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的結局,正如佛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1-01-08 米可咪可人

蝴蝶效應本來是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1963年提出的論文觀點。

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反映了萬事萬物都是聯繫、發展的這一真理。

不起眼的一個小動作,卻能引起一連串的巨大反應。

電影《蝴蝶效應》就是講述了這樣一個關於改變過去,追求完美人生的故事。

男主人公埃文,通過穿越能力回到過去,五次改變,五次重置人生,引發不同結局的故事。

把原本宏大的科學猜想,通過個人的故事,來表達人類在這樣的科學猜想面前,該會做什麼抉擇。

改變是相對的,悲劇是絕對的。

生命價值與人性的深究,就在多次穿越的途中,浮出水面。

人在面臨一次又一次反悔時,試圖想去改變,但是生命還是會呈現多樣性,人還是會離完美的軌道越來越遠。

網上有句很流行的話:不要妄想改變過去,過去任意一個細節的改變都會引起未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那永遠不是你最想要的結果。

阿德勒認為,人類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斷地、更好地適應他所在的生存環境,而促使人類不斷發展自己、改變自己、超越自己的內在動力就是追求完美。

但是,就像最開始說的底層人性的渴求:這份完美主義的心境,錯了嗎?誰不想讓人生變得更好?

因為覺得過去不完美,伴隨著很多遺憾,所以就會想填補內心的空缺,一有機會就極力改變。

但事物發展不是單一維度的,而是複雜多變的,一件事得到影響,即使機會微乎其微,命運的軌跡還是會發生偏離。

主人公埃文數次想要從記憶裡返回,把那些後悔和遺憾的事進行改變,但是每次都不盡人意,都有意外發生。

不管是對愛人朋友的惋惜,還是對親人的憐憫,主人公都試圖把一切都修改成完美。

可惜,人生事總有不如意的地方。

每次回去,或可修補其中一項,但是其他始料未及的壞事往往隨之而來。

電影試圖表達的正是人生在世,不如意是常態,沒有完美的人生可尋。

我們不妨這樣理解電影所揭示的生活邏輯,過去縱然可以改變,但是舊的痛苦抹去,新的痛苦隨之而來。

上帝是如此頑皮、殘忍。

它從來不會讓一個人一生中什麼都如願以償,痛苦帶來的悔恨也罷,遺憾也罷,種種消極事物都能讓人生顯得更為真實。

更能讓一個人挖掘自己情感深處的刺痛,由此來反襯出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假如一個人的人生真的完美了,沒有任何不如意,我想隨之而來的是會是無盡的空虛,甚至對生命出現厭倦的情緒。

所以我想說,不妨把一切都看作最好的安排,包括種種不如意。

在世間我們愛過、恨過、悔過、遺憾過,七情六慾、五穀雜糧但都嘗盡,一生就是值得的。

有許多人煢煢一生沉浸過往,希求改變,可惜到頭來的結果想必和埃文的結局別無兩樣。

倒不如活在當下,勇敢面對生活的困境,反而會活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佛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相關焦點

  • 「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還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愛因斯坦說「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作為科學家這樣說,說明他不僅是大科學家而且還是大哲學家。真理本來就在那裡,不管我們現在是否知道,真理就是真理,否認或贊成都是我們一廂情願的事。基於真理的存在性,「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意味著一切都是真理的運作,那還有什麼沒有被安排好的嗎?雖然宇宙間發生的很多事情,尤其令我們悲傷遺憾的事情,我們稱之為悲劇,例如天災人禍,但是從宇宙視角看,都是有原因的,雖然是錯綜複雜的原因,甚至是我們都不清楚的原因,佛教稱之為三世因果律。
  • 佛說:是去,是留,一切隨緣!
    佛說:是去,是留,一切隨緣!人這一生,會遇見很多的人,會遇見很多的緣分,有的人,成了朋友;有的人,成了過客;有的人,能陪你一生;有的人,只陪你一程。愛情,苦就苦在,它終究不是一個人說了算,不是一個人一廂情願就可以成全,一個人的付出,註定是一場沒有結局的錯付,因為心有不甘,情有不舍,才會如此痛苦難過。
  • 《九回時間旅行》:蝴蝶效應的因果輪迴
    然而不幸的是,即便你能回到過去修改歷史,但是經過蝴蝶效應震蕩之後的結局往往並非是你最初期望的那個結果,無論你修改多少次,總是會產生非此即彼的變故。譬如《九回》裡的主人公修改了歷史,雖然復活了哥哥的生命,但是自己的愛人卻變成了侄女。
  • 《蝴蝶效應》中隱藏的7個秘密,你都知道嗎?
    主角自身就有不堪回首的童年,想要改變就有選擇,是自己犧牲還是朋友不幸,雖然影片結局是主角重複著女巫的話,毅然的胎死腹中,但是這不過是導演所表現的人性理想,我們更多的是主角之前的生活狀態,沒有經歷主角的數次極端人生,怎麼會自然的選擇了最後的結局。到了最後,一切事情都變得簡單了,就像人生到了最後。
  • 科幻電影《蝴蝶效應》結局解析
    《蝴蝶效應》電影很多人都看過,它是一部劇情十分巧妙的科幻電影,主角不斷地穿梭回去,改變未來,但總是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它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小小的改變會導致所有事情都往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的道理,哪怕是你不小心折斷了一根樹枝,都有可能改變了整個未來,這就是電影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 蝴蝶效應!
    下雨所謂蝴蝶效應,其實也是這個道理,蝴蝶在太平洋那邊扇了下翅膀,另一邊可能因此颳起颱風。颱風1颱風2蝴蝶效應電影《蝴蝶效應》是一部由埃裡克·布雷斯、J·麥凱伊·格魯伯執導,艾什頓·庫徹、艾米·斯馬特、約翰·派屈克·阿梅多利、傑斯·詹姆斯等主演的科幻驚悚電影,於2004年1月23日在美國正式上映。
  • 《蝴蝶效應》,這部電影告訴你生活背後的蝴蝶效應
    我們現在所面臨的這一切,也許是我們小時候無意間的一個決定就已經註定了。這是電影《蝴蝶效應》要告訴我們的事情。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
  • 《蝴蝶效應3:啟示》世間本無完美
    《蝴蝶效應》從第一部的驚豔到最後一部的尷尬,說拍攝水平每況愈下也許並不公平,如果沒有第一部,啟示也許也算是一部優秀的懸疑片了。某種程度上,它帶來的思考可以比第一部更深刻。雞湯文裡總會說 人生沒有如果 ,簡單的說3部蝴蝶效應講的都是如果人生真的可以讀檔重來的故事。
  • 《蝴蝶效應》:是一部用生命本質和哲學來說事兒的電影
    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場蝴蝶效應的輪迴中,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每一句不經意的對白,每一個不經相同的眼神,都在未來的某年某月某天某地,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應。你無法改變過去,正如你無法預言未來。生活裡,你可以選擇遺忘,但不可選擇擦去歷史,哪怕是一輩子無法面對的傷疤,也只能仍由它隱隱作痛,時刻提醒你不要忘記。
  • 《蝴蝶效應》|混沌理論中所包含的儒學思想
    單說混沌理論可能較深奧,但是其中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卻是深人淺出的。它來源於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一次演講,演講中他做了一個比喻:「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幾下翅膀,有可能在幾天之後在紐約引起一場龍捲風、大朵風雪。當然世界上有很多蝴蝶,會形成一種綜合的作用。究竟是哪只蝴蝶的作用很難推算,這便是混沌。」自這次演講後,蝴蝶效應及混沌理論不脛而走,名聲遠揚。
  • 佛說:一切皆空性,放下便是自在!
    佛說:一切皆空性,放下便是自在!放下,是擁有,是解脫,是頓悟,一念之心,能夠放下,萬事就會得到解脫與自在,這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塵世間,煩由心生,愁從心來,唯有放下,便得從容!人生好事壞事,皆成往事,世間本無物,何處染塵埃,面對過往請你學會接納生活,所有的一切不愉快此刻已經煙消雲散了,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讓你抱著過去生活一輩子,錯過了太陽不可惜,可惜的是因為你沒有看到太陽也錯過了月亮,生活到每一天都是新的起點,放下過去才可以看到未來,放下苦惱你才可以接納快樂,放不下昨天,今天再美好你也看不見,所有到苦惱都是源於得不到但是又想得到茅盾的心理
  • 經常聽人說起的「蝴蝶效應」,你真的懂它嗎?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很燒腦的經典懸疑大片——《蝴蝶效應》這部影片,男主很普通,普通的和我們沒啥兩樣,同樣是一個單純而又快樂的宅男。但他又和我們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是快樂的,我們的童年回憶是美好的,有趣的。
  • 被詛咒的一生,超震撼的結局,剖析懸疑科幻燒腦電影《蝴蝶效應》
    在他七歲那年朋友之間的惡作劇破壞了他的人生,作者賦予了他回到過去的能力,使主角來挽回一切變得完美。如何回到過去,聽起來很奇怪,就是通過閱讀日記回顧童年日記中的場景,然後用他現在的成年大腦做童年的事情,也就是重寫這段歷史。而且每次他重寫時,他當前的環境都是不同的。例如,他曾經幫助a,a的父親後來將他的不良態度轉移到b的身上。當b長大時,他變得非常憤恨a,而a總是感到內疚。
  • 豆瓣8.8,《蝴蝶效應》: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完美的生活
    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本來是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1963年提出的論文觀點,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不起眼的一個小動作,卻能引起一連串的巨大反應。
  •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說,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我們無需做太多掙扎?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說,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我們無需做太多掙扎!愛因斯坦是一代的科學巨匠,他提出了光電效應,質能守恆,還有非常有名的相對論。是他給物理學奠定了基礎,他也曾提出,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我們不需要做太多的掙扎。那麼,這難道是他在物理學範疇外的新理論嗎?
  • 解讀懸疑新片《海市蜃樓》:平行空間遇上蝴蝶效應,有3種結局
    但是《海市蜃樓》在平行空間的基礎上,遇上了蝴蝶效應,就給我們呈現了:在兩個平行時空裡,由一個蝴蝶效應引發的三種結局。1989年的一個雷暴天氣裡,小男孩尼克目睹了鄰居殺妻的場面,在慌亂中,被車撞到意外死亡。25年後,貝拉和丈夫戴維帶著他們的女兒搬進了尼克曾經住過的房子。
  • 《惡靈之門》玩燒腦 「蝴蝶效應」結局無法臆測
    《惡靈之門》玩燒腦 「蝴蝶效應」結局無法臆測 作為國內首部具有美式特色的驚悚懸疑類恐怖電影,電影《惡靈之門》的出品方表示:「《惡靈之門》是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燒腦神作』,影片不僅擁有《盜夢空間》式的美式思維,其中『蝴蝶效應』式的微妙情節,也在左右著電影的結局,從而使得結局變的更加難以臆測。但又與傳統的美式『燒腦』電影大不相同,影片也融合了《電鋸驚魂》中,血腥、腐蟲、縫屍等重口味片段。讓觀眾在燒腦的同時,在視覺上更加刺激。」
  • 淺談電影《蝴蝶效應》人之為人,所以存在
    一切就像蝴蝶效應般,牽一髮而動全身。 在在每一次到改變中,都同時改變了許多事情,這也包括他的日記。到最後,在凱利死了,他進入瘋人院的空間中,他並沒有寫日記,只好通過他爸爸錄得家庭錄影帶,嘗試改變現實,讓凱利復活。錄影帶是媽媽生他前的錄影帶,於是他選擇了讓自己不出生,這樣凱利就會跟媽媽一起生活,這樣所有不好的事件就都不會發生。
  • 一切有因果,萬般皆是命
    佛說:萬般皆是命,一切有因果 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因果循環,人的一生過得怎麼樣,活得好不好,皆是你的命,都擺脫不了,命運的安排,因果的輪迴。
  • 「蝴蝶效應」是如何被誤解的?
    而對應電腦圖像的顯示上,圖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隻張開雙翅的蝴蝶,於是「蝴蝶效應」的說法傳播開來。正如洛倫茲的發現,微小的誤差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然而,這種發現有時候卻被大家刻意的解釋了。網際網路上有一個虛構的段子,名叫《一根棍子引發的蝴蝶效應》,「水滸中,潘金蓮撐開窗戶,棍子掉下來,世界歷史在這一刻改寫:不撐開窗戶 ,棍子就不會掉下來,西門慶就不會看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