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
2016年4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一項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感到被外界壓力折磨得將近癱瘓,老實說,這可能恰好是大腦的正常工作模式。通過分析小鼠大腦中與壓力相關的活躍區域,研究者們鎖定了一些特定的腦部結構,在小鼠感到無助時,這些區域的活性將會發生明顯變化。
"結果表明,表現出無助狀態的小鼠腦部活動模式與正常小鼠有著明顯的區別,通過分析該大腦區域的功能,能夠找到與人類壓力引起的抑鬱症相關的治療方法"。
試驗中,這些表現出無助狀態的小鼠在接受電擊測試時,部分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發生明顯下降,這表明參與大腦運作的元件可能受到了阻斷。
小鼠大腦中有一個叫額前葉的區域,在無助狀態下,小鼠在接受電擊測試時該區域表現出較低的活性。而在我們人類大腦中,這一區域與思維與行動的組織相關。其它區域包括調節情感與積極性,啟動保護行為,抵抗壓力以及學習與記憶的等等,也表現出活性的下降。
然而,小鼠大腦中有一個區域表現出了較高的活性--"藍斑",這與該區域與機體為抵抗壓力與痛苦而做出的生理反應有關。研究結果表明這一區域在壓力引發的抑鬱症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該研究是由來自美國與英國的多家研究機構合作完成,他們認為需要進一步的詳細研究,找到引發無助的狀態的原因以及內在的分子機制,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搞清楚是否腦部的活性變化能夠引起小鼠的各種反應。
相關結果發表在《Frontiers in Neural Circuits》雜誌上。(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生物谷推薦英文原文報導:Why do some of us handle stress way better than others? It could be the wiring of our br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