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宣告全面建成,開啟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
圖為北京時間6月23日9時4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火箭發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
據統計,近10年來,中國衛星導航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約20%,2019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人民幣,下同),2020年將有望超過4000億元。外界對北鬥應用頗為關注,全面建成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又將開啟多大的市場?
以用促建:國內應用碩果纍纍
衛星導航系統與民眾生活聯繫緊密。北鬥系統工程立項之初便確立「邊建邊用、以用促建」的原則,確保「天上好用、地上用好」。
現如今,北鬥應用推廣成果豐碩,北鬥系統已全面服務交通運輸、公共安全、救災減災、農林牧漁、城市治理等各行各業,已經融入電力、金融、通信等國家核心基礎設施,綜合效益正在不斷顯現。
交通運輸是北鬥應用的主戰場之一。截至2019年12月,中國超過650萬輛運營車輛、4萬輛郵政和快遞車輛,36個中心城市約8萬輛公交車、3200餘座內河導航設施、2900餘座海上導航設施已用北鬥。中國建成全球最大營運車輛動態監管系統,正向鐵路運輸、內河航運、遠洋航海、航空運輸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縱深推進,提升中國綜合交通管理效率和運輸安全水平。近年來中國道路運輸重特大事故發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約50%。
目前,中國已構建起集晶片、板卡、終端和運營服務為一體的完整北鬥產業鏈,在國家關鍵行業和重點領域標配化使用,在大眾消費領域規模化應用。國產北鬥晶片工藝由0.35微米提升到28納米。支持北鬥三號新信號的22納米工藝射頻基帶一體化導航定位晶片,體積更小、功耗更低、精度更高,已具備批量生產能力。截至2019年底,國產導航型晶片出貨量已超1億片,北鬥導航型晶片、模塊高精度板卡和天線已輸出到120餘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供圖
開放合作:國際應用加速落地
中國始終以開放合作的態度,與世界各國共享北鬥系統建設發展成果,共促全球衛星導航事業蓬勃發展。
北鬥應用加速落地海外。國產北鬥基礎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基於北鬥的土地確權、精準農業、數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東協、南亞、東歐、西亞、非洲等得到成功應用。2018年中國還在突尼西亞建成首個海外北鬥/GNSS中心。
近年來,中國政府致力於推動衛星導航領域國際合作,步履堅定、成果斐然。北鬥的雙邊合作走深走實。中俄衛星導航政府間合作協定正式生效,為中俄互建監測站等合作提供組織與法律保障,北鬥和格洛納斯系統實現信號兼容;中美實現北鬥和GPS系統信號兼容與互操作;中歐深化開展頻率協調。
值得一提的是,北鬥的國際標準也在快速推進。目前北鬥成為國際海事組織認可的全球無線電導航系統;北鬥全球信號標準已完成國際民航組織絕大部分指標驗證。首個北鬥船載接收設備檢測國際標準已經國際電工委員會批准向全球發布,正在推動北鬥新信號標準升級。
圖為北京時間6月23日9時4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火箭發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胡煦劼 攝
萬物互聯:「北鬥+」應用前景廣闊
北鬥作為國家重大空間基礎設施,提供的是公共服務產品,就如同電、無線網絡一樣,必須通過終端服務來實現價值。因此,「融合發展、萬物互聯」一直是北鬥應用推廣的基本方針。
北鬥正在加速進入「新基建」,與新一代通信、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深度融合。通過萬物互聯,「北鬥+」應用可讓生活更便利、更精彩。
北鬥三號衛星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供圖
據統計,2020年第一季度,在中國入網的智慧型手機,已經有70%以上提供北鬥服務。共享單車配裝北鬥終端實現精細管理,牧民坐在家裡就能通過北鬥項圈放牧牛羊。通過「北鬥+支付」,能對1秒鐘內成百上千的股票、車票購買申請進行精確排隊,按序辦理。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北鬥的貢獻有目共睹。大年三十晚上,工作人員奔赴武漢火神山醫院工地,北鬥高精度定位設備火速馳援,確保工地大部分放線測量一次完成,為醫院迅速施工爭取了寶貴時間。北京、湖北的北鬥植保無人機被廣泛用於區域內消毒防疫,一架無人機單次噴灑面積可覆蓋5000平方米,並且能深入防疫車無法抵達的死角。在全國各地,數十萬臺北鬥終端進入物流行業,通過北鬥精準定位,位置信息一目了然,一些物流企業還通過機器人向部分隔離小區提供物資運輸配送。
目前,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企事業單位數量在14000家左右,從業人員數量超過50萬,形成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鄂豫湘、川陝渝五大產業區。面向未來,北鬥應用發展還有無限可能和廣闊前景。
來源: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