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登貴在特戰訓練課目中帶頭參訓。高效文攝
一生何求?
多久的追尋才有收穫,多久的堅守才算珍貴?作為一名軍人,應該是個什麼樣子?一輩子又該追尋什麼,堅守什麼?
眼前的黎登貴,作出了響亮的回答。
這名看上去矮矮壯壯的軍人,曾與30多個國家的特種兵同場競技,3次把中國軍人的名字鐫刻在異國軍隊的榮譽牆上,也創下了中國特種兵出國參賽次數最多、前後跨度時間最長的紀錄。
30歲後,意味著特種兵生理上的「黃金年齡」悄然過去。然而,2013年,已經36歲的黎登貴率隊參加「金鷹-2013」國際特種兵比武,卻一舉奪下21個參賽項目中的16個第一。而此時,距離他上一次從國際賽場載譽而歸,已經過去了整整10年。
10年追尋,10年堅守,是什麼支撐著他繼續拼搏,又是什麼打磨著他的鋒利?
黎登貴吐露心聲:「前幾年,有一本流行的書叫《一生只做一件事》。我覺得作為軍人,應該就是這個樣子。這件事,就是用我的一生準備應對戰爭……」
一生只做一件事,難的是守住初心——
「和平年代的軍人遠離戰火,心頭的狼煙卻不應熄滅」
突擊,直升機懸停於九層樓高的空中,沒有保護措施的快速機降,任何一個疏忽,都可能導致粉身碎骨。
涉水,背負30餘公斤的裝具潛入沼澤,抽筋或被水草纏繞,任何一個意外,都可能導致葬身泥潭。
越障,鐵管窄橋、高空雲梯,一次失足或動作稍有差錯,都可能危及生命……
闖過一道又一道驚險複雜的難關,汗水早已浸溼全身,力氣也已消耗殆盡,黎登貴感覺自己一閉眼就能睡著。然而此刻,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盯著他——
一根直徑不到2釐米、長30米的繩索,橫牽空中,黎登貴伏在上面,奮力攀爬,距離對面的巖石已經只有8米,突然,繩索劇烈晃動,黎登貴一下子滾落,只能用雙手死死抓住繩索,懸在空中。
這裡是「金鷹-2013」國際特種兵比武的選拔賽場,賽程已到最後,闖過這一關,就可能拿到比武的入場券。在此前,10餘個年輕體壯的特種兵,遭遇這種情況,都已功敗垂成。黎登貴能倖免嗎?
眾人擔憂時,黎登貴蓄氣聚力,虎吼一聲,拼命向上拉起身體,收腹、卷身、抬腳,奮力將雙腳搭上繩索,接著一把一把將身體往前拽,成功橫越!
現場觀戰的一位軍區首長,脫口而出:「這人是誰?」
「黎登貴,本次選拔中年齡最大、軍銜最高的選手!」
報名參賽之前,黎登貴的耳旁曾飄過不同聲音:
「你已經有過兩次出國比賽的經歷了,榮譽、獎章也得了一大堆,還拼啥?」「都36歲了,能比得過20多歲的小夥子嗎?」「無論是集訓,還是比武,那強度、難度都可能讓你致殘,何苦再去冒險、受罪?」
「其實,參加比武會遇到的苦累與傷痛,我心裡很清楚。」黎登貴記憶猶新——
那年出國比武前集訓,隊員們雪地裡展開24小時100公裡強行軍。這是一場挑戰體能極限的較量。除了必備裝具,隊員的背囊裡還要裝上石塊、槓鈴片。
翻山越嶺,翻滾攀爬。超過半數的隊員中途放棄或被淘汰。堅持到終點,黎登貴一頭栽倒在地,昏厥過去,迷彩服粘在背部,一片殷紅,腳腫得脫不下作戰靴!
身上的舊傷還隱隱作痛,殘酷的訓練仍歷歷在目。但國外賽場上充滿未知的挑戰、與戰場無限接近的對抗,時刻刺激著他的神經。
「和平年代的軍人遠離戰火,心頭的狼煙卻不應熄滅。我就是想到最高水平的賽場、最接近實戰的環境,去挑戰一下!」
一生只做一件事,難的是守住痴心——
「除了勝利,別無所求;除了戰爭,別無所慮」
深山,密林。
雜草叢中,一雙冷峻的目光穿透層層遮障。「藍軍」幾次從身邊搜過,都沒能發現,老樹根旁伏著一個全身裹著枝葉和泥巴的「草人」。
潛伏,40分鐘過去,「草人」猛然竄起,撲向目標,轉眼將幾名「藍軍」戰士撂倒。
一場漂亮的伏擊!然而就在此時,「被擊斃」的幾名「藍軍」戰士卻駭然指著「草人」大叫起來!原來,「草人」黎登貴的身上竟密密麻麻爬滿了螞蟻!
卸掉偽裝,黎登貴的臉和手已全然紅腫,甚至感到一陣暈眩。軍醫一邊為他消毒一邊感嘆:「你也忒傻了,又不是真打仗,何必呢?」
又一次實兵演習,擔任狙擊手的黎登貴受領「斬首」任務,潛入「藍軍」心臟區域。
環形防禦工事裡,「藍軍」戒備森嚴。灌木叢中,黎登貴紋絲不動,等待著時機成熟的那一秒。3天過去了,放鬆警惕的「藍軍」指揮員剛一冒頭,便被黎登貴「擊斃」!
演習結束,「被擊斃」的「藍軍」指揮員遞給黎登貴一根煙:「說說唄,咋能在我們眼皮底下熬了3天?」
「黎參謀長對打仗有股子痴勁兒,誰能想到他為了接近敵人,披著偽裝,整整1天才向前蠕動了1公裡……」跟隨黎登貴打過幾次硬仗的四級軍士長李俊輝說,「他做到的事兒,看起來似乎不可能、難理解。就像現在有人想不通邱少雲在烈火中為啥能一動不動,那些人不相信軍人做了什麼,是因為不懂得軍人為了什麼!」
那麼,黎登貴究竟為了什麼?
幾年前,黎登貴來到高原邊防代職任副營長。一次勘察地形,他發現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峰山坳裡有一處湖泊。
「這裡會不會成為對手武裝泅渡的突破口?」
此言一出,大家都笑了:副營長咋說外行話!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是生命禁區,高寒缺氧,行走尚且艱難,在海拔5000多米的冰湖裡武裝泅渡,用藏胞的話說那是「把命捧給死神」!
沒想到黎登貴卻是當真的。他找到部隊領導說:「我想下湖遊泳!掌握一些數據,打仗說不定用得上。」
部隊領導熬不過他,安排軍醫配合保護他。
雪山冰湖,清寒徹骨,黎登貴一猛子紮下去,立刻凍得一激靈。
「泅渡21分鐘,心跳67下,體表溫度下降……」黎登貴出水時渾身通紅,牙齒上下碰得咯咯響,3道被冰碴劃破的傷口仍在流血。他顧不了那麼多,上岸後立即測量數據。不到10分鐘,「撲通」一聲,他又再次入水。
用生命測量作戰數據。代職半年,黎登貴搜集整理了500餘條兵要地誌、訓練數據,一份2萬餘字的調查報告,被上級列為軍情研究範本。
代職結束,臨別時,部隊領導對黎登貴說:「真正的軍人,除了勝利,別無所求;除了戰爭,別無所慮。你就是這個樣子!」
一生只做一件事,難的是守住細心——
「打仗是一門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偽和走神」
黎登貴愛寫日記。家裡的日記本摞起一人多高。
有趣的是,從2008年到2011年間,日記裡提及繩子的地方居然有80多次……
小小繩子,為啥「拴住」了黎登貴?
戰士們告訴記者:繩子,是特種兵必備的作戰器材,無論攀崖爬樓、牽引橫越、敵後機降、布設陷阱,都不可或缺。
然而,就在這80多次之後,黎登貴提出,將所有訓練用繩由直徑4釐米的粗麻繩,換成直徑1.2釐米和0.8釐米的細繩。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提議反對聲不小。
「粗麻繩摩擦力大,一握即緊,踩繩也給力,細繩既不好抓也不好踩,還勒手,遠不如粗麻繩好用。」「繩子粗細,訓練大綱、教材並沒有作明確規定。繩子變細了,攀登就變難了,訓練成績也下降了,何苦給自己找難堪?」
黎登貴不為所動:「細繩比粗繩體積小,便於攜帶,負重也減輕了70%,在持續作戰中更實用。打仗的時候用什麼繩子,咱們訓練就應該用什麼繩子。訓練不僅要跟敵人較勁,更要跟自己、跟一些傳統習慣較勁。」
就是這股勁兒,催促著黎登貴查資料、問官兵、跑市場、進院校,買來各種材質的繩子做試驗……日記本上的80多次記錄,正是黎登貴摸索改進繩子的點點滴滴。
就是這股勁兒,讓黎登貴在一個又一個有關實戰的細節上反覆琢磨。
在統一配發的戰鬥攜行包上,黎登貴根據物件尺寸和形狀,縫上多個小口袋,北鬥手持機、手電筒、指北針、地圖等物件分別放置,觸手可及,取放方便;特種兵手語溝通在密林間容易被遮擋,黎登貴模仿鳥鳴獸語,創造了數十種「通話」方式;傳統手槍套的設計影響取槍速度,黎登貴根據不同作戰環境改造了3種樣式。特種射擊、攀登、捕俘等13個課目的很多細微之處,也被他改造得更加貼近實戰。
黎登貴說:「打仗是一門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偽和走神。凡是不符合實戰的就得改,馬上改。」
一次訓練,黎登貴大膽提出,將炸藥包的捆法由「四橫三縱」改為「三橫兩縱」。炸藥怎麼擺、用什麼繩子、怎麼打結、雷管朝哪邊等等,都做了改進。有人質問:教材規定的捆法怎麼能改?黎登貴解釋說:「教材是針對以前用的散狀炸藥規定的,現在用的是塊狀炸藥,再採用以前的方法,就是瞎子戴眼鏡——多餘的圈圈。」
話雖如此,可是新捆法怎麼試驗?萬一引爆時炸藥散落,後果不堪設想!
「我去試!」黎登貴翻出掩體,炸藥包成功引爆,速度比過去快了22秒。
這一次改進,讓他們在國際賽場一舉奪魁!
一生只做一件事,難的是守住靜心——
「我希望人家記住的,是一個軍人的樣子。」
得知自己被破格提升為旅參謀長,黎登貴驚訝不已。
「確實沒想過這事兒。」他說。
其實,黎登貴並不是一個命運的寵兒——
半夜搞拉動、雨天練攀登、冬天跳泥坑……擔任營長之時,黎登貴練兵的強度,全旅皆知,也不乏異議。
「野外駐訓,別的營第一件事是開安全形勢分析會,他做的第一件事卻是帶著大家在陌生地域分組對抗,摸清戰鬥力底數。當時我們就提醒他,注意一下上上下下的眼光,別『不合群』。」一位老戰友回憶說。
果不其然,正當他在營長崗位上大展拳腳之時,一紙調令卻將他平調到了某技術科室任副主任。從指揮員到技術幹部,從帶兵打仗的主官一下變成自己並不擅長的技術保障人員……這道坎,在旁人看來,可比特種兵障礙場上的任何一個關口都難過!
黎登貴究竟會怎麼樣?曾跟著他出國比武的連長金偉強給記者講起兩個故事:
當營長時,黎登貴到重慶開會,中間休息一個小時,沒想到他換上作戰靴跑了個10公裡。他大汗淋漓回到房間,兄弟單位的戰友很不理解:「大夏天的,外面將近40攝氏度,人家都躲在房間裡吹空調,你還這麼折騰!」
「轉行」幹技術幹部了。一個周末,黎登貴在旅機關樓前等班車回家。抬腕一看表,離登車時間還有15分鐘。「來早了點,站著也是站著,還不如跑個3公裡。」說完,他把包遞給戰友,拔腿開跑。戰友目瞪口呆:「還這麼拼命練?」
「其實我最佩服他的就是這一點。」金偉強感慨萬千:不管在什麼崗位,遭遇什麼起伏,黎登貴最愛的始終是訓練。就是當技術幹部,他也報名參加國際特種兵比武。要說誰稱得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他就是這個樣子!
「其實,他的腦子裡從來沒有脫下迷彩服的那一刻。」妻子嶽海燕談起和黎登貴的第一次見面:
我倆到了小飯館,他半天不點菜,卻探頭探腦四處張望,然後說了句啥——「你坐的位置是這裡的射擊死角,那邊靠窗戶的位置最不安全……」
嶽海燕現在說起這事兒還想笑:「也就是他這種專注打動了我,讓我覺得他值得託付。」
現在老戰友碰到黎登貴,也跟他逗逗樂子:「登貴,你現在出名了,也升官了,將來有大發展,說不定能當上將軍嘞!」
「別亂說。」黎登貴總是搖搖頭,一笑而過。
「其實,我不指望自己當多大官,得多大榮耀。我希望人家記住的,是一個軍人的樣子。」一語言罷,黎登貴笑得特別純粹。(記者 魏 兵 特約記者 龍紹華 周 銳)
謀打贏一刻不走神
■本報評論員
向北望星提劍立,一生長為國家憂。
3次參加國際特種兵比賽,次次取得驕人戰績,為國家和軍隊贏得榮譽;30多次執行重大軍事任務,表現突出,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成都軍區某旅參謀長黎登貴精武強能、矢志打贏,是在強軍興軍偉大實踐中湧現出的新一代革命軍人時代楷模。
矢志打勝仗源自對使命的擔當。黎登貴目光始終瞄準「下一場戰爭」,不為名利所擾、不被享樂所動,無論職務高低、發展快慢、得失多少,始終以全部的心思盡強軍之責、謀打贏良策、練過硬本領。他以須臾不懈怠的精神增強能力素質,以一刻不走神的作風乾好練兵之事。
矢志打勝仗源自對勝利的渴望。打不了勝仗的軍人,沒有資格高談忠誠。19年來,黎登貴堅持苦練、深鑽、細研,精通40多類武器裝備,掌握30多項特戰技能,始終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戰鬥狀態,時刻等待來自戰場的召喚。
一代軍人有一代軍人的使命,一代軍人有一代軍人的樣子。面對國家安全形勢日趨複雜、軍事鬥爭準備任務十分繁重的考驗,我們都應像黎登貴那樣夙興夜寐思憂患、補差距,爭分奪秒強素質、練謀略,爭做「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實踐中有更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