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上行》乍一看荒唐膚淺,但卻是沃卓斯基姐弟有一次有趣的嘗試。
嘉賓:
正方:
紅袖添飯:狂熱影迷、影評人
反方:
波米:著名電影記者、影評人
劇情簡介:
在遙遠的未來,那時盛行各種基因改造,人類可以將動物基因與人類基因相結合而獲得更強大的力量,而純粹的人類反而變成社會底層。地球是宇宙中最強大的王朝阿布拉克斯工業在10萬年前種下的一顆種子,三大繼承者中最年長的巴勒姆(埃迪-雷德梅恩飾)掌控著現在的地球,而此時的地球上出現了和阿布拉克斯王朝曾經的女皇有著相同基因的人,她是一位貧民女孩(米拉-庫妮絲飾)。巴勒姆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不被動搖,僱傭了賞金獵人(查寧-塔圖姆飾)前來追殺,可他卻在這一過程中對自己的任務產生了懷疑,同時也與追殺目標暗生情愫。真相大白後,正統和心懷大義的女王帶領地球上的鬥士向擁有強大力量的巴勒姆發起了絕地反擊。
《超能陸戰隊》:把膚淺拍得居高臨下是種本事
文/紅袖添飯
沃卓斯基姐弟真是好萊塢的異類。自《黑客帝國》首部曲之後的作品,都算A級大製作,無論是卡司還是工業水準,都是一流。然而,幾部作品都沒有贏得影評人的心,在普通觀眾與影迷當中的口碑,也都相當兩級分化(《V字仇殺隊》略有例外)。所以,相對偏嚴肅文藝的《雲圖》不溫不火之後,新片《木星上行》選擇比較直觀的科幻類型,讓對他們有所期待的影迷,以為姐弟倆此番乃徹底回歸商業,似乎可以憧憬如《黑底帝國》版的酷爽洗腦。
持這種心情的朋友們,很可能要徹底失望了。
表面上看來,《木星上行》是一出華麗的太空歌劇,其故事內核,也是姐弟倆鍾愛的「救世主」(The One)結構;人物關係方面,則又如莎士比亞戲劇一般,有著演繹強烈情感與人性衝突的無限可能。然而,這一切在電影中的展現都可以說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
影片富麗堂皇的視覺風格,很可能讓人嗅到和2012年那部《異星戰場》般同樣的腐朽氣息。人類命運繫於一人的設定,在本片中,僅作為推進男女主角浪漫冒險情節的背景,幾乎沒有增添哪怕一絲緊張懸疑的感覺。女主角與幾位外星大佬之間的關係,放在莎士比亞、或者任何一位有所謂人文野心的編導那裡,恐怕都會玩出不少腦門上刻著「深刻」「人性」等時髦字眼的花哨,但在本片中,則等同於八卦灌水,可能連飯後談資都算不上。至於男女主角之間的情感軌跡,又如同小朋友過家家般草率而胡鬧,很傻很天真的氣息撲面而來。
可以說,沃卓斯基姐弟此番表現,很適合深刻、犀利的影評人歡樂吐槽,「沃郎才盡」都算輕的,至少得說「沃氏這回連抄自己都抄不像了」。
不過,俺個人的觀感,一如既往地和大部分人「睿智」人士有很大差距。俺認為沃氏姐弟又拍了部特好玩的電影。大夥以為的膚淺及硬傷,俺認為和「毫無可觀之處」是有本質區別的。確切的說,姐弟倆拍出了「低俗科幻」(Sci-Fi Pulp)這一文藝體裁特有的質感。
對於低俗科幻,其實沒有完全科學、系統的界定。從歷史沿革來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了大量不嚴謹的科幻創作,這些作品多半不像「硬核科幻」那般講究科學性,也沒有多大人文探索的野心;說白了,低俗科幻其實就是披著科幻外衣的肥皂劇,以打情罵俏和打打殺殺為賣點,類似我們地攤文學的子類型。
從這個角度來說,《木星上行》的味很正,不,簡直是超正!除了在上世紀坎普(Camp)橫行的年代,你可能很難看到如此一部明目張胆、肆無忌憚、全面完整向低俗科幻致敬的電影。在電影圈是個人都要假扮深刻、佯裝人文的偽文藝風氣下,該片能得以立項及發行,簡直可以說是一個遠勝電影內容的奇蹟。
除了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勇氣,《木星上行》在還原低俗科幻的質感方面,也做得爐火純青。影片的視覺效果,特別是外星旗艦的設計,極盡奢華繁複之能事;動力學原理、功能布局等等這些但凡和科學沾點邊的維度,都不用指望會是本片的訴求。如果科幻迷們硬要從這些標準去評價本片,自然是「對牛彈琴」。但這頭「牛」本身是不在乎的,它就想在太空中撒把野,就像芙蓉姐姐硬要凹個S造型一樣,你可以說是東施效顰,但在一種主觀、刻意、複製的姿態下,這種模仿顯得很可愛。
為了凸顯低俗性,沃卓斯基姐弟也放棄了對常規細節的經營,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以故意的生硬與疏漏,來製造「傻樂」的效果。比如說,類似「城市自動修復」的設定,逆天到令人無語,完全沒有科學道理可言;然而,影片要的就是那一刻沒心沒肺的快感。對於女主角與三位外星大佬的關係,影片基本上以一種「放完就翻篇」的態度來處理,不要說從中提煉出多種複雜感受,簡直是提醒觀眾「上心你就輸」。從表演來說,對「低俗」的最典型體現,來自新晉奧斯卡影帝艾迪-雷德梅恩,他那故意矯揉造作的念白,仿佛《現代啟示錄》中馬龍白蘭度與尖嗓子東方不敗的合體;要從常規的角度看,會被人批死,但一旦你弄清楚這種「主動坎普」的動機,你可能會樂死——是對全片的氣息氛圍添油加醋那種喜樂。
《木星上行》對自身致敬根源的純正性是如此自信,以至於可以置影片節奏於不顧,大膽添加貌似「違和」的噱頭。比如女主對男主的花痴,文藝人士看了會以「不可理喻」評之,但他們在銀幕上的表現,仿佛早就預感到了前者的評論而變本加厲;這種處理,一旦超過了「暗示」的閥值,就有一種「硬演」的俏皮,仿佛一對小朋友,硬要在大人面前笨手笨腳地演出一段羅曼史,結果只會讓大人們笑得哈哈亂滾,連帶這種拙劣的設定本身,也透出俏皮的意味來。最讓人體會本片「不管不顧」風格的,是其中對死板繁瑣官僚體制的表現,那一段固然有諷刺的成分(有過美帝機動車管理局經歷的觀眾都秒懂);但更有意思的是,在那樣的時段不遺餘力、大費周章地表現這些與推進劇情毫無關係的細枝末節,除了「任性」,找不到別的合理解釋。而這種「無由的任性」,的確又是與全片故意而為之的低俗氣質相得益彰。
簡而言之,本片更多讓俺想到姐弟倆的前作《極速賽車手》(Speed Racer):同樣比較難為普通觀眾get到的點,但也同樣很精彩地對致敬素材的「神還原」。對於一門心思成大師的認真影迷,那麼問題來了:這樣拍(或者拍這種東東),究竟有何意義?從故意而為之的荒唐中尋找快感,算不算「審醜」?對於這種理論性的問題,粗淺的俺無法回答;但俺同時猜測,在沃卓斯基姐弟那,他們可能不屑於回答。電影的功能與形態,應當是多樣化的,關鍵是能在自己選擇的範疇內拍出趣味來。膚淺本身並不可怕,將膚淺拍出一股居高臨下的樂趣,也是一種本事。
《木星上行》裡的女主角身份變化極大,堪稱「一個家政小時女工的太空幻想」。
《木星上行》:一個馬桶女工的意淫史詩
文/波米
即便是新科奧斯卡影帝也無法拯救這部除了特效幾乎一無是處的電影。如果硬要為本片找亮點,應該是「死了1000次」的肖恩-賓這次倖存了。
首先需強調,此片的內地版刪節點處理非常生硬,其影響觀感體驗程度在近幾年的分帳片中實屬罕見。《木星上行》的內地版延續了沃卓斯基姐弟被刪去40分鐘的《雲圖》之「跳剪」風格,其中一場疑似為「外星人殺錯地球女人」的戲份被剪得支離破碎,另有幾處疑似「露點鏡頭」的刪節也顯得極其唐突,其效果已經達到了一種「生怕觀眾看不出這裡慘遭刪減」的用意。網上資料顯示,內地版僅比北美版短了一分鐘,但生硬的刪減處理讓內地版看起來十分廉價。
電影本身的最大問題還是沃卓斯基姐弟的通病:故事。敘事能力薄弱好像從來都是姐弟二人,甚至是兄弟二人時期就被人詬病的地方。從這個角度看,即便是被譽為神作的《黑客帝國》三部曲其實也是勝在視效及世界觀上的電影。沃卓斯基姐弟最近在北美受訪時曾為自己辯解,大意是說《木星上行》好歹是一部「原創電影」。但同樣是原創,諾蘭可以將弟弟的二手劇本轉變為一部完成度極高的電影《星際穿越》,姐弟二人卻幾乎連一個「灰姑娘」式的簡單故事都沒能力講好。
是的,看似酷炫的《木星上行》其實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故事:一個偷渡到美國的俄國馬桶女工有一天發現自己是「星際女王」,然後拯救了地球、收穫了愛情。它的雷點在於,女主角完成這一切,還將「地球」計入到了她個人的名下,但她卻仍然選擇繼續刷馬桶的職業:只是以前是痛苦的刷,現在是積極向上的刷。本片似乎是在告訴人們:如果你能把地球想成自己的私有物,那刷馬桶的心情就能變得舒暢許多——這簡直是傳達了比《黑客帝國》還深邃的哲學思想!順便說,女主角濃重的眼線實在讓人跳戲,總會讓人以為她是從《天將雄師》劇組跑過來客串的。
其實如果僅僅是講馬桶女的阿Q思維也就罷了,本片還加了一條非常雞肋的「宮鬥」線——三個「名字特別長星人」的繼承者為了爭奪資產展開了一場撕逼大戰,外號「齷齪司機」的二人不負其名的放入了完全無意義的「戀母、弒母」情節,使「木星版《灰姑娘》」瞬間升級為「星際版《黃金甲》」。這或許也是姐弟二人找新科奧斯卡影帝埃迪-雷德梅恩來演片中「弒母繼承人」的一個原因,後者曾與新科影后朱莉安-摩爾拍過一部母子亂倫大戲《欲孽迷宮》;「小雀斑」倒是對這種角色駕輕就熟,但本片過於狗血的劇情讓他十分用力的表演看起來過於誇張。
影帝沒能挽救本片的劇情,而在深刻性上本片也幾乎倒退回《極速賽車手》。看上去《木星上行》在世界觀上是要「搞出個大新聞」的樣子,查寧-塔圖姆的角色是個背景神秘的「基因改造者」,加之女主角從俄羅斯偷渡到美國的「移民背景」,人們以為姐弟二人會藉此向《銀翼殺手》致敬?或至少會在「後冷戰氣候下的身份認同」題目上做些文章?都想錯了!本片根本就是個「保鏢愛上我」的愛情故事,再加上男女二人毫不來電的表演和雷點頻出的「表白臺詞」,著實打擊了一群盼著沃卓斯基早日回勇的粉絲。從本片的清淺程度來看,或許本片是《雲圖》賠錢之後,沃卓斯基姐弟給華納「欠債還人情」的片子,但是本片高達1.7億美元的製作成本和目前杯水車薪的北美票房(5000萬美元左右),估計是比《雲圖》賠得還慘的節奏了。
《木星上行》的糟糕還體現在姐弟二人的「夾帶私貨」上。本片邀請了大導演特瑞-吉列姆(《十二猴子》電影版)客串演出,幾乎僅僅是為了向二人的偶像致敬,本片加了一段前後不搭的諷刺官僚體制「踢皮球」段落,這一段單獨來看還算有趣,甚至你都可以「妙想天開」地將本段和吉列姆某些電影中對「體制」的呈現聯繫到一起。但這場戲對於整個故事的推進其實是毫無作用的,由於其佔用時長並不短,很可能進一步增加觀眾對此片的反感。
網上有個段子說為本片掌鏡的攝影師約翰-託爾為了追求第一場「芝加哥飛天大戰」更好的攝影效果,不惜整個夏天都凌晨三點起床、封鎖街道,在外景地等待拍攝日出,只為紀錄每天僅有幾分鐘的「魔幻時刻」。但在成片中,由於此片上天入地、大量特技DUANG、DUANG、DUANG往上砸,我們很難察覺到這種攝影師對細節的匠心所在;而且即便有觀眾注意到此番美景,估計也會想當然地以為是CG特效的功勞。所以,這類小故事並不能挽救一部糟糕的電影,它被單獨發成微博顯得比電影本身更美一些。
鳳凰網娛樂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