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
深圳雨後有大蝸牛出沒!專家提醒:別碰也別吃!,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雨後的綠化帶、灌木叢下經常會有大蝸牛出沒,還有部分膽子大的網友,不僅抓來玩,還興致勃勃研究起大蝸牛的吃法......
-
科普|巨型蝸牛出沒,請避讓!
巨型蝸牛出沒,請避讓!雨後的路邊、草叢邊,我們經常會看到蝸牛緩緩爬行。小時候我們看到的蝸牛,大多是2-3釐米長的「小可愛」。而現在我們會看到一些成群結對出沒的"巨型蝸牛",體長一般在7釐米左右,最長的能超過20釐米!它們名叫非洲大蝸牛,背上有螺旋狀的外殼,有7~9個螺層,殼面為黃或深黃底色,帶有焦褐色霧狀花紋,故又稱褐雲瑪瑙螺。
-
美洛杉磯機場海關查獲非洲巨型蝸牛 攜帶多種寄生蟲(圖)
(美國聯邦海關圖片) 一名海關官員在展示繳獲的巨型蝸牛。(美國聯邦海關圖片) 人民網7月15日訊 據美國僑報網消息,聯邦海關及邊境保護局本月7日在洛杉磯國際機場檢驗空運貨物時發現了67隻活的非洲大蝸牛。海關官員表示,當查獲這批巨大的軟體動物時還發現了一些註明「供人食用非洲大蝸牛」字樣的文件。根據聯邦海關及邊境保護局14日公布的消息,這批蝸牛來自非洲奈及利亞拉各斯港,當時這些蝸牛是裝在兩隻塑料桶內,重量略微超過35磅。
-
彩色蝸牛成小學生新寵專家稱是入侵物種或攜帶寄生蟲
▲市場上熱銷的「彩色蝸牛」赤橙黃綠顏色各異,近日,在成都的寵物市場上,這些染得跟「殺馬特」一樣的蝸牛,已和大家印象中的蝸牛相去甚遠。不過,一些商家甚至說這些蝸牛都是自然顏色,並因此熱銷。蝸牛成了一些市民的「新寵」,一些小學生更是對這些蝸牛愛不釋手,一邊飼養,一邊寫觀察筆記。
-
佛山:非洲巨型蝸牛上餐桌 專家稱攜有寄生蟲
這種蝸牛能不能吃?專家介紹,因為其體內藏有眾多的寄生蟲和蟲卵,儘量不要食用。如果要食用的話,需要經過沸水煮熟。 雨後頻現「大螺」 它其實是非洲蝸牛 「好大一隻螺啊,不知道能不能吃?」黃小姐昨日在朋友圈發布了這麼一則消息。
-
非洲大蝸牛不是法餐蝸牛 若食用可能感染腦膜炎
不是所有的蝸牛都是可以食用的。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大家不要混淆了。晨報記者劉宇瀚見習記者吳雪瑩「這不就是法國大餐裡的蝸牛嗎?」「這是很常見的食用蝸牛啊,難道不能吃嗎?」昨日,看了本報《這種巨型蝸牛不能碰更不能吃》一文報導後,許多熱心讀者致電晨報新聞熱線8080000表示疑惑。甚至還有讀者稱,一些山寨版的法國大餐用的就是這種非洲大蝸牛。針對這一說法,記者走訪並諮詢了有關專家,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大民教授表示,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不可隨意食用。
-
樂高無限遠古巨蠍在哪出沒 遠古巨蠍出沒位置一覽
樂高無限遠古巨蠍在哪?在樂高無限裡,遠古巨蠍是一種挑戰難度較高的怪物,具有高達而威猛的體型。那麼,樂高無限遠古巨蠍在哪裡?快來看看吧。 出沒地點:擊敗法老王后,在沙漠地區刷新出現 怪物掉落:巨蠍精華 難度指數:4星 打法介紹:首選遠程武器消耗,以降低個體作戰的風險性
-
非洲大蝸牛入侵中國,體內含有寄生蟲和細菌,廣東人也無從下嘴
當你到國外旅遊時,你會品嘗到當地的美食,比如法國的鵝肝,日本和韓國的泡菜生魚片等等,這些美味佳餚刺激我們的味蕾,在非洲這片土地上,也有自己獨特的美食,非洲肥沃的土地,加上其特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孕育了野生動物,非洲人花了幾千年的時間來適應它,非洲大蝸牛入侵中國,體內含有寄生蟲和細菌
-
深圳馬路邊灌木叢可見,這種蝸牛別碰,更不能食用,小心寄生蟲
很多小朋友對大蝸牛非常感興趣,甚至有的孩子還收到過觀察蝸牛的作業。不過,龍崗區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 「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南都記者在社交群上發現,有家長反映,學校老師之前安排孩子去抓蝸牛,結果去抓到這些大蝸牛後,孩子就發燒,燒到40度,班裡三分之一的孩子都因病請假了。
-
被寄生蟲控制大腦的殭屍蝸牛,眼睜睜看著自己送死...
戳上面藍字關注我們(更多有趣的視頻等著你哦)| 海外 | 視頻 | 旅行 | 運動 | 生活 | 科技 |《殭屍蝸牛
-
非洲大蝸牛 盛夏刷爆朋友圈
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拳頭大的非洲大蝸牛,頻頻出現在公園、小區裡食量驚人 危害公園小區已多年市民王先生家住融信大衛城,每天晚飯後,都會在小區裡散步。最近一連好幾天,他都在道路上、草叢裡看見不少非洲大蝸牛,有時甚至會一不小心踩到。「尤其下雨後,蝸牛出沒更加頻繁。」王先生將此事反映到物業。
-
蝸牛、寄生蟲、腦膜炎......
【1】http://sz.szhk.com/2018/05/10/282999511540473.html 深圳這種蝸牛最很多 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藏有大量寄生蟲 據相關文獻報導—— 在廣州,褐雲瑪瑙螺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27.3%,感染度為72條/螺; 在深圳,褐雲瑪瑙螺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31.0%,感染度為介於89.2
-
【緊急擴散】路邊看見蝸牛不要摸,內含寄生蟲!
實際上,「大蝸牛」不僅不能吃也不能夠亂碰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大蝸牛」體內很可能感染有寄生蟲小朋友和大蝸牛親密接觸極易被感染千萬要小心大蝸牛和發燒有沒有關係,尚不得知。不過,因它是管圓線蟲幼蟲的中間宿主,食用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
-
路邊碩大「花螺」是非洲大蝸牛 有寄生蟲勿食用
廈門檢驗檢疫局專家介紹,這種「花螺」其實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大型的陸棲蝸牛。該蝸牛喜夜行、雜食性、懼光怕熱,喜歡在下雨天及夜間出沒,並以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為食,可危害500多種作物,飢餓時也取食紙張、同伴屍體,甚至啃食和消化水泥,危害性較大,屬我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
-
路邊碩大「花螺」是非洲大蝸牛 有寄生蟲不能食用
廈門檢驗檢疫局專家介紹,這種「花螺」其實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大型的陸棲蝸牛。該蝸牛喜夜行、雜食性、懼光怕熱,喜歡在下雨天及夜間出沒,並以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為食,可危害500多種作物,飢餓時也取食紙張、同伴屍體,甚至啃食和消化水泥,危害性較大,屬我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
-
非洲大蝸牛雨後常在廈出沒 專家提醒:勿食用
雨後,不少市民會發現馬路邊或草叢邊,出現了一群喜歡在雨後散步的小傢伙——非洲大蝸牛。它們喜歡「攜家帶口」出行,一趟出遊就要帶上所有家當。 有人說它們是攜帶病毒的惡魔,也有人說它們是美味佳餚,真相到底如何,晨報記者今日為您揭秘。
-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
由於近日的颱風暴雨天氣,廣東、福建的不少市民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有很多蝸牛出沒
-
非洲的巨大蝸牛「跳」著入侵的物種,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
曾經有一段時間,在沿海地區的人們在雨後的草地上,幾乎到處都能看到一種巨大的蝸牛!有專家提醒,這種大蝸牛是一種害蟲,不僅危害農作物、樹木、果樹、蔬菜、花卉等多種植物,而且還危害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體的中間宿主,特別是結核和嗜酸性腦膜炎,如果食用會造成極大危害。有「知心」的人認為,這種蝸牛並不可怕,早在90年前就來到廈門。
-
還有這些小蟲夏季頻繁出沒,要小心
還有這些小蟲夏季頻繁出沒,要小心 2019-06-21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這種雨後遍地爬的大蝸牛會傳播結核病!專家提醒:別碰更別吃
由於前段時間颱風暴雨天氣,廣東佛山、福建廈門的不少市民發現自己的小區內、草叢邊有很多蝸牛出沒。據專業人士介紹,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多在華南地區出現,夏季尤其多。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會被傳染寄生蟲,甚至可能引起致命的腦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