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黨的會議中會場布置的演變
黨的七大以後,會場布置更多地強調了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元素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勝利到達陝北,並於此後逐步安頓下來。但是,受當時條件的限制,中央的許多會議只能在窯洞或廟宇中召開,會場比較簡陋,基本沒有任何布置。
為改變這一局面,並籌備中共七大,中央決定在延安修建一所大型禮堂。在這一背景下,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建成並成為中共七大的召開場所。相對安全的環境使會議的組織者有了更多的條件布置會場。在會場背景的布置上,該次會議改變了自中共六大以來馬克思、列寧加黨旗的固定搭配,更多地強調了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元素。大會主席臺背景牆放置了「馬恩列斯」的側面頭像。背景牆的中央位置放置有巨型的毛澤東、朱德畫像,並在畫像兩側各斜插了三面黨旗。
在中共七大召開後,黨的會議基本上沿襲了七大會場的背景布置樣式。
1959年後,領袖畫像加十面紅旗的搭配逐漸成為黨的會議普遍的會場布置要素,一直延續到1978年
1959年,為迎接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而建的人民大會堂落成使用。其中,在為大型會議召開而設計的大禮堂中,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會場布置式樣:會場中央懸掛國徽,兩側各布五面紅旗(共十面紅旗)。在經過多次黨政會議的檢驗後,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這一布置特別是十面紅旗的設計評價極高。此後特別是1966年後,黨的多次中央全會及九大、十大和十一大等全國代表大會都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上述會議借用了之前的會場布置式樣,保留了兩側的十面紅旗,只是把會場中央的國徽換成了毛澤東等領袖的畫像。這一時期,領袖畫像加十面紅旗的搭配逐漸成為黨的會議普遍的會場布置要素,一直延續到1978年。
十二大以來,黨徽加十面紅旗的組合,成為黨的各級會議的必備布置要求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沒有選擇之前常用的懷仁堂和人民大會堂,而是選擇了京西賓館作為會場。在會場的布置上,此次會議一改常態,沒有對會場進行任何布置。
在經歷了幾次沒有會場布置的會議後,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在會場布置上,十二大撤掉了會場中央的領袖畫像,改掛鐮刀錘頭組成的巨大黨徽,但兩側的十面紅旗仍然保留。這一布置使十二大成為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懸掛正式黨徽的全國代表大會,同時使其成為黨的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黨徽與十面紅旗的搭配布置會場的全國代表大會。在此之後,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及代表會議都沿用了這一布置式樣,從未改變。
黨的會議中會場的布置演變,是黨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一個小細節。但通過對這一細節演變的觀察,我們可以見微知著,感受黨的前進發展。一方面,會場布置的演變反映了黨的逐步強大。另一方面,會場布置的演變也反映了黨的成長與規範。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思政學院)
推薦閱讀
從20句精彩語錄讀懂開國元勳習仲勳一生
記錄習仲勳「一生兩個最大的閃光點」的20張照片(組圖)
盤點:紅軍長徵史上的幾個「第一」
鄧小平為何要以《老實》為題作報告
「放下屠刀」的侵華日軍陸軍中將5次訪華 與毛澤東互贈禮物
毛澤東何以缺席中共六大卻當選中央委員
盤點:毛澤東一生中愛讀的8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