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三號系統採用3軌道設計,分別在距離地面21500千米中圓軌道的3個軌道面、赤道上方35800千米高的地球靜止軌道和同高度的傾斜地球同步軌道部署了24顆、3顆和3顆衛星,5顆試驗衛星,總數35顆。其他3家導航系統衛星都處於中圓軌道,而美國GPS有32顆衛星(8顆備份),俄羅斯格洛納斯有29顆(5顆備份),歐盟的伽利略有30顆(3顆備份)。
①1994年,中國決定啟動北鬥一號工程,進行試驗探索,該階段以2000年成功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為結束。北鬥一號也稱為北鬥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採用的是比較落後的有源區域衛星定位系統。該系統在進行定位解算時需要用戶發送請求給衛星,然後由地面控制中心完成全部的計算任務,將用戶需要的數據傳回給用戶。北鬥一號共4顆衛星。
有源定位系統的優點是成本較低、定位快,但是在定位精度、用戶容量、定位的頻率次數、隱蔽性等方面均受到限制,另外該系統無測速功能,也不能用於精確制導武器。無源定位由於要靠終端計算,性能有限,定位速度慢,但在其他方面全面領先。
無源定位系統則是用戶終端不向衛星發送請求信號,而是直接同時接受4課衛星的信號,在用戶終端完成定位計算工作。
②2004年,中國啟動了具有初步全球導航能力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北鬥二號)。2007年,中國首顆無源定位衛星在西昌發射場發射成功,標誌著國產衛星定位系統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北鬥二號共發射20顆衛星,其中標稱星座只有14顆(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5顆傾斜同步軌道衛星+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剩餘6顆屬於備份衛星和試驗衛星。除了採用和其他三大系統同樣的無源定位技術以外,北鬥二號還有一大進步:開始使用國產原子鐘。
原子鐘是利用電子躍遷釋放電磁波原理製造的鐘。在原子內部,電子繞原子核高速旋轉,有不同的旋轉軌道。電子在不同的旋轉軌道上具有不連續的能量差異,稱為能級。電子在不同能級之間躍遷頻率是固定的,利用這一特性,便可以製作出非常精確的計時儀器。
星載原子鐘是導航衛星上的精密儀器,需要滿足衛星發射及在軌運行時需要面對的振動、溫度、輻照等環境要求,而且對體積和重量指標極為苛刻。北鬥一號建設時,衛星使用的原子鐘需由瑞士進口。而到了北鬥二號時,我國開始使用中國航天科工提供的原子鐘,自2012年開始,北鬥已經開始全部使用國產原子鐘,其性能與進口產品相當。
2018年11月19日,我國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42、43顆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基本系統空間星座部署任務圓滿完成。衛星調試完成後,北鬥系統於當年12月開始提供全球服務。2020年6月23日最後1顆(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工作圓滿結束。
北鬥三號共發射35顆衛星,其中標稱星座只有30顆(24顆中圓軌道衛星+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3顆地球傾斜軌道衛星),剩餘5顆屬於試驗衛星。真正北鬥導航衛星只包含北鬥二號和三號共55顆。
下面說衛星導航定位原理
為什麼天上的衛星能夠給地上的人提供定位?這就涉及到「四星定位」原理。假如你所在位置在空間中距離某一顆衛星距離為25000km,距離另一顆衛星距離為8000km,那麼以這2個距離為半徑、以2顆衛星為球心畫球,這2個球的相交面會形成一個圓形,你的位置可能在這個圓形上任一一點。這時候引入第3顆衛星。假如你和其距離為31000km,以此為半徑繞該衛星畫球,這個球和之前的圓就相交在這2個點上。排除掉1個不在地球上的點,剩下1個點就是你的位置。這樣,通過3顆衛星,你就能知道你在地球上的坐標(x,y,z)。
但是,在實際情況下,前面說的「距離」都是偽距,也就是假的距離。因為實際測量中,這些距離是用信號傳輸時間(光速)倒推的,最典型的就是衛星使用的原子鐘和地面接收機石英鐘之間的誤差。
石英鐘的時間誤差比原子鐘大幾個數量級,這可能導致測量出的位置出現幾十至數百米的誤差。
這時就需要引入第4顆衛星作為時間零點,專門用來計算時間誤差,才能精確解算出位置信息。此外,同時能接收到的衛星信號越多,計算出來的位置精度就越好。
從純數學角度說,計算3個未知數(x,y,z)需要3個方程,這3個方程由3個衛星位置及到用戶距離組成,加入時間誤差變量(t)之後,未知數變為4個(x,y,z,t),因此需要4個方程,這種情況就需要4顆星了。
通過這一技術,目前全球四大衛星導航技術精度,定位的精度基本在米量級。按照美國GPS設計理念,在中距離軌道上布置24顆衛星,就能保證在任意時刻,地球上任意一點都可以同時觀測到4顆衛星,實現定位。
以上是通過導航衛星實現定位的基本原理,如果你用的是普通車載導航儀或者手機,用的定位原理就和上述一樣。但是,由於導航衛星發射的信號從太空到地面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其在通過電離層、對流層等區域,電磁波信號會發生「延緩」,相當於信號在他們那裡打了個彎。同時,導航衛星「告訴」用戶的其位置坐標和時間也並不是絕對準確的。這導致了地面用戶的定位位置有5~10米左右的誤差。
除了衛星定位本身,還有2種方法可以提高定位精度,使得定位精度達到釐米乃至毫米的級別。
其中一種是實時動態載波相位差分(RTK),即基準站通過數據鏈將其觀測值和測站坐標信息一起傳送給移動站。移動站不僅通過數據連結收來自基準站的數據,還要採集GPS觀測數據,並在系統內組成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同時給出釐米級定位結果。
用通俗的話來說,RTK是先架設基站,然後基站把自己的誤差告訴你,你再用這個誤差項結合自己的數據,去消除自己移動站的誤差。
對於單基準站動態定位,一般要求基準站和移動站之間的距離為10~15km,定位精度為釐米級。之後提出的多基準站RTK,如虛擬參考站VRS等技術在50~70公裡內可實現釐米級實時動態定位。
RTK技術雖然可以達到很高的精度,但通常要受到測站間距離的限制。精密單點定位PPP應運而生,利用單臺雙頻地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接收機,基於載波相位觀測值和國際GNSS服務組織IGS 提供的衛星軌道和鐘差產品進行單點定位的技術。
精密單點定位(PPP)技術,即利用單臺雙頻地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接收機,基於載波相位觀測值和國際GNSS服務組織IGS 提供的衛星軌道和鐘差產品進行單點定位的技術。IGS在全球建有多個觀測站,通過觀測站,計算出衛星軌道和鐘差等數據,將數據播發給商用衛星,商用衛星再播發給流動站,流動站根據以上數據,結合自身算法,實現釐米級定位。
簡單說就是先建許多觀測站糾正定位誤差,然後將糾正後的高精度信息發給移動站。
定位誤差主要包括以下來源:
1、軌道誤差,就是衛星告訴你的位置和其真實的位置有偏差。
2、時鐘誤差,就是衛星告訴你的時間和標準時間有偏差。
(這個多說兩句,相對論效應是由於衛星鐘和接收機鍾所處的狀態(運動速度和重力位)不同而引起的衛星鐘和接收機鍾之間產生相對鍾誤差現象。GPS的衛星鐘比地面鍾走地快,每秒約差0.45毫秒。消除這影響的方法是將GPS衛星鐘的標準頻率減小約0.0045MHz。但由於地球的運動和衛星軌道高度的變化,以及地球重力場的變化,相對論的影響並非常數,還有一系列計算消除殘差)----這裡我簡說下,相對論效應是說由於地球重力造成時空彎曲,彎曲的時空造成時間的變化。
3、偽距噪聲,就是導航信號本身的精度。
4、電離層延遲,就是衛星信號在從太空穿越大氣層,經過電離層時其速度會變慢,而我們卻不知道它慢了多少時間。
5、對流層延遲,與電離層延遲相似。
6、多徑,就是衛星信號碰到一些反射物體,發射的信號會對實際信號有影響,讓用戶誤判到底哪個才是真正想要的信號。
7、接收機噪聲,就是接收機自己在測量距離時也會帶入自己的誤判。
在實際使用中,根據美國之前公布的GPS系統數據,時鐘誤差、軌道誤差和偽距噪聲導致的誤差都是1米,電離層延遲是10米,對流層延遲是1米,多徑是0.5米,接收機噪聲是1米。和衛星直接相關的,就是時鐘誤差、軌道誤差和偽距噪聲這3項,其他的要靠增強輔助手段。
另一個衛星系統精度的硬性指標是地面站數量和位置,這點和消除電離層延遲等誤差相關。這方面的數據目前尚無詳細版本,但基本可以判斷,軍事基地遍布全球的美國,GPS地面站的位置會遠遠優於其他系統,可實現全天候無縫覆蓋,測定軌精度高,注入頻度高。
其他3家除了在自己的地盤經營地面站外,根據公開報導,我國曾和巴基斯坦和東協籤訂合作協議。而歐洲則在非洲的傳統影響範圍發展地面站系統。另外,中俄、中歐之前也曾達成協議,互相在對方領土修建地面站。
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衛星導航市場,而這個市場此前一直被美國的GPS系統佔據。而在軍用領域,對於精確定位的需求更高,但在過往很長時間內,我國不得不依賴GPS。而美國在GPS系統建設之初,就應軍方要求使用了選擇可用性機制(SA),其定位信息被故意加入了誤差。雖然後來美國宣布取消SA機制,但實際在使用其產品時都仍有很大的風險及不可預測性。
北鬥系統35顆衛星分布在3條軌道上,其中27顆中圓軌道衛星保持對全球範圍內任一點的穩定覆蓋,而地球靜止軌道和傾斜同步軌道的8顆衛星則停留在亞太地區上空提供專屬服務,大幅提高本地區精度。
作為全球最先建成的衛星導航系統,GPS在民用市場已經一統江山,而在美國強大的財力支持下,其維護和發展也不成問題。其他3家只能依託於本土市場和GPS市場的夾縫,徐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