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帶翠鳳蝶,拉丁文名是Princeps maackii Ménétriès,中文別名是深山鳳蝶、綠帶鳳蝶、琉璃翠鳳蝶、深山碧鳳蝶、綠帶黑風蝶等,屬於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六足亞門、昆蟲綱(Insecta)、鱗翅目(Lepidoptera)、鳳蝶科(Papilionidae)、鳳蝶亞科(Papilioninae)、翠鳳蝶亞屬(Princeps)的一種動物,族是鳳蝶族Papilionini。
該物種成蟲展翅80—130mm,分為春、夏兩型,其體型差別大,春型雌、雄蝶均略小於夏型,夏型體色鮮豔。翅黑色,布滿藍色和翠綠色鱗片。前翅亞緣具翠綠色的橫帶,被脈紋分成間斷的條帶,與後翅中部藍色的鱗片帶狀紋連接;後翅表面亞外緣的紅色弦月紋清楚,翅反面的金色鱗片多且散布面積寬。雄性前翅中室外側具絨毛狀性斑,易於區別。本種近似碧鳳蝶P.bianor,但前翅亞外緣和後翅近亞外緣的橫帶明顯,輪廓清晰。 卵隨著卵的顏色變化,卵內幼蟲逐漸形成,在即將孵出前,幼蟲暗黑色,透過無色的卵殼,可見到幼蟲在卵內蠕動。小幼蟲咬破卵殼,然後逐步擴大孵化孔,當孔的大小可以爬出幼蟲時,就開始往外爬。一般從咬卵殼到幼蟲爬出卵殼需30min到1h,卵期依溫度不同而有差別。一般春季7—11d,夏季5一6d。
初孵幼蟲體形細小,長3—4mm,黑褐色,呈鳥糞狀。2、3 齡後幼蟲為綠色,體長11—28mm,具黃色斑點和條紋。4齡至老熟幼蟲體形較粗大,長41—70mm,圓柱形,綠色,體表光滑。前胸具眼狀斑,前緣中間具臭角,遇敵時翻出體外,臭氣四溢用以退敵,即為警戒色。幼蟲表皮含有幾丁質,但較柔軟,脫皮4—5次化蛹。在室溫為25℃時,幼蟲期為20—25 天。
綠帶翠鳳蝶的幼蟲在北方主要取食芸香科植物黃檗。綠帶翠鳳蝶在黑龍江1年2代,人工飼養可達4—5代,春型成蟲4—5份出現,成蟲7—8月份出現,以蛹越冬。在發生期內成蟲數量多,以雄性居多,飛行迅速,較難捕捉。成蟲常沿山路飛行,雄性多群棲於溪邊或山路溼地處飲水,而雌性喜吸食多種花蜜。捕捉到的成蟲多體翅殘破,觀賞及收藏價值大為遜色。人工飼養所得的成蟲外形較完整,製成標本觀賞和商業價值大大提高。
該物種分布於四川、雲南、湖北、江西、北京、黑龍江、吉林、河北、臺灣。綠帶翠鳳蝶分布於日本、朝鮮、俄羅斯。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