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本來是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1963年提出的論文觀點。
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反映了萬事萬物都是聯繫、發展的這一真理。
不起眼的一個小動作,卻能引起一連串的巨大反應。
電影《蝴蝶效應》就是講述了這樣一個關於改變過去,追求完美人生的故事。
男主人公埃文,通過穿越能力回到過去,五次改變,五次重置人生,引發不同結局的故事。
把原本宏大的科學猜想,通過個人的故事,來表達人類在這樣的科學猜想面前,該會做什麼抉擇。
改變是相對的,悲劇是絕對的。
生命價值與人性的深究,就在多次穿越的途中,浮出水面。
人在面臨一次又一次反悔時,試圖想去改變,但是生命還是會呈現多樣性,人還是會離完美的軌道越來越遠。
網上有句很流行的話:不要妄想改變過去,過去任意一個細節的改變都會引起未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那永遠不是你最想要的結果。
阿德勒認為,人類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斷地、更好地適應他所在的生存環境,而促使人類不斷發展自己、改變自己、超越自己的內在動力就是追求完美。
但是,就像最開始說的底層人性的渴求:這份完美主義的心境,錯了嗎?誰不想讓人生變得更好?
因為覺得過去不完美,伴隨著很多遺憾,所以就會想填補內心的空缺,一有機會就極力改變。
但事物發展不是單一維度的,而是複雜多變的,一件事得到影響,即使機會微乎其微,命運的軌跡還是會發生偏離。
主人公埃文數次想要從記憶裡返回,把那些後悔和遺憾的事進行改變,但是每次都不盡人意,都有意外發生。
不管是對愛人朋友的惋惜,還是對親人的憐憫,主人公都試圖把一切都修改成完美。
可惜,人生事總有不如意的地方。
每次回去,或可修補其中一項,但是其他始料未及的壞事往往隨之而來。
電影試圖表達的正是人生在世,不如意是常態,沒有完美的人生可尋。
我們不妨這樣理解電影所揭示的生活邏輯,過去縱然可以改變,但是舊的痛苦抹去,新的痛苦隨之而來。
上帝是如此頑皮、殘忍。
它從來不會讓一個人一生中什麼都如願以償,痛苦帶來的悔恨也罷,遺憾也罷,種種消極事物都能讓人生顯得更為真實。
更能讓一個人挖掘自己情感深處的刺痛,由此來反襯出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假如一個人的人生真的完美了,沒有任何不如意,我想隨之而來的是會是無盡的空虛,甚至對生命出現厭倦的情緒。
所以我想說,不妨把一切都看作最好的安排,包括種種不如意。
在世間我們愛過、恨過、悔過、遺憾過,七情六慾、五穀雜糧但都嘗盡,一生就是值得的。
有許多人煢煢一生沉浸過往,希求改變,可惜到頭來的結果想必和埃文的結局別無兩樣。
倒不如活在當下,勇敢面對生活的困境,反而會活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佛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