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花炮銷售今年全面降溫——
煙花遇冷:買的少了,賣的轉型了
本報記者 馬婧
過春節放鞭炮是延續了幾百年的習俗,但隨著人們對環境汙染和安全問題的重視,過年放煙花,也在悄然改變:不僅賣鞭炮的攤位少了,買鞭炮、放鞭炮的人也越來越少。今年,北京三環內首次未設煙花爆竹零售網點,總體網點數量由去年的719個縮減至511個,有8成以上的市民表示今年春節不打算燃放鞭炮……面對需求市場的變化,煙花爆竹行業也開始主動尋求轉型。
環保意識提升
煙花爆竹在多地受冷落
雞年煙花爆竹開售已近一周,但煙花爆竹今年在京城受到了不小的冷落。
記者走訪一些四環外的煙花爆竹銷售點,五顏六色的煙花爆竹琳琅滿目,但貨攤前的顧客屈指可數。對於前來採購的市民,多數買的是傳統的掛鞭,很少有人抱著組合禮花離開。
「往年過節,都會到家附近的銷售點提前買好各式煙花,但從去年開始,就決定徹底不買、不放了。」家住東城區和平裡街道的劉女士說,近幾年,附近燃放煙花爆竹的居民明顯減少了很多,「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初五比較集中,其他時間已經很少了。」今年是北京「禁改限」的第12個春節,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日前開展的調查顯示,82.9%的被訪市民今年春節期間不燃放煙花爆竹,多數市民希望執行更嚴格的銷售和燃放政策。
不僅僅在北京,全國多地也都出現了煙花「遇冷」的現象。
在北京工作的王先生近日回到河南老家,發現大街上再也見不到賣鞭炮的商戶,但掛滿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標語。「過年放鞭炮更多是種儀式感,雖然知道汙染空氣,但別人家都放,自家如果不放會感覺怪怪的。」王先生說,「今年統一不賣不放,反而覺得輕鬆了,不用聞烏煙瘴氣的味道,也不會因為窗外的鞭炮聲睡不著覺了。」
據了解,今年,河南省在鄉鎮、農村以外的地區開始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江蘇蘇州、湖南永州等地也加入「禁放」隊伍。此前,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曾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初,全國制定煙花爆竹禁放政策的城市有138個,制定煙花爆竹限放政策的城市有536個。
生活觀念轉變
花炮不再是過年必備品
燃放煙花爆竹是中國世代傳承的傳統民俗,人們相信,過年時來點響聲,可以除掉過去一年的晦氣,給新年圖個好彩頭。因此,煙花爆竹一直都是諸多家庭的必備年貨,也是許多人童年的記憶。
「過年時我們一群『熊孩子』兜裡裝著各種鞭炮,跑到馬路上撒野,最簡單的是摔炮,不用點火,隨處扔一下,就會發出巨響。」市民吳先生回想起兒時玩耍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可現在自己當了爹,卻害怕鞭炮傷了孩子,壓根不讓他玩,要是聽見『二踢腳』『驚天雷』之類的響聲,他估計要嚇哭了!」
吳先生介紹,這幾天,每天都能收到兒子的幼兒園老師發來的提醒信息,讓家長監督孩子假期不要燃放煙花爆竹。「老師還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畫『禁放煙花爆竹』的手抄報,雖然現在的孩子膽兒小,但從小就知道什麼是PM2.5,知道放鞭炮對環境不好,比我們這代人進步多了。」
不過,也有對煙花爆竹有著濃厚感情的家庭,家住豐臺區的翟先生每年過節都會開車帶孩子到石景山區買煙花,除夕夜在小區的花園裡燃放。不過今年,翟先生和兒子抱回的多是小微型煙花,煙花安全係數更高,對環境的汙染也更少一些。
行業加速洗牌
煙花企業尋求轉型出路
記者從市工商局獲悉,今年北京有508戶煙花爆竹經營戶辦理了營業執照,較去年同期減少了近30%,並且,八成煙花爆竹零售點分布在五環以外。在煙花「遇冷」的大趨勢下,煙花爆竹行業成為許多人眼中的夕陽行業,一些公司也開始主動尋求轉型。
在北京的煙花爆竹市場,熊貓煙花、逗逗煙花、燕龍煙花長期「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逐漸演變為熊貓煙花一家獨大。據了解,由於市場銷量逐年降低,燕龍煙花正逐步放棄煙花爆竹業務,並做起了聖誕裝飾的生意。逗逗煙花則與影視公司合作,推出了《北京愛情故事》等電影的定製主題煙花。
京城煙花市場的「老大」熊貓煙花也沒閒著,開始專注於活動、節慶的焰火表演,2014年承擔了APEC歡迎晚宴的焰火表演任務。熊貓煙花還推出了P2P網貸平臺,進軍網際網路金融領域。
煙花爆竹的生產領域也在加速洗牌。近幾年,由於安全事故頻繁發生,山東、河南、江西等多地的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停業整頓。目前,北京市面上銷售的花炮大多來自中國的花炮主產區湖南瀏陽。而面對需求市場的變化,瀏陽的花炮生產企業也正在提質轉型,開始加大安全環保型花炮的研發。據了解,今年進京的部分鞭炮產品採用了新型環保技術,鞭炮更換了「內芯」,填裝了無硫發射藥,從而減少燃放後的煙塵。
記者在淘寶等電商平臺發現,今年,許多商家推出傳統鞭炮的替代品——電子鞭炮,不僅沒有空氣汙染,還可以反覆「燃放」。但業內人士認為,電子鞭炮也存在安全隱患,建議消費者謹慎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