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頭鳳鶥,拉丁學名是Yuhina brunneiceps,英文名Taiwan yuhina,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畫眉科的一種動物。
該物種雌雄羽色相似。前額和頭頂羽冠紅褐色,後部羽冠、枕、後頸、眼先、眼上、眼下、頭側、頸側、耳羽、頰白色,頭的兩側緊接紅褐色冠羽之下有一寬的黑帶並能隨羽冠豎起,頸側有一黑褐色橫帶,顎紋黑褐色,自嘴基至頸側末端與頸側黑褐色橫帶相連, 眼後有一黑褐色線伸至後頸,與頸側黑褐色橫帶相連。背、肩、腰、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橄欖灰褐色或淡灰褐色,上背和肩以及兩翅覆羽羽幹末端有的微綴白色,飛羽灰褐色,末端黑褐色,外翈羽緣橄欖綠色或草綠色,尾羽淺黑褐色或橄欖褐色,外翈羽緣灰白色。頦、喉、 胸白色微具不明顯的黑色細紋,其餘下體亦主要為白色,胸側微沾黃色,後脅綴有慄褐色。虹膜紅色,嘴黑色,腳肉紅色或黃褐色。
褐頭鳳鶥棲息於中、高山海拔1,200至2,800m的闊葉樹林和針闊葉樹混合林的上層。冬季有時也下到1000m以下的低海拔地區。
褐頭鳳鶥繁殖期間多成對或單獨活動,其他季節多成小群。小群一般約3至7隻頻繁地活動在喬木枝葉間,時而在枝間跳來跳去,時而懸掛於枝頭,有時也下到林下地上灌叢中活動和覓食。也會與其它同等大小的鳥類如綠背山雀、繡眼雀鶥、紅頭長尾山雀等混群活動。但混群的時間頗為短暫,不久又離群他往。其棲所的喜好依序為樹林、空曠疏林、果園、建築物和池塘。多對親鳥共同組成一個群體,共用1巢,合作生殖,並共同防禦領域。親鳥群的組成從3隻到8隻不等,而以4隻1群最為普遍。
鳥群的結構既固定又緊密,在繁殖季的日常生活皆以鳥群為活動單位,然而在同群內的活動中,仍有兩兩成對在一起的現象,且在閒暇時會相互為對方梳理羽毛。繁殖季鳥群活動的路線和夜宿地點十分固定,在一起覓食或樹間移動時,彼此皆以「吱、吱」的鳴叫聲作為聯繫的訊號,然而在雄鳥個體間存在著位階關係,通常由一特定的雄性個體,以高聲鳴唱來宣示領域,另1隻次階的雄鳥,只有等到高階的雄鳥不在附近時,才會以較小的音調鳴唱。如遇到別群的褐頭鳳鶥會發出警戒聲,並有驅趕的動作。休息時同群個體間有相互理羽和夜間共眠一處的現象。食性:雜食性。多在樹冠層的枝葉間啄食花蕊、花蜜、果實、種子和昆蟲,有時也會於清晨到路燈下啄食前一夜聚集的夜蛾。
褐頭鳳鶥繁殖期自3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3至4月的繁殖前期,親鳥群數較大而不穩定,但也有些形成2隻的成對活動,直到進入繁殖中期後,成對者才合併成為一個穩定的繁殖群。巢多設在林緣處。築巢於離地約4m的細枝上,位置甚為隱密,由蜘蛛絲、五節芒花穗、蕨類、苔蘚和草細根編織成碗狀,巢內襯以蕨類。有合作繁殖的習性,即鳥群內各個成員都參與銜草、編織和窩巢的工作,築巢約3至4天完成。巢寬90至100mm、高45至60mm、口徑50至60mm、深35至40mm。
在鳥巢構築即將完成時,便進入追逐交配階段,一直到孵卵前期,仍有交配行為。一窩產卵4至8枚不等,可能由2至3隻雌鳥產卵於同一窩中。繁殖群只數越多,孵化時間越持續。卵淡綠藍色,有淡黃褐色帶灰的汙點,汙點集中在鈍端,形成輻射狀或環狀,其大小平均為 14.0×17.9mm,重量1.8g。雛鳥晚熟性,口腔粉紅色,無斑點,喙邊緣黃色。鳥群內各個成員都參與孵卵的工作,但分工極不平均,一般雌鳥擔當較多的孵卵工作。餵養雛鳥的工作,親鳥群負擔的工作較為平均。
褐頭鳳鶥全球種群未量化。在臺灣的中部高地屬常見或豐富物種。褐頭鳳鶥在臺灣約有100,000~1,000,000繁殖對。即使臺灣中海拔山區的森林曾遭受嚴重的破壞,但褐頭鳳鶥仍然能在殘存的保安林中生存。當前褐頭鳳鶥的種群數量仍甚為普遍,沒有重大的生存危機。
該物種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物種,2012年評估。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