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鉤,俗稱立鉤,又稱砣鉤,它的特點是鉤墜一體,鉛墜位於釣鉤的鉤眼上,形狀為橢圓形,中間有一凹槽,做拴結釣線用,也有用銅皮包鉛焊制的,下面介紹朝天鉤的好處及綁法。 釣鉤入水後,在浮標的浮力作用下,使鉤尖向上,高於水底平面,不易被淤泥或水草遮蓋,利於魚咬鉤,上鉤率較高,且大小魚皆可。在我國長江流域一帶極為盛行。談到朝天鉤,就不能不說傳統釣—長竿短線釣。朝天鉤的組配通常是由一根主線直接拴於留底色的鉤槽中,浮標主要用七星標和站標。由於鉤墜一體,當魚咬鉤時,魚訊多為送標,只有草魚、青魚、鯉魚等個體較大的魚咬鉤,浮標才會顯示為黑標。朝天鉤的使用範圍極廣,它是野釣的主要釣具。一根手竿配上一副傳統釣組,即可應對野釣複雜的自然環境。此外,還有更為靈活的機動性,釣草塘的優勢。這都是懸墜釣無法與之相比的。此外,朝天鉤幾乎都是有倒刺鉤的,魚中鉤之後,由於倒刺的作用,使魚很難脫鉤,深受老年釣友和初學者的歡迎,這恐怕就是傳統釣朝天鉤歷經數千年不衰的理由吧。
朝天鉤的選擇與使用是能否釣好魚的關鍵問題。自20世紀40年代這種鉤墜一體的新型魚鉤問世,在長江中下遊一帶風靡。90年代後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懸墜釣法進入內地光條鉤隨著懸墜釣法的興起,朝天鉤的使用才略有縮減,原因是很多年輕人熱衷於懸墜釣使用沒有鉛墜的光條鉤。雖然,使用光條鉤懸墜釣法的人增多,但使用傳統釣朝天鉤的人數仍遠遠多於使用光條鉤懸墜釣魚人。 朝天鉤有多種加工方式,其中多為人工焊制,不僅有鉛錫焊,還有銅皮包焊;從葫蘆頭到腰鼓狀,斜梯形狀;從外拴結到內穿線,說明了朝天鉤發展演變的過程,也體現了釣魚人的智慧,儘管使用朝天鉤的傳統釣法沒有懸墜釣上魚那麼快,但是傳統釣的機動性和簡便卻是懸墜釣不能與之並論的,尤其是在冬、春季節溫度較低的情況下,傳統釣使用朝天鉤蟲現,當然還得看鉤條與鉛墜是否扭動,檢驗的方法是:左手持鉛墜,右手捏著鉤彎.用力向前或向後轉動,品質好的鉤不會扭動,如果焊接不牢,鉤子、鉛墜之間會左右晃動。 第三,如果使用的是穿心鉤.還需要檢查線孔是否在鉛墜中間,穿線後,鉛墜左右兩邊重量相等。如果孔位不正,穿線後朝天鉤就可能向左或向右傾斜,人水後鉤尖倒向鉛墜重的一方,鉤尖斜向朝天,提竿時,朝天鉤容易傾斜,容易跑魚。還有由於鉛墜左右重壁不等,提竿時不是鉤尖上力量最大,而是鉛墜受力大,這樣的鉤的力量小,易跑魚。此外,還要注意線孔與鉤柄的角度,一般呈90度為標準,這樣鉤線受力均勻,又不影響魚咬鉤。如果小於90度形成銳角,線與鉤尖靠得太近,影響鉤餌進入魚嘴。
第四,在使用朝天鉤時,浮標的浮力與鉤重力屍定要平衡,掛上餌後重力略大於浮力,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傳統釣組的敏感性。朝天鉤多與「七星標」相配,也有配單子塑料標的。使用時因人而異,有配3粒的,也有配5粒的,配7粒者佔多數。無論怎樣使用,都是按照以重力略大於浮力這條不變的原則的。只有這樣才能敏銳地反映魚兒在水底或水中咬鉤的動態。朝天鉤多數採取沉底釣法,主要以釣取底層的鯽魚、鯉魚、青魚、黃顙魚、羅非魚、鯝魚等對象魚的。蝙魚、草魚等中層魚類也常到底層覓食。調標的目的是使鉤餌正好處於水底,浮標的浮力與鉤餌重力達到平衡。這樣的釣組最敏感,能及時準確地反映魚兒在水底吃食的動態。如果浮力大於鉤餌就可以浮釣,達不到鉤沉進水底的目的。如果鉤子大重力大,浮標小浮力輕,鉤餌在水底就會沉人淤泥中,使魚失去發現鉤餌的機會。為達到釣組正好符合要求,與浮標的浮力平衡的目的,釣者應在使用前調試測準水深,以免到垂釣時找不到二力平衡的狀態。 第五,檢查鉤尖的彎度和鉤條的長度,鉤尖既要有一定的彎度,但角度又不能太大,比較理想的彎度是鉤條與鉤尖處在平行或略有內彎,否則在提竿時容易將魚咬進嘴裡的鉤拉出來。筆者就因購買了某品牌鉤尖過於內彎曲的朝天鉤,就發生了數次將魚鉤從魚嘴拉出的尷尬事。還有鉤條要與鉛墜的長度形成比例,一般情況下,鉤條要佔魚鉤的2/3,鉛墜的長度佔1/3,使用這樣比例的朝天鉤才不會出現魚鉤翻跟鬥而跑魚的事。
第六,檢查鉛墜線孔和拴線溝槽是否有毛刺,尤其是線孔和溝槽基部一定要平滑順暢,否則受力後容易斷線。如果無法看清線孔是否粗糙,可用彈性好的塑料管穿在線孔內,讓線從管內通過,就可以避免斷線。如果拴線溝槽有毛刺,可以用銼刀銼去毛刺,再將線拴進溝槽,這樣可避免線受到摩擦,即使釣上大魚也不會斷。不過在釣上大魚後,要檢查一下線與鉤打結處有無磨損,如有損傷,可將鉤解下,剪去磨損的部分,重新拴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