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葦鳽,學名為Ixobrychus eurhythmus,別稱是秋鳽、黃鱔公、秋小鷺、紫小水駱駝,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鸛形目、鷺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Schrenck's Bittern,命名人為Swinhoe,命名時間是1873年。
其是一種中型涉禽。雄鳥上體紫慄褐色,頭頂較暗,呈暗慄褐色,背紫慄色。腿和尾上覆羽暗慄褐色。尾羽和飛羽黑褐色.翅上小覆羽暗慄色,中覆羽和大覆羽橄欖灰黃色,初級覆羽黑褐色,羽端白色;頰和頸側紫慄色。下體土黃色,自頦經前頸到胸部中央有一暗色縱紋,喉側、頸側淺土黃白色,胸側有黑褐色斑點。尾下覆羽白色,翅下覆羽淡黃白色,腋羽灰白色。雌鳥上體深慄色,背和兩翅具顯著的白色斑。下體綴有褐色縱紋。幼鳥似雌鳥,但體色更褐,上體白斑和下體褐色縱紋均較雌鳥顯著。虹膜黃色,嘴、眼先和嘴基也為黃色,嘴峰黑褐色,脛下部、跗蹠和趾黃綠色。
紫背葦鳽棲息於開闊平原草地上富有岸邊植物的河流、乾濕草地、水塘和沼澤地上,也見於山區村屯附近的水稻田、水渠及其他水體邊上。
紫背葦鳽4月末至5月初遷到中國東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開始遷離繁殖地。紫背葦鳽常單只活動,偶爾也見成對和成小群。通常在晨昏活動,但休息時多隱藏在在蘆葦叢或灌叢中。性較孤寂而謹慎,常默默的、毫無聲響的活動在蘆葦沼澤地上或水域岸邊。除繁殖交配期問的晚上常發出一種奇特的近似「gup—gup—gup一」的鳴叫聲外,活動時一般不鳴叫。但是當被從隱蔽的蘆葦叢驚出起飛時,也常發出一種粗獷而低沉的叫聲。飛翔時兩翅鼓動緩慢、飛行速度低,常貼水而或蘆葦上面飛行。通常飛不多遠又遊入蘆葦叢或草叢中。受傷後也能在地上大步奔跑,危急時也能用嘴進行自衛。在茂密的蘆葦叢中也能快進行走。有時甚至進入城市公園或住宅庭院內,停落在樹的低枝上。
主要以小魚、蝦、蛙、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通常黃昏和清晨在湖泊、河流和水塘邊的蘆葦叢及沼澤草地上覓食。
紫背葦鳽分布於汶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寮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旅鳥:香港、義大利、蒙古、帛琉。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西藏、山東、河南、江蘇、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夏候鳥;雲南、廣西為夏候鳥、旅鳥;臺灣為旅鳥;海南島為偶見。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同時也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