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走在剛剛平整出來的小路上,這裡以後是農場的入口
今年29歲的劉麗娟,2013年7月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畢業,獲得生態學碩士研究生學位。頭上頂著中科院碩士的光環,剛畢業的她就在成都找到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在朋友親人眼中,她前途一片光明。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今年7月,她卻遞交了辭呈,回到了老家巴中市通江縣苟家壩村,拿出全部積蓄並向銀行貸款,跟附近鄉親租用了百畝土地,打造起 了生態農場。放棄在辦公室的舒適工作環境,回老家扛鋤頭當農民,劉麗娟的行為招來了旁人異樣的眼光。對此她卻有著自己的堅持:我有一個夢想,擁有自己的農 場,自己當農場主,用我所學到的知識創業,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同時能給老鄉帶來一些幫助,我會覺得很愉快。
成都商報記者 周子銘 攝影報導
核心提示
「說出來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可能別人會覺得我太浮躁,但我其實是個專一的人,我只是想要幹自己喜歡的事情。」劉麗娟說,她一直以來喜歡並想達成的願望是,擁有一個自己的農場,成為一名農場主。
希望生態農場在打造完成後,不僅可以讓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同時也能給附近的鄉親們提供一些就業機會,增加他們的收入。
碩士喜歡大自然
回田間勞作
12月4日,成都商報記者來到了巴中市通江縣苟家壩村劉麗娟家的老宅,老宅旁的土地已經平整出來了。
在一個剛挖好的水塘旁站著一位著深色衣服的女子,她就是劉麗娟:頭上還粘著幾根枯草,皮膚有些黑,手上滿是泥土,這個模樣,很難將她與中科院女碩士的身份聯繫起來。閒談中,記者得知,劉麗娟打算按照自己的規劃圖來將平整好的土地劃分區域。
洗淨手上的泥土後,劉麗娟講述起她的求學經歷:從小生活在山村,高考考上了宜賓學院,之後又拿到了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劉 麗娟說,自己所學的生態學專業不是實驗室內就能提升專業水平的,經常會到一些自然保護區的森林裡做調研、採集標本做實驗、分析附近的一些工業產業是否會對 生態造成影響。她還有過不少在深山老林中露營的經歷,讓她喜歡上了親近大自然的感覺。
畢業兩年換了三份工
她還是想當農場主
畢業後,劉麗娟想創業,但由於缺乏社會經驗和第一桶金,她決定先找工作提升自己的社會閱歷。第一份工作,是在成都一所重點大學,給研究環境工程 的老師當科研助理。「看起來專業對口,但要接觸各種項目,應酬太多,不是我想要的。」三個月後,劉麗娟選擇辭職,但這份工作讓她談生意的能力提升不少。第 二份是在一家植物提取物公司,做進口藥材方面的工作,但並非她所喜,三個月之後,她又辭職了。
最後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環保公司做項目申報,她幹了一年多。劉麗娟表示,這份工作相對而言專業比較對口,薪資加上提成也不低,但她心裡似乎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呼喚:你忘了你的夢想麼?
「說出來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可能別人會覺得我太浮躁,但我其實是個專一的人,我只是想要幹自己喜歡的事情。」劉麗娟口中喜歡的事情,就是她從大學以來就有的願望:擁有一個自己的農場,成為一名農場主。
全家總動員 農場已經開工
「剛剛聽到娟兒的這個想法,我肯定是一萬個不願意。」劉麗娟的母親告訴記者,她還記得女兒考上大學時,曾有鄰居嘲笑她,女娃娃讀那麼多書幹啥,最終還是要回來「背背簍」(指當農民),後來女兒在成都找到了好工作,自己也感覺很有面子,沒想到最後還是應了那句話。
為了做通母親的工作,劉麗娟打了不少電話,最終搬出了一個法寶。「我弄這個農場是我的專業對口,以後做好了,還能讓弟弟也來一起做。」劉麗娟的 弟弟初中畢業後便外出打工,一直是劉母心中的一個結,聽到女兒這麼說,劉母最終轉變了想法,甚至自己也加入進來,成了女兒事業的「後勤主管」。
今年七夕節,劉麗娟結婚了,但幸福的二人世界沒過多久,劉麗娟便離開了成都回到老家,辦起了自己的農場。「最近一次見面是在國慶節,他過來看 我,但沒待幾天,又不得不回到成都忙工作。」劉麗娟的丈夫在成都市一家保險公司上班。儘管兩人相聚的時間不多,但會保持每天都能通上一次電話。丈夫尊重自 己的意見,劉麗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她希望能在農場完工後,和丈夫在自家的農場中舉辦一場婚禮。
百畝生態農場 已投入30萬
獲得家人的支持後,劉麗娟邀請她的老師先後2次來到苟家壩村,考察村裡的水質、土壤等情況,並確定適宜種植的果樹。找老鄉租賃土地,以每年四萬元的總租金,籤了20年的合同,一年一付,租賃了百畝的土地,打造起自己的生態農場。
目前,劉麗娟的生態農場通過自籌和貸款已經投入了30多萬元,前期的土地平整工程也已大體完工。
劉麗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莊園,以後將以種植業,如桃子、脆柿、碧根果等果樹為主;會有一些較名貴的乾果品種,如果全是鮮果的 話,萬一滯銷,可能會賠本。同時,還有生態養殖產業,目前已在規劃修建豬舍、魚塘,劉麗娟表示,自家的豬和魚都不會餵食飼料;另外,還會有牛、羊、雞等, 都不會圈養,主打原生態,迎合現在的消費傾向。
農場的施工已經開始,劉麗娟也為自己制定了一個考勤制度:每天早上7點起床,指導工人按自己的意圖施工;午飯後,去聯繫一些廠商,爭取訂單;下午繼續完善自己的規劃設計圖。
現實中
遇到不少難題
劉麗娟的土地是租賃附近老鄉的,在施工和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矛盾。「比方說,這裡我本來是打算砍掉樹,建一個沼氣池,但是老鄉說這 棵樹是他留著百年之後來打造棺木的,我當然會尊重他的意見,重新調整規劃。」劉麗娟希望有共同志向的年輕人,能夠聯繫她並加入她的團隊。
劉麗娟稱,如今道路問題也是制約工程進度的一個因素,目前苟家壩村的村道還未修到劉家老宅處,施工所需要的材料,只得請人背來,增加了成本、減 慢了進度。前期投入的30餘萬元,除了土地租賃費用外,最多的便是用在了施工上。最讓劉麗娟煩心的是,由於老宅中信號太差,手機時常都沒有信號,更不要提 電腦網路了。「消息太閉塞了。」現在她每天不得不走上幾公裡路,到信號好的場鎮上用手機上網瀏覽,獲取新的資詢,每月的流量費都是一筆開支。
在劉麗娟的理想中,生態農場最終將投資百萬,自己手中現在缺乏資金,可以等到第一批產品銷售後,再進行下一步的打造,慢慢累積。等到完工,不僅可以讓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同時也能給附近的鄉親們提供一些就業機會,增加他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