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根據瑪雅預言改編是確有其事嗎?其實這根本是無稽之談,瑪雅預言的真實性與出處都有待考究,第五個預言更是被錯誤的過度解讀。
那末日論從何而來?其實它自始至終都源於西方論,自導自演或許可以形容它,也可以形容那些為「錢途」在網上造謠的陰謀論者。
其實,在瑪雅人的觀念中,2012年12月21號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就如同我們過的春節一樣,並不是所謂的毀滅日。
可能《2012》就是在這錯誤的理解下誕生的,說它蹭熱度也好,為票房也罷,起碼誕生於謊言下的它帶給了我們一場視覺盛宴。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它,可能與預言和謠傳有關,也與其中的劇情有關。下面就為大家解析一下它的成功與失敗之處,希望能給不管看沒看過它的你們帶來一點幫助。
成功1,有經驗的導演
可能很多人不認識執導《2012》的導演羅蘭·艾默裡奇,但他拍攝的大多科幻災難懸疑片都被人所熟知,比如:1998版《哥斯拉》、《異次元駭客》、《驚天危機》、《獨立日》、《後天》等,他有關於科幻災難片的豐富製作經驗,這也是《2012》製片方敢於把超過2億美元的投資交給他的原因。
2,逼真特效
高投入與經驗豐富的導演讓這部電影最大的閃光點呈現於我們面前:特效。《2012》的特效成功震撼到了我們,它把世界末日的場面真實的展示在我們面前,這讓人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力量與個人的渺小。
雖然片中有很多的漏洞,比如:飛機不可能在火山灰中飛行,黃石公園夏日夜晚的寒冷不可能讓在單薄帳篷裡的他/她們安然無恙等等。
但它還是用逼真的特效打動了很多人並為其買票,可能這就是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吧…
3,劇情
生死關頭間的人性取捨,這是它帶給所有人的一個難題,也是這部電影除特效外最能打動人的地方。
它從始至終都用身處災難中的不同角色詮釋著人性中的善與惡,尤其是片尾艾德裡安與副總統的對抗更是把《2012》推向了高潮,人性中自私與救贖間的取捨,這是一個關於所有人的終極問題。最後片中的他們做出了善的選則,也是生死關頭保留人性的選擇。
失敗1,敘事結構
可能是前面的部分傑作已經把羅蘭·艾默裡奇的才華耗盡,《2012》無論是特效還是劇情,都和他前幾部執導的災難片有共通之處,這樣的換皮不換骨的敘事結構不僅沒有新意,也很難一次次的靠特效吸引大家,可能這也是他在採訪中放言《2012》是他最後一部災難片的緣故吧…
2,冗(rong)長的故事情節
片中有太多不必要的情節,這也是導致它片長達158分鐘的原因,而且片中的某些片段與其體現的人生價值觀也讓人難以苟同,比如:1,女主的愛情觀。她說過很愛自己的男朋友,但當失去他的時候,她又立馬轉身投入前夫的懷抱,餘情未了為何又另覓新歡呢?腳踩兩條船的典型就是她吧…
2,讓人難以認同的人生價值觀。方舟是中國工人製造的,雖然他們不是投資人,但不能上船還要用副總統的言論在其身上踩一腳,這讓人不能接受!
而且作為拯救者的男主竟是被中國工人以偷渡客的身份帶入其中,這是何其諷刺的一幕?!
3,大英雄主義救世論。還是美國電影的一貫作風,也是深受人們詬病的一面,好像每部電影都與《2012》一樣,最後要靠男主用「實力」去拯救那些「被困」的人,它這麼做究竟要表達什麼?
最後,這部電影好像除了特效與片尾的劇情能吸引人外,我不知道它還有什麼實力可以被豆瓣評為7.9分,可能這是它唯二能吸引人的地方吧,雖然它誕生於謊言與陰謀論中,但它還是有實力值得我們為其一觀的。起碼它能讓我們看到它演繹的世界末日,也能讓人反省自身,反省是地球與環境造就了我們,它們也可以終結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