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高達115米的未來「常熟高新區第一高樓」日航國際中心正在緊張施工,作為常熟市「南進時代」的地標型建築目前已雄姿初展。然而,就在建設工地直線距離不到3千米的地方,多年來「隱藏」著一片城市「低洼地」。
常熟高新區日航國際中心規劃效果圖
位於東南大道889號的銀河苑,是常熟高新區企業集宿區,面積4.5萬平方,是包括豐田、三菱在內16家大型企業4200多名員工共同的「歸屬地」。安全舒適的集宿區不僅一定程度上幫助破解了復工復產期間「招工難」「用工荒」的難題,同時門口專門為員工設立的特色風味小吃商業街更是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新東南人」興奮不已。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硬體設施老化,管理措施缺位,這片背靠常熟高新區中心地帶的人口密集區,機非混停、黑車佔道、垃圾成堆、排汙管道堵塞,逐漸成為城市繁華帶背後的「異次元」。
商業街排汙整治前現場圖
商業街排汙整治後現場圖
今年以來,常熟高新區(東南街道)立足產城融合建立一流南部新城定位,踐行「文明東南,因你精彩」 理念,用實際行動用心用情詮釋高顏值、高價值城市新主張。其中,商業街背後的改變就是城市美顏的「微整」。今年6月,東南街道打響商業街綜合治理的第一槍。半年以來,通過「軟硬兼治」的一體化整治,全域12條小區商業街、6條工業坊商業街、2條集宿區商業街由裡到外徹底「舊貌換新顏」。
只有幫到關鍵時 才能藥到病除解難題
集宿區和工業坊周邊商業載體業態繁雜、人員流動大、安全管理混亂。不少來常熟高新區務工的年輕人,都是第一次離開家,第一次離開學校,第一次出來打工。住在哪裡?安不安全?是他們問得最多的問題。怎麼樣做好商業街的「面子工程」讓這些背井離鄉的「上班族」安心工作,成為東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郭曉峰的案頭課題。
10月以來,東南街道環管辦會同綜合執法局強強聯手,資源互通、信息互聯、執法互助,在商業街出入口增設門禁管理,對出入人員進行社區化可視管理。同時安裝道閘系統,精準規劃車位,打黑車、清「殭屍車」,盤活存量。另外,考慮到這些務工人員大多使用電動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商業街安裝配備了120多個電動車充電樁,既可以使用支付寶掃碼充電,也可以在物業辦理紐扣卡刷卡充電。「沒想到連商業街後面都能得到這種力度的整治,住在這樣的集宿區,有大大的安全感。」在三菱工作的小黃坦言。
為商業街安裝配備電動車充電樁
只有觸到心坎上 才能心心相印增信心
要抓硬體建設,反而要從軟治理入手,黨建引領是最好的抓手。9月,湖畔社區第一書記趙丹到崗,湖畔現代城小區是常熟市單體最大的「超級小區」,小區內1.2萬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大多依靠內外3萬多平商業街上的180間商戶解決,排汙、垃圾分類和物業管理這三項內容,是湖畔商業街綜合整治的「三座大山」。紅色管家書記項目的介入,解決了多年拉扯湖畔商業街的條塊分割難題。剛到第一天,商戶得知他是從街道來的幹部,頓時「吐槽聲」四起。「你是街道來的?來管我們嗎?」此時正逢商業街煙道改造,一位居住在小區前排10餘年的老居民還揶揄:「改了有用嗎,還不是油煙往後排,汙水往後倒。」
居民的牴觸心理並非針對社區幹部,而是多年商業街油汙擾民使得老百姓對眼前發生的改變仍舊信心不足。有居民直言:「讓他們水汙分流,可是誰能監管的了」。趙丹明白,要增強「居民共治」的信心,就得有「一鼓作氣」的衝勁、保持愚公移山的「恆心」、拿出「一以貫之」的韌勁。時隔兩個月,商業街三十多家餐飲商戶全部自覺改造煙道,同時安裝規格統一的「三格式隔油池」,小區居民、物業公司、商戶代表、社區志願者四方組成「紅色管家隊伍」進行日常監督管理,時刻拉緊商業街商戶思想「防滑鏈」,擰緊緻富「增壓閥」。
經過綜合整治的湖畔商業街煥然一新
只有管到根本上 才能久久為功注動能
當前常熟高新區(東南街道)正搶抓「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疊加的新機遇,加快布局和培育新產業和新經濟,全面提升產業能級和城市能級,如何全力做好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探索相結合的「高新文章」,形成統籌協調、系統聯動、高效運轉的縣域社會治理「東南樣本」,東南街道黨工委書記王維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街道無小事,千家萬戶眾口難調,單一呆板的管理辦法,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下』,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東南街道就是要沿著這個路子把這種微治理、微改造、微創新、微互動的探索繼續鋪開,集合老百姓『智囊團』,激發全域群眾的內生需求,真正形成『東南生活共同體』,擘畫美好未來新藍圖。」
在銀河苑商業街出入口安裝道閘系統優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