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單相本地費控智能電能表(以下簡稱:智能電錶)的逐漸普及,了解和使用智能電錶成為許多市民的新需求。智能電錶究竟何「智」之有?它和原來使用的電錶有什麼區別呢?使用操作複雜嗎?將給老百姓帶來哪些方便和實惠?為什麼換裝智能電能表後,感覺用電量增加了?日前,帶著廣大市民關注的問題,筆者專訪了具體實施災後重建戶表改造工程的國家電網四川雅安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雅電集團」),讓市民走進智能電錶,了解智能電錶,使智能電錶真正地給力「智能生活」。
筆者:什麼是智能電錶?
雅電集團:智能電錶是國家「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有關權威部門在「計量、抄表和收費標準化建設研究」項目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計量、通信技術現狀以及國內電力系統生產、經營、管理對電能表的基本要求,對今後智能電網尤其是智能用電建設上所用電能表的總稱。與傳統電錶相比,智能電錶內部裝備智能晶片,具備電價實時查詢、顯示、精準扣費等功能。智能電錶實行一卡一表,用戶繳費充值後,將購電卡插入電錶對應位置,電錶自動讀取金額。餘額不足時,智能電錶會自動及時報警提醒用戶繳費充值。
筆者:智能電錶有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和技術規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雅電集團:從2007年開始,國家相繼出臺了《多功能電能表通信協議》、《智能電能表功能規範》、《單相智能電能表技術規範》、《單相智能電能表型式規範》、《智能電能表信息交換安全認證技術規範》等13個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並對現階段智能電網建設所應用到的電能表從外觀、規格、尺寸、功能、界面顯示和通信協議進行了明確要求和嚴格限制,統一了信息採集、預付費相關技術要求,所以說,智能電能表從設計、生產到試驗等各環節都有著嚴格的標準和統一規範,是真正高度統一和規範的標準化產品。
智能電錶的工作原理是用戶持IC卡到供電部門交款購電,供電部門用售電管理機將購電量寫入IC卡中,用戶持IC卡在感應區刷非接觸式IC卡(簡稱刷卡),即可合閘供電,供電後將卡拿走。當表內剩餘電量等於報警電量時,拉閘斷電報警(或蜂鳴器報警),此時用戶在感應區刷卡即可恢復供電;當剩餘電量為零時,自動拉閘斷電,用戶必須再次持卡交費購電,才可以恢復用電。
筆者:換裝智能電錶對雅安而言有何現實意義?
雅電集團:我國目前正在大力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智能電錶是智能電網建設的基石,也是各家各戶重要的信息中轉站,其本身已經遠遠超出了計量功能。智能電網就是電網的智能化,也被稱為「電網2.0」。它是以堅強網架為基礎,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以智能控制為手段,包含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各個環節,覆蓋所有電壓等級,實現「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的高度一體化融合,是堅強可靠、經濟高效、清潔環保、透明開放、友好互動的現代電網。
就雅安而言,智能電錶是我市建設「川西電力樞紐」和「數字城市,智慧雅安」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雅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