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提到湖泊與海洋的區別,大家想必都有著直觀的判斷標準——根據面積而定。一般情況下,湖泊面積比較小,分為淡水湖和鹹水湖兩類,沒有出海口,比如美國五大湖,中國鄱陽湖、俄羅斯貝加爾湖和東非高原的維多利亞湖。至於海洋,面積一般都要比湖泊大很多,比如東海、南海、地中海、大西洋、北冰洋等。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卻有一個湖泊面臨著嚴重爭議——美國人非要說它是海,俄羅斯人卻打死不肯承認。它就是聞名於世的裏海,其位於亞歐兩洲交界處的大陸腹地,被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和亞塞拜然五國分割,總面積達到38.6萬平方公裡,幾乎與兩個朝鮮半島相等。由於裏海沒有出海口,又深居內陸,湖水蒸騰旺盛下,是一個典型的鹹水湖泊,只不過其面積巨大,被當地居民稱之為「海」,但事實上它只是世界第一大的湖泊而已。
自古以來,人們對這一龐大湖泊的印象從來都是貧瘠荒涼,周邊毫無生命氣息可言,因此圍繞著這一湖泊,周邊五國倒也相安無事,沒有什麼爭端。不過在蘇聯解體後,關於裏海的紛爭卻頻頻出現。原來,裏海沿岸的獨立國協國家獲得獨立後,為發展經濟,便對裏海進行了大規模勘探,結果發現擁有超過600億噸石油儲量,而且這還僅僅只是初步勘探, 其規模幾乎可與中東地區相提並論。除此之外,湖面下還蘊藏著無法估量的天然氣存在,這些能源足以緩解本世紀的能源危機,裏海於是瞬間從一個廢棄荒涼之地蛻變為熾手可熱的聚寶盆。
湖岸線最長的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三國率先著手開採資源,很快就獲得了大量的油氣資源。為保護開採行動,俄羅斯甚至耗費巨資組建了一支擁有2萬餘人編制的裏海艦隊。自身能源枯竭的美國見此十分眼饞,便不斷唆使親美的亞塞拜然政府向聯合國提出裏海不是湖,而是一片「海」。因為按照國際公約,如果裏海是海,臨近裏海的每個國家都能獲得沿岸12海裡的專屬經濟區,這樣一來裏海剩下的大部分就變成公海。變成公海後,美國人的艦隊就能名正言順地其中「遊弋」,幫助美國企業開採能源。更深一層的是,美軍勢力還能憑此直接進入俄羅斯勢力的核心腹地,以此為前沿陣地並掌握中亞,這樣隨時都能給中俄兩國予以沉重打擊。
深知美國此舉居心不良的俄羅斯雖然也很想擁有12海裡的專屬經濟區,但它還是數次在聯合國聲明,裏海是湖泊不是海洋。為此,俄羅斯政府還專門召集靠近裏海的其餘四國,經過內部商定,一致對外承認裏海只是一個湖泊,不允許除五國之外的任何國家進入。湖泊內的所有資源只歸五國共有,至於面積劃分和資源分配問題則因分歧過大被無限期擱置。
就這樣,美國被聯手排除在外,吃了一記閉門羹。為挽回顏面,美國自顧自地在地圖上將這裡命名為裏海,以誤導世人,表達其絕不放手之意。事實上,美國至今還時不時挑動貧苦的亞塞拜然和土庫曼斯坦,讓其推動承認裏海是海的有關決議,但這一系列小動作都被俄羅斯斷然制止。因此,目前裏海僅僅是世界第一湖泊,並不是海洋。不過未來其究竟是湖是海,或許永遠也說不清。
參考文獻:
《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