被咬部位並擴大傷口,毒液隨之進入人畜體內從而引起中毒。
近年來,每逢夏秋之際,多有被毒蛇咬傷的,也曾數次見到中醫院的醫生在電視上做防治蛇傷的專題節目,使人們增添了很多醫療衛生知識。當然總的方針還是以防為主,儘量不要被毒蛇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