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技術微發光二極體(MicroLED)在AR/VR顯示裝置應用最具潛力

2020-12-06 中國觸控螢幕網

顯示技術微發光二極體(MicroLED)在AR/VR顯示裝置應用最具潛力

作者:51Touch時間:2017-10-31 來源:TechNews

    北京時間10月31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看好AR/VR顯示應用潛力!Micro LED將成主流顯示光源。次世代顯示技術微發光二極體(MicroLED)為業界點亮曙光以來,跨領域產業鏈串聯正火速進行,同時也在大廠帶動下加快應用布局,尤其以電視牆大尺寸室內顯示器、AR/VR顯示裝置等應用最具潛力。如今MicroLED顯示應用有何新進展,而市場上所謂的過渡技術又能否有助縮短MicroLED開發時程,成為當前眾所矚目的焦點。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lcd/news/dynamic/2017/1031/48607.html

  MicroLED兩大應用並進,電視牆顯示器率先走入量產

  SONY在今年年初推出大尺寸拼接型顯示器「CLEDIS」(CrystalLEDIntegratedStructure),為MicroLED顯示應用開創新格局,加上應用場域廣,吸引不少業者投入開發,臺廠也不落人後。臺工研院電光所「智能應用微系統組」研發副組長方彥翔博士指出,電視牆(Videowall)是第一個將MicroLED導入的產品,目前LED驅動IC廠聚積科技、PCB廠欣興電子與半導體廠錼創科技,已在臺工研院建立試量產線,四方合作開發無藍寶石基板的MicroLED拼接型電視牆顯示應用。

  不過,MicroLED每個製程環節都是挑戰,因此做起來相當不易。方彥翔表示,MicroLED晶粒的重點在於將晶圓做得很均勻,但技術相當困難,目前高均勻度晶圓由錼創執行開發,現已完成單一顏色試片,預計今年11月底前完成另外兩色。MicroLED在無藍寶石基板下厚度僅約3μm至5μm,無法採用傳統逐顆接合方式,因此臺工研院負責以巨量轉移技術將MicroLED晶粒轉移到欣興的PCB板上,卻也因為傳統PCB板粗糙度(roughness)較大,得由板廠調整製程解決,難度相當高;聚積則負責開發MicroLED適用電流範圍的驅動IC,其他包括材料、檢測等各個細節都有技術障礙有待排除。

  「等我們把RGB全彩板子做出來,那就會是全世界除了SONY以外,第二個用無藍寶石基板MicroLED所製成的拼接型顯示產品。」方彥翔說明,臺工研院與三廠合力開發的電視牆顯示器,LED晶粒尺寸比SONYCLEDIS稍大一些,約落在50μm至100μm之間,間距(pitch)則比CLEDIS小,約在800μm以下;模塊大小為10cmx10cm內,主要鎖定130吋以上室內應用,可視需求自由拼接。據了解,目前已有國外客戶下單,預計2018年6月導入試量產成功後,便可正式投入量產。 

▲臺工研院所開發的MicroLEDpanel原型,四周以保護元件固定  

   看好AR/VR顯示應用潛力,MicroLED將成主流顯示光源

  除了大尺寸電視牆顯示器外,臺工研院所聚焦的另一MicroLED關鍵應用就是擴增實境(AR)與虛擬實境(VR)顯示應用。MicroLED具備高亮度、高效率低功耗、超高解析度與色彩飽和度、使用壽命較長等特性,在AR/VR領域會比OLED、LCD等顯示技術更能發揮優勢,有望取代兩者成為未來顯示光源主流技術。Facebook旗下Oculus與大陸康得新光電,去年已相繼透過收購MicroLED顯示技術公司,加速展開AR/VR領域布局。

  「AR/VR顯示應用將做為未來AI人工智慧時代的傳播媒介,也會愈做愈薄,MicroLEDpanel旁更可整合多種傳感器,達到多工效果。」方彥翔再次提到MicroLED具有整合傳感器的微組裝(microassembly)技術特性,加上高解析、高亮度等優點,OLED與LCD實在很難比擬。再者,市場預測2020年AR/VR市場產值上看1,200億美元規模,別具發展價值。

  他指出,AR/VR顯示裝置未來將達到8K4K解析度,以MicroLED單色來說晶粒數量將超過3,000萬顆,若以RGB彩色計算則將近1億顆。不過,方彥翔認為應以單色MicroLED加上量子點(QD)色轉換材料,才能相對提高成功機率。主要原因除了RGB三色本身的良率問題,以及轉移後可能產生其他問題外,MicroLED均勻度也難以掌控,容易產生漏電而影響色彩呈現,加上電流非線性,驅動條件不一很難控制顏色與亮度,所以較不建議採用RGB三色MicroLED,以單一顏色結合量子材料進行色轉換的良率會比較高。

  然而,合適的色轉換材料也並非唾手可得,因為市場上較成熟的色轉換材料含鎘,效率也較高,但含鎘的材料受到歐盟管制,以後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地區也可能實施管制,所以需朝無鎘材料研發,只是目前效率較差,色彩轉換效率好不好還得持續測試開發。目前臺工研院MicroLED單色解析度可達qHD(960x540)等級,LED尺寸最小可縮至5μm。 

▲臺工研院以0.55吋panel呈現MicroLED單色顯示技術,三年來無明顯光衰  

  方彥翔透露,臺工研院現正串聯海內外廠商建構產業鏈開發AR/VR顯示應用並展開測試,預計2018年底可達4K2K、畫素密度約1,000ppi,2019年達到8K4K、畫素密度約2,500ppi,全採用單色MicroLED搭配量子材料實現色轉換。只是MicroLED若要實現AR/VR顯示應用商業化量產,也同樣還有許多技術瓶頸待突破,不僅顯示技術本身,還包括傳輸技術、VR暈眩等問題,最快恐怕還需要5年才能走入量產。

  MiniLED為過渡技術?實與MicroLED大不同

  儘管MicroLED顯示技術潛力備受看好,其技術門檻仍是無法早日實現量產的一大關鍵,於是近半年來,市場上開始出現「次毫米發光二極體」(MiniLED)技術,有望做為MicroLED的過渡技術,導入大尺寸顯示器、車用顯示器、手機背光等應用。不過MiniLED產品之所以可以較快推出,主要是因為所採用的仍是LED傳統製程,在切割上不斷朝小尺寸精進,最小約可做到5x6mil,相當於127x152μm左右,差不多快達極限,以含藍寶石基板的LED來說,再切小會因劈裂問題而影響良率。

  方彥翔認為MiniLED的宗旨與MicroLED完全不同,前者主要做為背光應用,因為含基板所以LED尺寸相對受限,除非尺寸能繼續縮小,畫素密度才有提高的可能,解析度也才能更高,但以傳統製程來說不易突破極限;後者則是顛覆傳統LED製程工藝,也不需藍寶石基板,LED尺寸相對不受上述限制,要實現高解析仍非MicroLED不可。更重要的是,MicroLED技術能整合多種傳感器,應用更加廣泛,這不僅是傳統LED所無法達成的精神,同為自發光顯示的OLED技術也一樣難以超越。

觸控螢幕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控螢幕材料、觸控螢幕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控螢幕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裡查看詳細步驟

相關焦點

  • 從LCOS到MicroLED,一篇讀懂全球AR微顯示技術
    第1個部分是目前日益增長的對微顯示器的市場需求;第2個部分是AR微顯示器的一些核心技術指標;第3個部分是目前市場上主流的AR微顯示器技術,第4個部分是目前AR對微顯示器的需求和現狀的一些差異分析,最後一個點是靈犀微光的一些積極的探索。 首先第1個部分。
  • OLED/QLED/MicroLED:誰才是下一代顯示技術?
    本文轉自【太平洋電腦網】;說到顯示面板,大家幾乎就會想到LCD和OLED,前者是一項已經相當普及的技術,廣泛應用在各種顯示設備上。後者則是近幾年才逐漸普及的新顯示技術,也被稱為下一代顯示技術。除此之外,還有QLED、MicroLED也被成為下一代顯示技術。
  • 下一代顯示技術MicroLED已在路上
    【來源:中關村在線】儘管OLED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熱門的顯示技術,但顯示行業已經將創新的注意力轉向了下一次重大變革,那就是MicroLED技術。一些國際知名公司,包括三星、蘋果和Facebook的Oculus,都已經開始尋求為未來的產品配備這種技術,並且各種各樣的公司和製造商都已近開始申請各種關於MicroLED技術的專利。從2018年開始,隨著三星、索尼、友達等大廠陸續推出Micro LED相關概念性產品,業界期待的下一代顯示技術及應用市場正加速成形。
  • 發光二極體的應用分析
    而用途也由初時作為指示燈、顯示板等;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光二極體已被廣泛地應用於顯示器、電視機採光裝飾和照明。趨勢隨著行業的繼續發展,技術的飛躍突破,應用的大力推廣,LED的光效也在不斷提高,價格不斷走低。新的組合式管芯的出現,也讓單個LED管(模塊)的功率不斷提高。通過同業的不斷努力研發,新型光學設計的突破,新燈種的開發,產品單一的局面也有望在進一步扭轉。
  • 《液晶與顯示》 | 專題徵稿:有機和鈣鈦礦發光器件與顯示應用
    推廣位(非商務)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Cambridge《液晶與顯示》新型顯示技術是當前發展最活躍的前沿之一,近年來呈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新技術不斷湧現,均顯現了自發光、廣色域、高對比度、低功耗等技術優勢。
  • VR/AR顯示技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四種波導結構中應用最廣泛的是全息波導與衍射波導,幾乎佔據了全部的AR市場,未來也依然是這兩種波導結構平分天下,全息波導佔比略高於衍射波導。 DLP微型顯示器是目前顯示速度最快的技術,有顏色變換快、延遲低、功耗低以及超高解析度(對角線長0.3英寸的陣列就可以生成1280×720解析度的圖像)等優點,是構建頭戴式顯示器的理想選擇,唯一的缺點是其成本較高。
  • 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近年來,鈣鈦礦發光二極體(PeLED)的器件效率提升迅速,成為下一代照明與顯示技術的有力競爭者。然而,由於鈣鈦礦材料較大的折射率,導致大量的光子被限制在器件內部,阻礙了PeLED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二、研究背景現代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發光顯示技術提出了高效率、高亮度、柔性可穿戴等要求。傳統的無機發光二極體通常在單晶襯底上通過外延法生長製備,難以獲得大面積柔性器件。
  • 下一代顯示技術MicroLED什麼時候會出現
    下一代顯示技術MicroLED什麼時候會出現 中關村在線 發表於 2020-06-07 12:01:42   儘管OLED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熱門的顯示技術,但顯示行業已經將創新的注意力轉向了下一次重大變革
  • vr又稱靈境技術,是模擬虛擬環境中角色的真實表現
    vr在虛擬環境中構建交互虛擬世界,運用真實的人機互動手段,創造和構建具有真實感和臨場感的虛擬世界。vr裝置類產品目前主要涉及電商,醫療健康,新零售,廣告,旅遊,房產等行業領域。通過vr設備獲取用戶的真實信息,並通過ar立體化技術將用戶的信息3d化,再根據需要列印成vr產品,產品可擺放在用戶面前就可以直接觀看和使用,用戶可根據需要進行身體和頭部的轉動和旋轉,且隨時可以攜帶。主要用戶可以在遊戲中打怪,聽音樂,與虛擬世界中的人進行交互,獲取虛擬世界的信息反饋等等。通過「vr+ar」這一創新營銷模式,可以實現消費者體驗到ar應用的內容,ar應用可使消費者感受到真實的虛擬的感覺。
  • 彭笑剛:量子點發光是下一代顯示技術最有力的競爭者
    打開APP 彭笑剛:量子點發光是下一代顯示技術最有力的競爭者 工程師8 發表於 2018-06-02 08:35:00 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彭笑剛在TCL舉辦的「科學面對面——量子點顯示技術科技科普大講壇」上,對包括《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內的媒體表示,「量子點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優秀的發光材料,量子點發光將會是下一代顯示技術最有力的競爭者。」
  • PHOLED(磷光有機發光器件)顯示技術
    PHOLED(磷光有機發光器件)顯示技術 Stanley Ch 發表於 2009-02-09 11:07:49 PHOLED的誕生PHOLED(磷光有機發光器件)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一種,它的效率可以高達傳統螢光
  • 終極顯示技術!AMOLED現狀及應用前瞻
    ——AMOLED(Active 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主動式有機電激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與此同時,三星展出了一款基於此項技術的17英寸液晶顯示器。而主動式有機電激發光電視為自發光型顯示器,不需要額外的背光源,一般而言AMOLED TV面板整體厚度約在3mm以下,重量為傳統液晶電視的1/5以下,實際荷重輕薄,因此非常適合壁掛式應用。另外傳統陰極射線映像管電視含有多種危害環境的物質,在回收處理上受到限制,美國與歐盟基於環保等因素已制定相關法律,而AMOLED TV屬於綠色環保產品,無論在耗電與回收成本上都極具優勢。
  • CIDC2020量子點回顧|臺灣交通大學郭浩中:新型MicroLED顯示技術應用
    郭浩中介紹,Micro LED技術是指將微米級半導體發光二極體(LED),以矩陣形式高密度地集成在一個晶片上的顯示技術。他表示,相對LCD和OLED,MicroLED技術具有高亮度、低功耗、超高解析度與色彩飽和度以及壽命長等優勢。
  • 帶你了解容易被忽略的顯示裝置:LED燈
    現今人們看到最多的顯示裝置是什麼?大家的回答想必都是顯示屏,其實有一個已經融入我們生活各個角落的重要顯示裝置,那就是常見的小LED,他們是如何實現顯示呢?上期我們從「藍黑白金裙」之爭說到屏幕圖形格式轉換,(詳細可點擊查看《【乾貨】從色彩角度看人機互動界面設計》),但顯示裝置除了屏幕外,還有很多不起眼但卻融入我們生活各個角落的重要小角色,比如我們常見的LED,想要點亮他們其實可以更簡單。
  • Light: 黃維&王建浦|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近年來,鈣鈦礦發光二極體(PeLED)的器件效率提升迅速,成為下一代照明與顯示技術的有力競爭者。然而,由於鈣鈦礦材料較大的折射率,導致大量的光子被限制在器件內部,阻礙了PeLED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傳統的無機發光二極體通常在單晶襯底上通過外延法生長製備,難以獲得大面積柔性器件。近年來快速商業化的有機發光二極體能夠通過溶液法、蒸鍍法製備大面積柔性器件,但有機材料本身的激子特性使其難以在大電流下實現高亮度和高效率。
  • [公告]深天馬A:擬了解上海天馬有機發光顯示技術有限公司股東全部...
    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擬了解 上海天馬有機發光顯示技術有限公司 股東全部權益價值項目 資 產 評 估 報 告 中聯評報字[2017]第1573號 摘 要 中聯資產評估集團有限公司受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委託,為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擬了解上海天馬有機發光顯示技術有限公司股東全部權益
  • 我國科學家設計出新型量子點發光二極體 在照明與顯示產業有重要作用
    【去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發明藍光發光二極體的數位日裔科學家,「白熾燈點亮了20世紀,LED點亮了21世紀」,從頒獎詞看出,發光二極體即LED是公認的下一代顯示與照明技術的核心器件。幾十天後,一篇來自中國科學家的論文在《自然》上發表,報導了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 全球顯示技術百家爭鳴 第四代雷射顯示或奪魁
    簡單的說,近現代顯示技術即為光與電的結合。隨著顯示技術的不斷發展,從機械式黑白電視機誕生到到陰極射線顯像管(CRT)再到如今的液晶(LCD)、等離子(PDP)、有機電致發光技術(OLED)等。因顯示原理的差異性,有的被淘汰,而有的則繼續在顯示領域發揮餘熱。
  • 顯示技術之量子點顯示解決方案
    b、量子點玻璃導光板(QDOG) 4.面板內部(in-panel) 即量子點彩色濾光片(QDCF) 1、晶片內部(QD in-chip) QD技術最初的應用方法之一是將量子點嵌入晶片中。
  • 朱剛毅:懸空車輪形氮化鎵發光二極體
    為使廣大讀者了解該課題組近年來在這一領域開展的相關工作,《發光學報》編輯部特邀請論文作者撰寫了本篇報導。1. 導讀大範圍、低成本矽基光電集成電路製造技術在突破通信和計算機領域中數據傳輸速度和帶寬極限方面具有巨大潛力。矽材料的間接帶隙屬性和較窄(1.12 eV)的禁帶寬度限制了矽器件的發光波長和發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