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象賢中學高二級學子到南沙區欖核鎮順河村展開學農活動,深入到農戶家裡、田家地頭,學種菜、動手做飯,與農民共餐交流;東湖洲小學把每周的星期三定為「無作業日」,要求學生堅持幫助家長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洗衣,打掃衛生等;西一小學開展「今天我當家」系列活動,讓學生與家長互換角色,感受家長一日的勞動與辛苦……
2019年高考,勞動教育首次納入高考命題。番禺區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深入推進素質教育。
今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番禺區教育局獲悉,《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的指導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於去年底出臺,明確學校要將校外勞動納入教育工作計劃,規定小學、初中、高中每學段要組織1-2次農業生產、工業體驗、商業和服務業實習、手工技藝體驗等勞動實踐活動。
學種菜!象賢中學寒假勞動教育走入農田
1月17日,象賢中學高二級學子迎來了首次寒假勞動教育,到南沙區欖核鎮順河村展開學農活動。
在活動啟動儀式上,欖核鎮農業辦負責人陳啟亮講解了活動的注意事項。象賢中學校長馮金洪以「感悟珠三角」為題作動員講話。他表示,一條沙灣水道將番禺區和南沙區分開,兩地語言文化、風俗文化、婚嫁文化不盡相同。馮金洪重點介紹了珠三角的歷史與特色。據介紹,欖核鎮是珠三角地區典型的蔗基漁塘,即利用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又護養了農業生態系統。「這次學農,不僅僅是一次遊玩,更重要的是研學,要有所收穫。」他希望學生通過這個學農活動,了解珠三角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發展,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活動期間,學生以班組為分隊,深入到對應的農戶家裡、田間地頭,完成採摘、除草、育苗、培土、施肥等農務,並動手做飯,與農民共餐交流。記者留意到,學生手上還拿著一份小冊子。原來,這是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制定的一份特別的寒假作業。學農小冊子分為五部分,農戶需要在學農評價表上留下評語。而學生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完成「學農」學習單。學生自行挑選研學選題,藉助地圖軟體,手繪農戶家或勞動農地與周邊的平面圖。同時要認識二十四節氣,探究至少兩種農作物如何選種育種,了解擇優選種的技術。
象賢中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科負責人黃燕芸表示,本次農耕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深化學校高中課程改革,完善課程體系。通過農耕實踐、親近土地的方式,引導學生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建立人與自然的情感連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和高度社會責任感。
勞動教育「課程化」,學校開設《銀行職業我來體驗》課
勞動教育要持續、高效開展,離不開學校的有序組織和引導。《意見》要求,根據《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將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渠道。
義務教育階段一到九年級要切實開設開好綜合實踐活動課,普通高中階段要嚴格執行通用技術課程標準,課時可視情況相對集中,確保勞動教育課時不少於綜合實踐活動課時的一半。結合地方和學校校本課程開展勞動教育,開設家政、烹飪、手工、園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課程。
記者走訪東湖洲小學,該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學校規定每周五的下午兩節課為綜合實踐課程,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分別有淑女刺繡、科學小實驗、編制天地、快樂剪紙等等。課程開展得有聲有色,承擔了番禺區教研室綜合實踐科和石碁片區綜合實踐研討課的任務,其中《銀行職業我來體驗》《水果拼盤我來做》特別受到與會專家和同行的好評,大家都認為課堂的多元性讓勞動技能學習活動貼近學生實際,充分發展了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搜集資料調查研究,動手實踐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勞動教育以家庭為主體,學校將每周三定為「無作業日」
勞動教育要持續、深入開展,離不開家庭的積極參與。據了解,西一小學開展「今天我當家」系列活動,讓學生與家長互換角色,感受家長一日的勞動與辛苦,活動中,孩子們從不知所措,到變成一個個「小大人」,有的到超市買菜,低年級的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協助下做一餐飯,有的到家中檔口幫忙,有的幫助爸爸媽媽整理貨架……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勞動技能得到了鍛鍊,更收穫了成長。在活動後的分享中,孩子們都能體驗到父母的不易,從而樹立自己努力勞動,減少父母負擔的觀念。
東湖洲小學還把每周的星期三定為「無作業日」,要求學生堅持幫助家長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洗衣,打掃衛生等,使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意見》還提出,學校應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外勞動,學校充分利用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綜合實踐基地和其他社會資源,結合研學旅行、團隊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城鄉學生交流,組織學生學工學農。城鎮學校可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與志願服務,農村學校可結合實際情況在農忙時節組織學生幫助家長進行適當的農業生產勞動,讓學生能夠以自己的勞動滿足社會組織或他人的需要。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展城鄉結對,創建學校聯盟,達成勞動資源共享。針對該《意見》,番禺區各校對此意見均制定了相關落實方案。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通訊員 劉莉 麥裕玲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高鶴濤 肖桂來 通訊員 李鉅坤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