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part2
這篇文章有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以想到哪說哪的形式,描述了一下商業中複利實現的方式;第二個部分衍生過去,考慮現階段格力是否還有可能實現持續地複利擴張(就是廣為討論的「空調行業天花板」的問題)。
另外我覺得我今天的封面選得很好,有種魔性的美(嚴肅臉)。
理解「複利的威力」和「實現複利的困難性」,是理解許多事情的關鍵。
評判所有不同類型的資產,歸根到底,決定性的因素只有兩個:
首先,它獲取現金流的能力有多穩定。
比如房產的租金、企業/店鋪的自由現金流。如果兩項資產獲取現金流能力的穩定性類似,那麼對同一個投資者來說,他在同一個時點,計算這兩個資產的價值時就可以取同樣的折現率。
其次,現金流的擴張能力(長期增長率)
從現金流折現的角度來說,一種資產現金流有增長和沒增長,最後計算的結果是天差地別的。
兩個資產,第一年現金流100萬,都取10%的折現率,一個每年現金流永續增長5%,第二個不增長。第一個將未來現金流折現匯總後,現值為2000萬,第二個只有1000萬。
這兩個因素越出眾,這個資產就越有價值。不管它是房產、餐廳、水泥廠、白酒廠或者網際網路公司。
「獲取現金流能力的穩定性」
「穩定者生存(survival of stable)法則」:在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作用下,所有秩序都面臨耗散和消解,不穩定是常態,穩定才是罕見的。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其實就是「穩定者生存」這一宇宙普遍法則的一個特殊情況。
在商業意義上,穩定意味著:(除了先天性的穩定,比如行業特性之外)在各種市場狀況下都能生存得很好,尤其是經濟和行業衰退期。
從商業的角度來說,穩定的行業,簡單強大的主要業務,可持續競爭優勢,這些因素之所以經常有效,是因為它們能讓組織避免不穩定。這樣,我們能獲得一些自然的推論:穩健的資產負債表、充沛的現金流、產品對於目標客戶有強粘性、快速反應的組織結構、注重成本控制的文化、富於遠見,未雨綢繆的管理層。
所有商業上的「穩定性」,最終都體現為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能夠持續地滿足消費者/客戶的需求。「消費者選擇」在這裡就像「物競天擇」一樣,有著壓倒性的力量。
「現金流的擴張能力」
不同的生意,其現金流擴張的方式是不同的。
在財務上,自由現金流=息前稅後淨營業利潤+折舊+攤銷-資本支出-營運資本淨增加。
從這個公式上來說,很顯然,好的生意在每年增加利潤的同時,只需要很少的資本開支就能獲得現金流增長;不好的生意需要很多的「資本開支和營運資本淨增加」才能維持自由現金流的穩定或增長;還有些生意,付出許多資本開支,自由現金流反而減少(競爭激烈、行業衰退)。
列舉一些好的和壞的現金流擴張的例子(「實現複利的方式」),前提是這些模式都能穩定地獲取現金流:
1、提價權
「擁有提價權」是一種非常罕見,但是異常強大的生意模式。這類企業不想要做資本開支,只要年復一年地選擇提價就可以。通常,只有形成需求壟斷的企業才可以這樣做,但壟斷經常會被行政和法律力量打破。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企業,它的客戶甚至喜歡它維持一定的提價能力(比如茅臺)。
2、製造和餐飲
「一個製造中心,利用外部資源擴張渠道數量」。
一個工廠作為製造中心,通過物流網絡向渠道點發送產品,由渠道觸達顧客。渠道發展的越多,銷售的產品越多。比如格力/可樂等製造業。
製造業的生產能力通常是沒有上限的(除非有特別的原材料限制)。在產品廣泛受歡迎,且受歡迎度能夠保持的前提下,其複利擴張的邊界,主要取決於:
1渠道觸達的顧客的數量;
2總部的管理半徑。
「同時實現產品和服務標準化複製的餐飲業」
一個管理中心,通過輕資本擴張店面數量(比如加盟),實現複利擴張。比如麥當勞、肯德基、海底撈。
餐飲業跟製造業有許多相似之處。差別是大部分餐飲的產品(尤其是中餐)標準化並大規模推廣比較困難;同時它經常需要更多店內服務的部分,而服務的部分因為涉及到大量的員工培訓,很難標準化。
如果能同時解決產品和服務兩端的標準化,並形成穩定的受歡迎的經營模式,那麼餐飲的現金流擴張能力也是很驚人的。比如海底撈用「中央廚房」實現菜品的高度標準化,用特別的員工挑選機制和培訓制度,實現高水準服務的標準化。
「製造業和餐飲業」現金流擴張的關鍵有三個:
1存量的顧客年復一年的復購(形成粘性)
快消品的優點就在這裡:它可以在短時間內不斷復購。這樣企業每年的銷售規模就以存量客群整體作為基礎;耐用品,相對來說,更換周期越長,存量市場帶來的年更換銷售的規模就越小(假設每一年賣出的耐用品數量一致,那麼每一年的存量更換,就是「總存量規模*1/更換年限」)。
但是,快消品通常總價不高,而耐用品總價較高。當然,更理想的情況是——一種比較高價的類快消品,卻有著比較短的更換周期。比如高端手機。
2不斷觸達並開拓新的顧客;
3總目標客群人口數量、人均收入水平上升,提升潛在客戶總量和潛在客單價。
3、保險和銀行
「壽險」
從規模擴張的角度來說,壽險跟快消品比較像:一份長期壽險保單賣出之後,就形成了類似強制的客戶粘性,客戶需要年復一年的復購。在這個過程中,隨著人均收入提升,還可以增加購買量。而且總的金額比較大(當然保單的利潤以剩餘邊際攤銷的形式進入利潤表的過程,還跟具體的攤銷方式有關)。
有形的商品,需求總是有限的;人們需要一個,兩個,三個空調,無論如何,總有個上限,要麼是使用場景有上限,要麼是存儲空間有上限。但金融產品,只要人們手中的貨幣量持續增長,所購買產品的金額就可以持續增長。它只取決於人均收入。
「銀行」
銀行的複利天花板取決於資本的供給。
在金本位時代,銀行是非常強大的生意,利潤率比較高,但天花板比較低。因為經濟增長慢,且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受限於貴金屬數量的增長;
信用貨幣時代,經濟增長較高,貨幣發行速度又高於經濟增速,銀行作為整體,資產增長速度天然可以高於經濟增速。但是如果經濟快速下滑,央行發行大量貨幣對衝,這個時候銀行雖然可以大幅增加資產,但是利差縮窄、信用成本上升,反而是非常不利的情況(2008年次貸和2020年新冠)。
對銀行來說,最好的生存環境,是一個適度通脹、經濟穩健增長的經濟環境。但是,隨著金融脫媒的深入,銀行被迫將更多的信貸資產投向零售業務。對個人來說,信貸消費是一種毒品——更即時的享受總是比遠期享受要誘人。
在這個過程中,銀行複利的上限只取決於資本供給,而資本供給是無限的;但是,如果銀行擴張的速度,超過了低風險客戶增長的速度,那麼銀行就可能積累起很多的高風險客戶。而且當信貸消費成為習慣,銀行對「高風險客戶」忍受的閥值可能會不斷提升,不知不覺就積累了許多「過度負債」的客戶。當出現經濟危機,這些客戶就會給銀行帶來災難。所以,儘管在銀行業,天花板取決於貨幣供給,貨幣供給沒有上限,所以銀行也沒有上限。但明智的銀行永遠要記得對客戶的「逆向選擇」。
4、零售業
沃爾瑪,好事多。騰訊是信息的超級渠道,能幫助各種信息實現超級複利擴張。騰訊和阿里都是超級渠道。
一些(現金流擴張方面)不好的例子:
宮崎駿的吉普力工作室;壽司之神的壽司店。這些都是「擁有非常高的現金流穩定性」,但是缺少「在保持高水準產品的前提下,實現現金流擴張」的能力。
現金流擴張的關鍵,就是:
首先,你有一種廣受歡迎的,高水準的產品、服務,或者產品和服務的混合物;
其次,你能在保持很高的水準一致性的前提下,大規模複製和推送這種產品或服務,讓它能夠觸達儘可能多的潛在顧客。
「空調市場到天花板了嗎?」
空調行業面對一個潛在的高度不確定因素,就是智能家居對傳統單品類的顛覆性影響。但本文先不討論這部分問題。
招商家電《關於空調滲透率的數學分析》一文提到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日本空調滲透率的大幅提升並未帶來銷量顯著增長?」
文中提到,雖然從1989年到2016年的將近30年裡,日本國內空調滲透率大幅提升(89年1.1臺/戶,2016年後2.8臺/戶),但內銷量(91年700萬臺,2016年840萬臺)的增長並不顯著。
也就是說,儘管從滲透率上來看,今天國內空調市場的滲透率(中國空調存量/中國家庭戶數)僅僅與1989年的日本類似,但滲透率提升的過程,並不一定伴隨著空調企業銷售規模的增長(以及年自由現金流規模的擴張)。
日本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滲透率」本身是一個存量指標,年存量的變化,取決於「新購數量-廢棄數量」,廢棄可以忽略不計,那麼只要有新購存在,滲透率自然可以不斷提升。
但對空調企業來說,要實現年自由現金流規模的擴張,需要年新購規模持續增長。
要使年新購規模實現增長,主要有三個因素:
首先,是渠道的擴張:
1渠道數量的擴張,依靠每個店面每年的kpi政策實現激勵。
格力在這部分已經快做到極致了,因為幾乎每個縣市都已經有個格力的經銷商網點。
2網際網路線上線下一體化,可以將格力的渠道能力擴展到所有長尾分布的需求點。可能對渠道能力是一次躍升。但比較難量化。
其次,是存量替換的年環比增長:
存量替換取決於存量整體,比如空調使用年限是10年,那麼每年的替換量取決於10年前的新增量。如果有一段時間出現了很多新增(比如2009-2010家電下鄉),那麼替換周期到了之後,替換需求會出現一個小高峰。
第三,是新增:
新增,各方面的需求都有,可能新房竣工帶來的比較多。所以,在預期滲透率空間還比較大的情況下,每年的銷售量能否加速,其實取決於企業的競爭地位——在每年需求量平穩的情況下,能否擴大相對的市場份額。格力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40%,在這個市場裡,所有容易吃的份額幾乎都已經被top3吃掉了,剩下三個主要的玩家相互擠壓。
目前來看,2017-2019年新開工和竣工面積的剪刀差,在2019年四季度竣工面積快速提升之後,又經歷疫情低迷,目前開始走平。但竣工面積的提升應該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果:開工期賣出的房子,不管時間早晚,總要竣工交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