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賴江山:基於vegan軟體包的生態學數據排序分析》
Variance Partitioning Analysis(VPA),方差分解分析。其實我一直不太理解這是什麼分析,找資料也沒有具體的解釋。目的在於量化變量對群落結構解釋貢獻值,是根據排序結果間接得到的分析結果。也是約束性分析的一種,叫偏分析法(Partial methods).
使用具體的數據來看看:
數據:data.csv(物種組成)與env.csv(環境因子)
軟體包:vegan
數據形式如下:
#設置工作目錄以及讀取數據,加載vegan軟體包
setwd("C:/R")
data<-read.csv("data.csv",header=T)
env<-read.csv("env.csv",header=T)
library(vegan)
#選擇排序模型,線性(RDA)或者單峰(CCA),使用DCA分析來判別,判斷的是物種數據,函數是decorana
decorana(data)
結果如下:
這裡的Axis lengths和Canoco軟體裡面的DCA分析結果「Lengths of gradient」是一樣的。如果DCA排序前4軸中最大值超過4,選擇單峰(CA\CCA)更合適;如果小於3,則選擇線性模型(PCA\RDA)更好;如果介於3和4之間,兩者都可以。
上述結果顯示最大值是2.6381,所以選擇PCA\RDA
這裡插一句:在R中,PCA與RDA都是同一個函數rda()實現的,如果只有物種數據rda(X),則表示PCA分析,如果有物種和環境兩部分數據rda(X,Y),就表示RDA分析;同理,CA與CCA都是同一個函數cca()實現的。
rda(data) #PCA分析
第一軸的解釋率為:148.10/488.8;第二軸的解釋率為:111.62/488.8
rda(data,env) #RDA分析
結果如下:
結果主要分為兩部分:
1、第一軸的解釋率為:146.49/488.7583;第二軸的解釋率為:57.81/488.7583
2、所有環境因子對物種分布的解釋率為:285.2776/488.7583=58.37%,不可解釋率為41.63%。
我們要在此基礎上繼續分析,做偏分析,分別分析主環境變量與協變量對物種分布的影響。在本例子中,分析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以及凹凸度)和土壤因子(N,P,K以及pH值)分別對物種分布的解釋量以及兩組環境因子的共同解釋部分。
函數同樣是rda或者cca,表達式為rda(X,Y,Z),X為物種數據,Y為主環境變量,Z為協變量。如果分析排除土壤因子後地形因子對物種分布的解釋率,則Y為地形因子數據,Z為土壤環境因子數據。
分析結果:
env[,1:4]表示環境因子的前4列表示地形因子,當然也可以將兩部分環境因子按照兩個文件來保存,保存成完整的形式是為了分組的時候更快捷。同理,env[,5:8]表示後4列。
地形因子的解釋率為:162.3139/488.7583=33.21%
同理:
理化因子的解釋率為:53.8352/488.7583=11.01%
之前RDA結果是所有環境因子對物種組成的解釋率,計算結果為58.37%,則兩組環境變量的共同解釋率為:58.37%-33.21%-11.01%=14.15%
加上不可解釋的41.63%,總100%
總的:
地形因子:33.21%
理化因子:11.01%
兩組交互:14.15%
不可解釋:41.63%
圖示結果出來如下:
人生如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