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Reddit上有人發了一張鳥的圖片,意外地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先來看看這張鳥圖是什麼樣的 :
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睫毛,圍著腦袋一圈美麗又浮誇的釵子,哦不,羽毛,
關鍵是那一雙仿佛是P上去的長腿,讓不太了解鳥類的人真的很想懷疑:
這鳥是真實存在的嗎?這圖真的不是PS出來的嗎???
這鳥看起來雖然長得非常「誇張」,但的確是真實存在的。
它名叫蛇鷲,是一種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草原地帶的「大型陸棲猛禽」。
看起來狂野之中又有一絲優雅,不羈之中又帶有一點精緻,簡直像是另一個次元的生物。
而且,越是了解這種「猛禽」,就越能發現它的神奇之處…
首先,蛇鷲非常獨特,從它在動物學的分類中就可見一斑。
它是隼形目蛇鷲屬下的一種鳥類,且這種「屬」只有它一種鳥,沒有別的亞種分化。
「我就是整個屬裡最靚的崽」,完全沒問題!
除了學名,蛇鷲在英語中有一個別名,叫「秘書鳥」,並不是說它能察言觀色會做事,而是指它圍著頭長的那20根奇異的黑色冠羽,很像從前耳朵後面總是別一根羽毛筆的秘書們。
平時心情比較恬淡的時候,蛇鷲會把這些羽毛筆放下來。
低垂的冠羽就它的髮辮,不羈中帶有一點婉約,甚是抓人眼球,是整個屬裡時尚時尚最時尚的鳥。
除了有20根浮誇的冠羽,蛇鷲其他部分的配色設計也非常有品位:
它的上半身一般是潔白或者是淺灰色的羽毛,翅膀後部和尾部的飛羽表層是灰色的,但帶有一些白色的羽紋路。
尾羽中間有兩根非常突出非常長的白色羽毛,最長可以有60釐米。
這個羽毛從功能上來說可能有助平衡,但對於平時不太飛的蛇鷲來說,費力把它長出來,可能最大的目的是覺得好看…
上身羽毛儘是黑白灰,雖然高級但難免單調。
蛇鷲也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所以它選擇橙色系眼影腮紅,來給「性冷淡」的羽毛配色添加一絲活力。
蛇鷲還是正兒八經的超級苗條大長腿:
它雖然和鷹關係更近,但體型就像一隻鶴,一般身高在1.25米-1.5米左右,翼展1.2-1.35米,體重卻只有2.3-4.27千克,可說是非常非常纖細苗條了。
從骨骼構造上來看,會更清楚地領悟到蛇鷲優秀的腿長比例...
如果說「秘書鳥」的別名體現了蛇鷲外表優雅精緻的一面,那蛇鷲在阿拉伯語中的別名「捕獵鳥」,在拉丁語中的別名「射手鳥」的,體現的就是它精緻外表下兇猛狂野的一面了。
「超兇噠!」
作為「地面上最大的陸棲猛禽」, 蛇鷲會飛,可以飛,卻不喜歡飛,平時習慣在地上用自己纖細修長的雙腿走來走去,肆無忌憚地走來走去。
據說這個「走來走去」的範圍,可以達到一天內走30公裡。
轉換成步數的話能達到7、8萬步...
所以,蛇鷲有有個外號叫做「非洲行軍鷹」,真的是很有耐力了…
在生存不易、危機四伏的非洲大地上,要像蛇鷲這樣閒庭信步地一天瞎溜達,需要的絕對不只是膽大和耐力,還要有較高的防禦值。
還記得它那雙修長的雙腿嗎?腿部上方長著黑色的短絨毛,像一條馬褲,小腿和腳面上長有厚厚的鱗片,就像一雙肉色長襪。但這個馬褲+長襪的搭配不單純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防禦:
這厚厚的鱗片,不僅能讓它在荊棘叢生的灌木叢裡怡然自得地踱步,也能能防止蛇鷲受到毒蛇的侵咬。
所以,蛇鷲也是非洲草原上黑多狠毒的蛇類的天敵,比如說世間至毒黑曼巴,一向所向披靡,但如果遇到蛇鷲也是兇多吉少。
這雙纖細的長腿雖然看起來可能會有點柔弱,但實際上威力巨大,非常有殺傷力,一腳下去踢中了的話,沒有幾個獵物頂得住…
(我這一jio下去你可能會死!)
靠著這樣的身體硬體條件設置,蛇鷲發展出了一套特別的捕食習性:
它的食物主要是大型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比如說野兔、貓鼬、老鼠、松鼠都是它喜歡吃的東西。
除此之外,像蛇啊、蜥蜴啊、兩棲類動物啊、淡水蟹、一些小鳥和它們的卵,偶爾也會成為蛇鷲用來調劑飲食結構的盤中餐…
在捕食的時候,蛇鷲和那些靠蠻力取勝的野蠻猛禽們也不太一樣。
比如說捕蛇吧,別的野蠻猛禽都是飛著飛著發現了一條蛇,然後一個猛子俯衝下去開始和蛇戰鬥,贏了就叼走吃掉沒影就拍拍翅膀走開。
蛇鷲不這樣,這樣太粗魯了。
蛇鷲習慣邁著自己修長的雙腿靠近蛇,然後運用自己靈活的步伐與蛇周旋,靠著自己的身高優勢居高臨下地俯看著小蛇在自己的腳邊掙扎,同時不斷扇動翅膀保證自己的用靈活的腳法與蛇周旋的時候保持身體的平衡。
「哼, 渺小的蛇類」
在這樣的情況下,蛇再著急也沒辦法,畢竟對著那一腿的厚黑鱗,蛇也無從下口;
想要跑,視野方面也沒有蛇鷲那麼開闊…
就這樣,蛇鷲在把獵物遛到筋疲力盡之後,會再對蛇進行致命一擊:
用利爪抓住蛇的要害,生生捏死獵物,一招斃命。
如果一招捏不死獵物,那就來第二招:
把蛇叼起,飛向空中,到了半空中鬆開嘴,讓蛇自由落體砸向地面——
再堅強的蛇也頂不住這樣的折騰啊,最終多半都會在被摔死後,被蛇鷲撕成一截兒一截兒地,慢慢享用…
當然,對於別的一些沒有蛇那麼難纏的獵物,蛇鷲的捕獵方式就比較直接了:
如果獵物比較大,那就遛兩下踩死撕碎後吃掉;
如果獵物比較小,那就一口叼住飛向空中讓獵物自由落體摔死之後,整個吞下…
嗯,」摔死後吞掉」,就是這樣簡單粗暴,擔得起「猛禽」兩個字。
有了華麗的外表,有了強大的武力值,蛇鷲的鳥生看起來很完美。
但它也有它的美麗與哀愁:
蛇鷲通常是孤獨的,一生中很多時間都是形單影隻獨自度過。
「孤獨它圍繞著我」
在它們找到自己的愛侶之前,就算偶爾會幾隻蛇鷲組合在一起,像一個家庭一樣的生活,但這種「合家歡」的狀態一般都不會持續太久,過不了多久它們就會散了,各過各的,恢復到單身狀態。
真的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鳥生中的一切也不過都是過客」….
也許是習慣了孤獨,也許是知道自己熱鬧過後總會重回孤獨,蛇鷲們平時常常沉默寡言,不喜歡瞎嚷嚷,很少能聽到它們鳴叫,就連覓食捕獵的時候也很安靜。
只有在求偶或者被意外激怒的時候,蛇鷲才會從喉嚨裡發出一兩聲怪叫。
這裡就要說起蛇鷲特別的求偶儀式了。
和人類一樣,談戀愛是蛇鷲鳥生中一段非常重要、曼妙、精彩的時光。
到了求偶的季節時,雄性蛇鷲會各種炫耀自己的技能來吸引雌鳥。
比如,有的雄鳥會忽然地拍動翅膀衝向天空,到了高空中後突然收起翅膀開始垂直旋轉式急速下落,伴隨著落體狀態還會發出類似警報的叫聲。
在快要失去控制摔在地上的一瞬間,蛇鷲又會靈活地展開翅膀,振翅高飛,重上雲霄!
對於沉默寡言、喜歡走路不喜歡飛的蛇鷲來說,這種狀態只有在心上鳥面前急於炫耀自己的時候才能看到了。
當兩隻蛇鷲看對眼後,就會一起在天空中進行「花式秀恩愛」:
一起飛到高空,雄鳥在雌鳥上空作水平式繞圈飛翔,宣示自己戀愛了;
然後朝著自己女友俯衝過去,這時候雌鳥會翻轉身體把手,哦不,把爪子伸向雄鳥。
兩隻鳥爪牽爪後,會開始從空中翻滾式下墜,直到快要跌倒地面或者水面的那一刻,才突然分開爪爪,一起再次飛向高空…
真是緊張刺激、起起落落、甜甜蜜蜜的戀愛風格了…
雖然青春期很孤獨,但一旦成家立業後,蛇鷲就會非常長情,做到真正的一生一世一雙鳥,一夫一妻不分離,從配對成功的那一刻一直到死亡都很少分開。
新婚蛇鷲一般會把巢駐在矮矮的樹或者灌木叢中,相比其他鳥類它們的家也比較寬敞:
直徑能達到1.8米,深30釐米左右,是豪華雙人床沒錯了。
在成家後,蛇鷲夫婦會把方圓50公裡劃分為自己的領地,絕對不容許其他的鳥類跨入這個區域來奪食,因為這些都是它們為自己將來的孩子打下的生存基礎,更廣闊的領地也意味著更豐富充足的食物,能幫助雛鳥健康成長。
在修好房子、劃好領地後,蛇鷲就開始產卵了。
雌鳥一般一次產2-3枚卵,經過42-46天的孵化後,雛鳥會在旱季出生。
這不是巧合,而是刻意為之的,因為這時候出生的雛鳥往往能吃上各種「野味燒烤」:
非洲草原的旱季常常發生火災,大火過後草原上會有很多被燒死的小動物,這些被燒死、燒傷的小動物往往能成為蛇鷲媽媽給雛鳥們準備的營養品。
在夫妻倆悉心養育大半年左右後,雛鳥羽翼漸漸豐滿能飛出巢穴時,它們就會離開父母,去向遠
方,重新開闢自己的家園,開始自己獨立的鳥生。
而老父親和老母親,則會留在原地,繼續自己的生活…
這樣優雅中帶有一絲不羈,狂野中伴著一點孤寂,冷淡中藏有一份深情的鳥類,光是看看、聽說一下就能讓人感受到它的魅力,所以也成功地成為了很多非洲人民心中的吉祥物。
在非洲,有超過30個國家曾經在郵票、錢幣中印上蛇鷲。而蘇丹更是將蛇鷲奉為自己的國鳥。
但這樣備受尊敬的蛇鷲,在近半個多世紀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棲息地減少,也開始面臨各種危險的處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將其列為了易危物種。
不過,讓人略感欣慰的是,在目前的觀察中,蛇鷲已經開始適應了農耕化的環境,這可能對於將來它的數量回升有非常大的幫助。
希望人們能夠儘可能地保護包括蛇鷲在內的野生動物,也希望這種酷炫的鳥能繼續在非常草原上飛翔和馳騁!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一個人過自己想過的暑假!
自帶兩束馬尾的獰貓,可不是萌系小貓
— END —
*部分圖文信息來源於網絡,侵刪
小野研學社
YesNature
自然科普|公益活動|研學招募|綠色創客
Connecting People and Nature Through Learning
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更多內容:
公益活動丨研學招募|大英博物館|皇家植物園|長江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