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太空,有一顆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99953號的小行星——「閔乃本星」,這是對閔乃本院士數十年在科學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貢獻的褒獎。這顆小行星以每日167.4萬公裡的速度繞著太陽運行,成為閔乃本在科學領域一生篳路藍縷不斷探索的寫照。
閔乃本,江蘇如皋人,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上世紀80年代,他提出介電體超晶格的科學設想,用20年的艱辛求索,讓一個冷門研究領域變為世界熱門,讓我國光電功能材料研究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零起步:「把知識貢獻給祖國和人民」
上世紀70年代起,閔乃本開始對晶體生長進行研究。沒有理論指引,沒有資料參考,在一間18平方米、全家五口人共用的「書房」內,他忘我地扎進晶體世界的瀚海。
春來秋往,酷暑嚴冬。閔乃本研讀幾千篇論文,原本就單薄的身軀更顯形銷骨立,胃下垂8釐米,雙眼熬成深度近視,換來41萬字專著《晶體生長的物理基礎》問世,成為國際上第一本全面論述晶體生長的理論專著。
1983年,閔乃本在美國猶他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成功解答「晶體表面粗糙化」這一難題,成果被國際晶體生長學界譽為「近10年來晶體生長理論領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成果」,他也因此獲得美國「大力神」獎。美國晶體生長協會副主席羅森伯格教授主動提出要與他籤訂10年工作合同,他沒有心動,毅然踏上歸國之路。
「自古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畢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能將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祖國和人民。」閔乃本曾多次表明自己的心跡。當時,中國發生的兩件大事也鼓舞著他,一是中央決定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二是原國家計委決定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首批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
這兩件大事的發生,以及接著開展的「863計劃」「攀登計劃」「973計劃」等,讓閔乃本和同事們的科研告別「小米加步槍」的日子。
「基礎科學研究起步於改革開放。」閔乃本曾表示,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才有了從事系統科學研究所需要的社會經濟水平,有了科研經費後,實驗室從德國添置購買雷射沉積薄膜製備設備,有了設備,實驗室只用了短短6個月,就在鐵電薄膜領域做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
攻堅克難:「走投無路也要上下求索」
1986年,閔乃本提出介電體超晶格的概念,經過3年的探索,他和朱永元提出多重準位相匹配理論,預言在一塊準周期的介電體超晶格材料裡面可出現多種顏色的雷射。論文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後,卻並未引起重視。
介電體超晶格在自然界並不存在,要得到國際承認,閔乃本決心自己動手製備介電體超晶格去驗證理論。他開始打造一支理工結合的團隊,祝世寧、陸亞林、陸延青等相繼進入閔乃本課題組,成為他的博士生,開始漫長而艱辛的攀登之路。
1990年到1992年,介電體超晶格製備工藝幾乎毫無頭緒,談及這段最苦悶、最焦慮的日子,閔乃本曾表示,「即使在彷徨不安、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也要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積極思考、上下求索。」
1992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有空時就泡在圖書館翻閱最新的物理學動態,在偶然看到「日本科學家利用半導體平面工藝製成周期結構光波導實現雷射倍頻」的報導後,他隨即將論文傳真給南大研究小組成員,並要求快速跟進。終於,課題組於1997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多色雷射的同步產生,多重準位相匹配理論得以驗證。論文發表後,這一冷門領域逐漸成為熱門,並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公認。
甘為人梯:「科研工作者不以功利為目的」
在閔乃本看來,實現跨越式發展,科學工作者必須要付出更多艱辛,這是中國科學家的歷史責任。「如果在發達國家,我們可以把接力棒交給工業界,但要引起國內工業界關注,我們必須使科研成果走向更尖端,我們決心再往前走它十年八年!」
取得基礎研究成果之後,閔乃本的團隊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繼續沒有終點、沒有假期、沒有周末的生活,實驗室的燈光經常亮到深夜。
2005年,閔乃本團隊終於研製成功全固態超晶格三基色雷射器。在一臺雷射器上,紅綠藍三種顏色的雷射斑斕醉人。對一個以基礎研究為主的課題組而言,要完成一臺技術複雜的原型器件其難度可想而知。他們不但制出樣機,還取得4項國內發明專利和1項美國發明專利。課題組先後在《自然》《科學》上發表論文3篇,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RL上發表論文7篇,約佔這三種學術期刊上該類論文總數的一半左右。2006年,閔乃本榮獲當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此時距離初始理論提出已經足足20年。
在這20年中,他們有大大小小各種成果,但卻基本沒有申請過獎勵。對此,閔乃本有自己的解釋——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不以個人功利為目的,一般人看科研工作者可能會以獎項的獲得為標準,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是不看重這個的。
自己不重功利,但作為學術帶頭人,閔乃本想盡辦法改善研究人員的生活條件。他拉到贊助設立獎研金,讓獲得獎研金的研究人員每月有1000元資助,而他自己仍舊拿四五百元的工資。
弟子們作出一點成績時,他總強調成果是他們的;弟子們有所成長時,他又喜歡把新的擔子壓到他們身上。團隊成員王牧1991年成為國家「攀登計劃」的課題負責人時年僅29歲;陸亞林30歲不到就負責國家「863計劃」課題;朱永元跳過碩士直接攻博,後來又跳過副教授由講師破格晉升教授。他當年組建的團隊中,不乏長江學者、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甚至院士,成為我國科研隊伍的中堅力量。
「我創新的成就源於科學精神,用簡潔語言概括,那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閔乃本對科學精神這樣進行概括。一直以來,閔乃本也在為江蘇科技者奔走助力,他曾參與制定《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提出「量子調控研究計劃」,這個課題與蛋白質研究、納米研究、發育和生殖研究一同被列為「四大科學研究計劃」,列入「十一五」規劃。
「科學家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閔乃本曾多次說過的這句話,也是他一生的最佳註腳。斯人雖已遠去,但他留下的點滴,正如天上的「閔乃本星」一樣熠熠閃光,他實現了「將知識貢獻給祖國和人民」的初心和信仰。(楊頻萍)
來源: 新華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