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是特殊的一年
雲課堂、雲實踐、雲會議
你一定不陌生
網際網路時代
天各一方的我們
也能在同一時空
收穫別樣的精彩
01.日程安排
02.雲端對話名家大師
郭萬林: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納米科學研究所所長,納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機械結構力學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長期從事新型功能材料與器件、飛機結構抗疲勞斷裂設計方面的理論難題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建立了低維材料結構力-電-磁-熱耦合的物理力學理論體系;在宏觀工程環境中發現了流-固界面邊界運動生電、氣流生電和蒸發生電效應,突破了經典雙電層動電理論。建立了飛機結構三維疲勞斷裂理論、攻克了飛機結構三維損傷容限關鍵技術,成果被系統地用於飛機型號研製,解決了型號研製急需。在Nature Nanotech.、Nature Commun.、PRL、Adv. Mater.、JACS、Nano Lett.、JMPS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0多篇,多次被選為封面,被SCI收錄287篇、篇均被引20次,SCI他引5148次;2014、2015、2016年連續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康國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院長助理,教授,博導。江蘇省「衛星通信與導航」協同創新中心衛星平臺方向帶頭人,中國空間科學學會機電與空間青年委員會委員。主持航天預研、863、江蘇省自然基金、航天SAST基金等10餘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二代導航北鬥重大專項等多個項目。近年在重點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獲得有關北鬥導航系統相關的授權發明專利6項,衛星姿軌控專利5項。
蔡蘊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戰疫」報導啟動以來,蔡蘊琦始終堅守在報導一線,多次深入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採訪,寫出多篇獨家稿件。2月18日,她又作為新華報業傳媒體集團赴湖北採訪團成員隨隊前往黃石,在抗疫一線堅守32天,和同事們一起採寫了100多篇黃石戰「疫」記。
03.雲遊南航校園
校史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史館位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明故宮校區,校史館所在的薈萃樓建成於1955年,是南航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最有特色的建築之一,「薈萃樓」樓名由範緒箕教授於建校三十周年之際親筆題寫,取「人文薈萃」之意。為緬懷功業,為傳承精神,亦為更好的前行,學校於2018年決定將此樓闢為永久性校史館, 2019年10月18日校史館正式落成並開館。
南京航空航天館
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位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明故宮校區,1992年正式創建並對外開放的「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該館的藏品陳列主要分三大部分:飛機、其他太空飛行器整機展廳、飛機部件展廳。該館的開放,不僅使許多觀眾能看到過去從未見過的真實戰鬥飛機,更重要的是向廣大群眾普及了高科技知識,也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良好基地。南京市把該館定為「南京市中、小學校外科技教育基地」之一。
機械結構力學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機械結構力學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要依託學科為力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學科。
實驗室是我國航空航天結構力學與控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學術研究機構。我國飛機結構強度和振動工程專家張阿舟先生、結構熱強度專家範緒箕先生和智能材料與結構專家陶寶祺先生是實驗室的奠基人。趙淳生院士、胡海巖院士和郭萬林院士進一步將國家重大需求與前沿基礎研究相結合,研究成果顯著提升了實驗室的學術水平影響。實驗室研究方向為:結構動力學與控制、機械結構強度、振動利用與精密驅動、微納系統力學和智能材料與結構。
04.線上科研與實踐
雲端全息實驗
全息照相實驗,為你再現精確複製的物光波,從實驗中「看」物光波,從各個視角觀察再現立體像的不同側面,猶如看到逼真物體一樣,「揭秘」景深和視差。
科研作品實踐賽
科技作品實踐賽分為吸管承重和木蜻蜓兩個組別,皆為動手製作模型後,讓模型完成一定挑戰。每5名營員為一組參加競技。這些比賽既是對營員基礎物理知識應用能力的考驗,也是對營員創意、設計感的挑戰。
「三航知識」一站到底
「一站到底」趣味答題競賽活動是對營員們航空航天民航知識儲備進行的一次考察,活動形式生動活潑,讓營員們在團隊合作中充分激發自身知識儲備的潛能,同時設置的題目涵蓋面廣,拓寬營員的知識面。活動分為判斷題、選擇題、問答題等多個環節,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積分對抗也能夠調動營員參與的積極性,讓活動富有挑戰性。
05.線上朋輩互動交流
科創精英面對面
這個夏天,我們將在雲端和「雙創達人」楊子劍、「科創收割機」薛北辰、「機甲男孩」張天立暢談如何從科創小白晉級打怪。聽他們的故事,尋內心的熱愛。
營員聯歡會
營員聯歡會節目選報和策劃主持都由營員自主完成,本次科學營通過線上協作舉辦晚會,增強虛擬班級體的凝聚力,增進營員之間友情。一周科學營,一生科學情。科學營帶給營員們的,不僅是有趣的科學知識和實踐活動,更多的是在感悟科學的過程中與他人相知相處,結下朋輩情誼的寶貴機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