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合物和純淨物:我們在學習空氣時知道,空氣是混合物,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是純淨物。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還將學習什麼是單質,什麼是化合物。而這些概念或名詞,很容易混淆,考試時也常作為題目來考試。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深入分析一下(再說一遍,初中化學就是學概念,要想學得透,必須多看書,一遍一遍地看,尤其是概念定義,要一字一詞仔細看)。
由兩種或多種物質組成的叫混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叫純淨物。那麼,這裡面說的「物質」究竟是什麼呢?老師告訴你:是「分子」!是「化學式」!而不是「原子」或「元素」。也就是說,所指的東西裡面,如果只有一種分子,是純淨物,如果有兩種或多種分子,就是混合物。(為了敘述方便,後面用化學式表示分子,如果你是新學者,這些符號你可能還看不懂,不過沒關係)空氣裡有N、O、CO 等,是混合物,氮氣裡只有N,氧氣裡只有O,二氧化碳裡只有CO,它們都是純淨物。如果把「物質」理解為「原子」或「元素」的話,那就是「單質」或「化合物」的區別了(以後會講)。由上面可以看出,每一種單質和化合物都是純淨物,混到一起(如果不發生化學反應,不化合成一種物質),就是混合物。
考試時總會出那些特別的和容易疏忽或混淆的題目。我舉出一些例子供大家思考,看看是混合物還是純淨物?如:食鹽水(NaCl水溶液)、鹽酸(HCl氣體的水溶液)、王水(又稱「王酸」、「硝基鹽酸」。是一種腐蝕性非常強、冒黃色霧的液體,是濃鹽酸HCl和濃硝酸HNO按體積比為3:1組成的)、氨水(又稱阿摩尼亞水,主要成分為NH·H0,是氨的水溶液)。這些從名字看起來好像是一種「物質」,其實都是溶液。特別說一下氨水,雖然是氨的水溶液,化學式裡也有水,但兩種分子的比例肯定不會是1:1的,裡面肯定會有NH·H0和HO兩種分子,所以也是混合物。
上面說的是溶液,還有可能拿出一些「液態」的物質讓你判斷,比如熔融的氯化鈉、液氨、液氧、液氮(這幾個是純淨物),液態空氣(混合物)等。
還有一些特殊的固體難以判斷,比如:膽礬(CuSO·5HO 通常讀作「五水合硫酸銅」,俗稱藍礬、膽礬或銅礬)、明礬(KAl(SO)·12HO 十二水硫酸鋁鉀,又稱:明礬、白礬、鉀礬、鉀鋁礬、鉀明礬),這些雖然化學式裡像氨水一樣含有水,但是它們是有一定比例的晶體,是純淨物!
再有就是一些有機物,比如木材、食品、油類等,成分非常複雜,不是一個級別的問題,也不會出這樣的考題,如果出了,要根據題意分析,嚴格意義上說是混合物。
2、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與分解反應。教材中只是列舉了磷、硫、鐵在氧氣中燃燒,說它們是化合反應,其實遠不止這些。梳理如下:
① 金屬+氧氣→金屬氧化物
很多金屬都能跟氧氣直接化合。
② 非金屬+氧氣→非金屬氧化物
經點燃,許多非金屬都能在氧氣裡燃燒
③ 金屬+非金屬→無氧酸鹽
許多金屬能與非金屬氯、硫等直接化合成無氧酸鹽。
④ 氫氣+非金屬→氣態氫化物
因氫氣性質比較穩定,反應一般需在點燃或加熱條件下進行。
⑤ 鹼性氧化物+水→鹼
多數鹼性氧化物不能跟水直接化合。判斷某種鹼性氧化物能否跟水直接化合,一般的方法是看對應鹼的溶解性。
⑥ 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
除SiO2外,大多數酸性氧化物能與水直接化合成含氧酸。
⑦ 鹼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鹽
大多數鹼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可以進行這一反應。其鹼性氧化物對應的鹼鹼性越強,酸性氧化物對應的酸酸性越強,反應越易進行。
分解反應的類型很多很複雜,只要記住是「一變多」,記住課本上列舉的幾個例子就可以了。
關於氧化反應,在這裡是一個狹隘的概念,沒有太大的意義。實際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反應包含其中,只是教科書裡安排到了高中的課程裡。老師認為應該提前到初中上冊的最後來學,對於理解多數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對於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配平等,都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