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重要空間基礎設施,和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是國際公認的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美國GPS系統是第一個全球範圍內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已經部署完成並提供全球服務。
基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於20世紀後期開始探索並逐步形成了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旨在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的高精度定位、導航、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北鬥發展的初衷是建成中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北鬥發展的定位也是全面對標GPS成為全球的北鬥。預計2020年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產業規模將達到2400億元,2015~2020年複合增長率達47%。
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從1994年啟動開始,至今已經發展至第三代。2017-2020年,北鬥三號系統進行超高密度發射,這一階段發射衛星32顆。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標誌著北鬥三號系統全面建成。
相比於北鬥一號和二號,北鬥三號在原子鐘和星間鏈路兩個方面實現了技術突破,使北鬥系統的定位精度實現了由10米量級向米級的跨越。
從產業端來看,在北鬥三號建設階段(2009年-2020年),北鬥產業先降後升,波動發展。2014年,民用高精度定位市場開啟價格戰,中海達等公司業績2015年顯著下滑。隨後2015年軍改大幕開啟,海格通信、振芯科技等公司16、17年業績持續下降,北鬥板塊開始進入漫漫熊市。
2018年開始,我國以驕人的速度發射北鬥三號導航衛星,北鬥三號全球組網正式開啟,產業整體表現開始回暖。
近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發布《北鬥三號民用基礎產品推薦名錄(1.0版)》。名錄收錄5類24款產品,為用戶提供具備導航定位、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組合導航等功能的基礎產品,滿足手機、可穿戴式設備等大眾消費類或行業應用需求。合眾思壯、中海達旗下廣州市中海達測繪儀器有限公司、北鬥星通旗下和芯星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上榜。
隨著北鬥系統落成,帶動民用市場持續滲透,下遊企業有望進一步受益。
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顯示,中國衛星導航產業產值近10年增長近6倍,年複合增長率為21.2%,北鬥產業發展快速,近年來增速趨於穩定,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
其中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包括晶片、器件、算法、軟體、導航數據、終端設備、基礎設施等在內的產業核心產值達1166億元,佔總產值的33.8%,北鬥對產業的核心產值貢獻率超過80%,由衛星導航衍生帶動形成的關聯產值達到2284億元,同比增長17.3%。
高精度和國產化是北鬥導航產業發展的核心需求,上遊核心器件是驅動北鬥系統的元功能模塊,是整個產業發展的基礎,是終端集成、系統集成等環節的重要支撐。而目前我國的產品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存在一定的技術差距,因此國產元器件的技術突破將直接帶動整個北鬥衛星導航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打開國產替代化市場。
2020北鬥系統完成全球組網,牽引下遊市場快速發展。當前北鬥應用與產業化發展已經全面進入技術融合、應用融合、產業融合的新階段。
《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在交通領域、農林漁牧和電力能源等傳統領域,和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領域,北鬥融合應用不斷深入,規模持續擴大。在自動駕駛、自動泊車、自動物流等領域,北鬥融合應用創新較快。
同時,在「十三五」期間,單兵設備有望迎來十年一次的換裝機遇,北鬥三號的升級也會推動相關設備的升級換代。
加之近期國際環境趨於緊張,疫情的爆發使得國際形勢更加惡化,加快布局自主可控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需求更加迫切,國防開支將呈增長趨勢,北鬥的軍用市場也有望恢復增長,並在長期持續擴大規模。
隨著北鬥系統的全面落地,將催生大量「北鬥+」市場,市場迎來新一輪的爆發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