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華蝮
溫泉蛇及其發現地生態
若爾蓋錦蛇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
湖泊畔的溼地,草叢及巖石是蛇類的典型棲息地。 巫嘉偉 攝
2013年,蛇年春節期間,長期堅持野外考察的成都資深蛇類愛好者侯勉在微博上熱切地說:「希望有更多的新蛇種的論文被科學家們發表出來,讓我的蛇年更充實和圓滿。」
根據相關統計,截至2012年底,四川省已知蛇類3科36屬66種。從2002年到2012年,中國蛇類新發現共計15個新種和一個新亞種,其中,在四川發現並命名的有4個新蛇種,它們是若爾蓋錦蛇、四川溫泉蛇、四川華蝮和劉氏白環蛇。今年一些專家還可能發表新的確定報告。它們的「出現」,不僅為四川增添了物種數量,還為動物研究、生態保護提供了突破性經驗。蛇年伊始,趙爾宓,四川爬行動物專家劉少英、郭鵬、丁利等向記者講述了它們的發現故事。
□本報記者 黃裡
四川溫泉蛇:
在美洲有「親戚」
上世紀70年代,在西藏羊八井,科學家們看到一個有趣的場景:人們在溫泉裡泡澡,蛇也在溫泉裡遊弋。當地百姓稱之為神蛇,是不可侵犯的。這種蛇就是溫泉蛇,它們生活在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地區,夏天在溪流間生存,冬天則在有溫泉的地區聚集。我國兩棲爬行動物權威專家趙爾宓通過研究得出判斷:「溫泉蛇是我國青藏高原的特有種,可能也是目前世界上生活地區海拔最高的蛇種。」
2004年,四川省林科院專家劉少英等在四川理塘發現了一種生活在溫泉旁的蛇,雖然這裡相對海拔較低,但一開始大家都認為它們就是「西藏溫泉蛇」。「單屬單種」的溫泉蛇為什麼會在海拔較低的理塘出現?為了找到原因,專家們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對這些蛇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生活在理塘的溫泉蛇在遺傳上與「西藏溫泉蛇」有很大差異,有明顯的不同種群特徵,於是,一種新的溫泉蛇在四川被發現,並以四川命名。
2008年,研究者們在比對相關資料時發現,四川溫泉蛇與一種生活在美洲的「異齒蛇」有很近的親緣關係,它們的分化與青藏高原隆升無關。
這兩個種類究竟怎麼分化的?又是怎麼起源的?「只能等到在更多的地點採集到更多的溫泉蛇後,甚至採集更多的新大陸異齒蛇亞科的蛇類後,才可能做更多的分析和研究。」趙爾宓的學生、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丁利說。
丁利進一步解釋說:「溫泉蛇是一個古老的蛇種,由於還沒有相關的化石發現,目前還不能判斷這個蛇種的進化路線。它們共同的祖先生活在哪裡?是在低海拔的理塘,還是更高海拔的羊八井?它們在美洲的『親戚』是如何去到新大陸的?這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科學發現來印證。溫泉蛇的相關比較研究,也許能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新的佐證。」
四川華蝮:
「竹葉青」猜想
一種身體如竹葉般青綠的蛇被稱為「竹葉青」,在中國南方地區它們有一個近乎一致的名稱「福建竹葉青蛇」。不過,在四川合江縣,當地人對看上去形態幾乎一樣的「竹葉青」卻有兩種叫法,一種稱為「金線烙鐵頭蛇」,一種稱為「槽頭青」。
2003年起,為了做整個中國的福建竹葉青的蝮亞科蛇類研究,宜賓學院專家郭鵬在合江縣進行了野外採樣,先後在同一個地點採集到一些標本蛇,統一作為「福建竹葉青蛇」來研究。但隨後的分子系統學研究顯示,來自合江的「竹葉青」與「福建竹葉青蛇」存在較大的遺傳差異。在專家樣本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分子系統研究和形態比較,2011年在採樣實驗中,樣本中出現了兩種明顯不同的遺傳基因信息。經過一段時間的比較研究後,郭鵬發現這是一個未曾描述的新種、新屬,與福建竹葉青蛇在形態和遺傳上差異較明顯,將其命名為四川華蝮。「它們實在是長得太像了,如果不是分子生物技術,很難找準它們的差別。」
郭鵬的研究結果,打開了認識物種的新思路。侯勉說:「在一群相似的蛇群中,隱藏著不同的物種,如果不發現它們的區別,小心保護它們的多樣性,可能有些物種在我們不知不覺間就消失了。」
對於今後的物種「多樣性」保護,丁利表示:「將來建設保護區,可能會很小,甚至可能就是一個社區的花園,就是一種蛇類的保護區。」
若爾蓋錦蛇:
全球錦蛇的祖先?
2007年,生活在川西高原若爾蓋的當地人給專家們提供了一條已死亡的蛇體。據當地人講,這條蛇也生活在溫泉附近。它會是一種新的「溫泉蛇」嗎?因為樣本不完整,當時還下不了結論。
2010年夏天,丁利在若爾蓋一個山谷溪流邊找到了它們。憑研究經驗,丁利認定是錦蛇屬中的一種。經過分子生物研究,這種錦蛇中生活地區海拔最高的蛇最終被確定了新身份——若爾蓋錦蛇。進一步分析顯示,這種蛇生活在極端惡劣環境中,是錦蛇屬中最古老的一支,可能是全球錦蛇的祖先。
2000萬年以來,錦蛇屬及它們的祖先,生活在靠近溪流、相對舒適的環境中,與人類為鄰,也是很早被人類認識的蛇屬。早在240年前就已經被外國科學工作者觀察和研究,最近的錦蛇屬新種是雙斑錦蛇,研究報告發表於1925年,也是由外國人發現並命名。去年秋季,丁利等在第三期《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上正式發表報告,在四川若爾蓋發現最古老錦蛇,這是第一次由中國人來命名的錦蛇。
若爾蓋錦蛇是一種非常好看的蛇。上世紀70年代,在若爾蓋地區就有發現,不過因為當時的認識水平不高,這種生活在3000米高原上的蛇,被歸入了白條錦蛇。
若爾蓋錦蛇被認為是最早從錦蛇屬共同祖先中分出的一支,顯示出橫斷山脈可能是錦蛇屬的發源地。此後千百年,它們的後裔向西擴散到歐洲、向東到了美洲。而若爾蓋錦蛇一直生活在它們的故鄉。
劉氏白環蛇:
為紀念老院士而得名
2010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珂等在西華師範大學整理標本時,從上世紀80年代採樣的蛇標本中發現了新的形態和遺傳特徵,經過科學分析,兩條原來歸屬「雙全白環蛇」的標本被確認為新種——岷山白環蛇。
岷山白環蛇擁有金黃和棕黑等距交替的環紋,這個外形是在岷山隆起的過程中演變而成。2010年,恰逢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的奠基人劉承釗院士110周年誕辰,大家又給這個新蛇種起名劉氏白環蛇,它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區,包含甘肅南部、陝西、湖北和河南,以及四川的邛崍山系。
中國蛇類名錄尚待出版
中國有蛇類220多種,發現新種實屬難得。「中國蛇類名錄」還沒有正式出版,上一次系統整理是2000年由趙爾宓院士完成,2006年他又做了部分修訂。2010年專家們又做了一些整理和增訂。
目前,我國國產原生蛇類資源調查、影像記錄和生態研究工作也開始起步。已有影像記錄、能達到現代專業標準的蛇種佔已知的40%左右。更多的物種沒有野外生態過程的細節觀察和記錄,飼養和繁育技術還需要學習,儘可能地收集指標動物的基因庫,是保護多樣性的重要保障。在蛇類咬傷防治方面,毒蛇血清製備和調配中常常缺貨,迫切需要相關的研究成果。同時,蛇的研究也能為傳統文化、民俗活動和藝術創作提供原生故事。
四川地形地貌複雜,高原、秦嶺南坡、川南、攀枝花熱帶以及廣大的平原區系,還應該有大量的蛇類等待科學家們去尋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