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多說,先來看圖~
10億光年遠的地方。太空的大部分都像這幅圖一樣空曠,遙遠星系的光芒像凝結的點點塵埃。
1億光年。從10億光年到1億光年,仿佛並沒有什麼變化,但我們應該能夠發現圖片中央有一群「星星」聚集在一起,它們其實叫做室女座星系群。
100萬光年。離得再近一些,讓我們的焦點集中到室女座星系群內部,看著眼熟嗎?沒錯,這是我們的銀河系。
10萬光年。這個距離可以看清銀河系的「螺旋」。我們的太陽與其他1000億顆恆星一起圍繞著遙遠的銀河中心順時針繞行,每三億年旋轉一周。
1萬光年。現在看到的是銀河系其中一條「螺旋」的邊緣附近,到處是密密麻麻的團團恆星和發光星雲,你能看清方框中心有什麼嗎?
100光年。離得越近,星星仿佛卻越來越少了。在這滿天的恆星中間,牡羊座在天空的北方閃亮。方框到底在框什麼?
10光年。和上一幅圖差不多嘛,到後面,還有一幅圖和此圖差不多,到時候也許你會感嘆無限大與無限小的驚人相似。
1光年(10兆千米)。這幅視圖中央那個星球比其他的都亮,方框中心的謎底揭曉,大家一定也猜到了,這就是我們的太陽。一旦遠離太陽觀察,我們會發現它只是眾多恆星中的一顆,其他遙遠的恆星也可以做太陽。
100億千米。在這個距離觀察,太陽系的行星兄弟們恰好都能被看到。當然圖中的行星軌跡圖是被標註出來的,在真正的太空中是不存在的。
1億千米。地球在哪裡呀,地球在哪裡(要用《春天在哪裡》的曲調來尋找~)
100萬千米。方框外面的軌道,其實是月球軌道。人類所到達的最遠星球就是月球,它是我們最近的宇宙鄰居了。明亮的月光以及潮汐見證了它與地球的距離之近。
10萬千米。歡呼一下,整個地球出現在我們眼前了,它獨立、優雅又脆弱。在太空中我們認出了自己的星球,它宛若一艘太空飛船,並沒有什麼擎天神和烏龜在支撐著它。
1000千米(1百萬米)現在開始進入地球低軌道觀察,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呢?我只能告訴你現在你看到的這個區域是美國的密西根湖(為什麼去看美國的湖,不看中國的呢,沒辦法,誰讓這圖是美國人拍的呢)。
100千米。你現在看到的城市也是美國的——芝加哥。你想找我們自己國家的城市嗎?用Google earth一樣可以找到。
100米。現在我們進入芝加哥海岸邊的一個草坪。左邊是告訴公路,右邊是碼頭,那麼在這一大片草地中間,那一大攤是什麼東西?
10米。終於看清了吧,原來是一男一女在公園中野餐(那女的正坐著看雜誌呢)。再告訴你一個秘密,這次的野餐是這系列圖片中每一張圖景的中心。
1米(1碼)。這是人類交往、交流、接觸的尺度(好多美味...口水決堤了)。這幅圖比實物的尺寸小,而下一幅圖更近一步的照片要比實物的尺寸大。「人是度量時間萬物的標準」,外國的某位先哲說過,太精闢了。
0.1米(10釐米)。現在距離近一些了:這是放大了一點的手背的樣子(有點滄桑噢)。這種結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過的結構。從無限大進入我們最熟悉的世界,這是一個結束?或者這只是一個開始。
1釐米。不用懷疑,這還是那隻手,我們從這裡,進入另外一個未知的微觀世界。
0.1毫米(100微米)。現在我們來分享顯微鏡下的世界。不可思議的景象出現了,我們永遠也想不到我們的皮膚可以像峽谷一樣溝壑幽深。眼前的景象如遙遠的星球一樣神秘陌生。
10微米。穿過皮膚,進入血液流淌的毛細血管。這個白細胞是生存期長的淋巴細胞,它是人類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免疫系統中包含各種複雜的細胞以及化學成分,是機體抵禦感染的機制。
1微米。現在我們進入了這個皺皺的淋巴細胞。結果看到的卻是另一個表層,一層保護細胞核的膜。這些細小的孔使得物質可以從裡面運輸出去。每一個完整的細胞都有一個細胞核,它所產生的近核物質指揮了細胞的一生。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的細胞數目是星系是中星球數目的幾百倍。
0.1微米(1000埃)。待在細胞核內的是長長的分子鏈——螺旋DNA(脫氧核糖核酸啵)。它們精緻而巧妙地盤在狹小的空間裡。每當細胞分裂時,極為重要的指令都會被小心地複製。一條這樣的DNA鏈大約有幾釐米長。而每個人類細胞的核裡的四十六條染色體中都有這麼一條DNA鏈。
100埃。在近距離的觀察中,DNA看起來像是長長的扭曲的雙螺旋分子鏈。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DNA的更多知識,可以去網上搜索一下。
10埃(1納米)。如果你在化學課上認真聽講了,你就會發現這些結構酷似課堂上老師講的分子結構式,沒錯,這些模塊就是分子的表達方式,是基因信息的字母。正是它們特殊的順序決定了冗長的信息。類似的結構也可能在星際空間中大量存在。
1埃。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這幅圖裡顯示的密布的電子云,靠近原子核的地方,電子云更加濃密一些。是不是感覺這幅圖很熟悉?
0.1埃(10皮米)。沒錯,現在我們仿佛又回到了幾百光年外浩瀚的宇宙(這樣看來,是不是每一個原子都是一個小宇宙,無限大與無限小之間是不是有某種神秘的聯繫?)。
0.1皮米(100費米)。神秘的原子核隆重登場。不要忘了,我們現在觀察的是碳原子的核,這裡顯示碳原子核中6個中子和6個質子幾乎貼在了一起。帶有這12個核子的核被稱為碳12,它是碳元素最常見的同位素,也是現代原子量的度量標準。
10費米。再近一些,給碳原子核來個特寫。
0.1費米。一旦我們進入了更微小的世界,我們會發現什麼呢?這裡還是現代科學所未知的世界,所以這裡不屬於現在,而屬於未來。
手動分割線(以上內容來自網絡《從無限大到無限小》,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一下)
各位有沒有被這些畫面所震撼到呢?現代科學認為,宇宙是無邊無界的,時間是無始無終的,我們處在一個無限的宇宙之中。而對於我們體內的細胞而言,我們人體也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那麼我們自己是否也是一個無限的宇宙呢?
我個人覺得,宇宙是有邊界的,只是受限於我們現有的認知水平而已。對於細胞來說,我們人類也許就是一個個移動的宇宙。而星體,說不定也是所謂「宇宙」的一個細胞而已,人類就更是細胞中的細胞了。對於一個螞蟻來說,且不說整個宇宙了,即便是要洞悉地球,窮盡它的蟻生也做不到的,所以在它的認知裡,地球就是無限的。所以,我覺得,在我們現在所處的宇宙之外,應該還會有更多的「宇宙」,當人類文明發展到足夠成熟的時候,是有機會突破無限,尋找開拓更大的宇宙。
另外,關於是否存在外星人的說法,我的看法也是肯定的。我們總是一廂情願的將外星人想像成和我們人類相似的生物,我對此並不認可。首先,在地球上,人類是物競天擇的最終結果,那麼在其他星球,也許就是別的物種;而且從地球來說,如果不是那場突如其來的行星撞擊,我們也不敢確定,當時統治地球的恐龍是否會進化出像現在人類社會這般的文明呢?其次,人的肉眼只能分辨出可見光,只能看到世界中很小的一部分東西,那麼會不會所謂的外星人就在我們身邊,只不過是以一種我們肉眼觀察不到的形態存在著呢?最後,我們為什麼要稱之為外星「人」呢?我們看影視作品中構思的外星人,除了眼睛、頭部和四肢較為「畸形」之外,其本質上還是一個人的形象,而且和人類的體格差不多。那為什麼不能突破這個界限呢,或許外星人(我們暫且稱為「人」吧)是一個石頭狀的生物呢?又或許外星人是一種氣態或者液態形式的存在呢?或許外星人有一座山脈那麼大呢?又或許外星人只是針尖那麼小呢?
現在人們常說「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對於外星文明的探索,我覺得「認知局限了我們的想像力」。當我們無法用科學或已有知識解釋宇宙的這些現象,我們更傾向於需求一種超自然的確定的說法來安慰自己恐懼的心理,那麼人類就開始訴諸於「神」或者「靈魂」這種形而上的層次了。由於篇幅有限,就不展開論述了。當然以上都是我個人的見解,有不同的觀點大家可以互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