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兒,卻閃出了一一對美麗的小鳥,自由飛翔,盡情歌唱。從此,人們就把它叫做相思鳥。美洲蜂鳥與武夷山太陽鳥您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嗎?世界上最小的鳥就是南美洲特產的蜂鳥。蜂鳥體長只有幾釐米,體重只有幾克,最小者體重不到2克,大概只比蜜蜂大一些,而且也像蜜蜂那樣會吸蜜傳粉,所以人們把它叫做蜂鳥。它是鳥類的「侏儒」。無獨有偶,我省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也有被人誤為蜂鳥的鳥,它就是叉尾太陽鳥。叉尾太陽島的模樣很美,嘴也像蜂鳥一樣又尖叉長,能吸花中的蜜,不過,主要還是尋找花叢中的害蟲充飢。它瘦小靈活,羽色鮮麗,體長約十釐米,比蜂鳥大一倍左右,全身綠光閃閃,惟頸脖深紅。因尾巴有兩個分叉的羽毛而得名。因為叉尾太陽鳥主食昆蟲又幫助植物傳粉授精,所以是一種益鳥。叉尾太陽鳥不同於蜂鳥之處在於羽毛。蜂鳥的羽毛十分纖細,就像剛孵出的小雞一樣,而且比小雞的羽毛光滑得多,在陽光下能反射出五顏六色的光。太陽鳥的羽毛構造,跟其他小鳥大致相同,只是顏色特異,當它們在百花叢中飛舞時,好似披著光輝燦爛的朝霞,格外引人注目。太陽鳥種類很多,除叉尾太陽鳥外,還有黑胸太陽鳥、紫頰太陽鳥、藍喉太陽鳥等等。據史料記載,我國人民早在千多年前就認識並飼養各種太陽鳥了,就是說,我們比美洲人認識蜂鳥要早上千年呢。

老鼠的又一天敵一草鶚在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發現草鳴,就跟在那裡發現黑麂一樣引人矚目。因為,在保護區建立之前,雖有許多中外生物學者到過武夷山,但他們始終沒有發現這兩種珍貴的動物。草鶚又叫猴面鳥、猴頭鷹。它像貓頭鷹樣,因其臉頰酷似猴子,身體形狀像鷹而得名。它跟貓頭鷹的主要區別是腳的中爪具櫛緣,而貓頭鷹則沒有。因此,草鶚在分類上屬草鶚科而不屬於鴟鶚科。不過,草鶚的形態習性又跟貓頭鷹有許多相同之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它也是老鼠的天敵,而且是捕鼠能手。大家知道,老鼠是一種很靈巧的動物,又多在夜間活動,捕捉它並非容易。可是草鶚捕鼠卻易如反掌。據觀察,它在一-夜之間能捕鼠五隻左右,一年可從鼠口奪糧一噸以上,功勞可謂大矣。原來,草鴝身上有許多克鼠的「天性」。你看它的眼睛,又圓又大,雖然白天看不見東西,但到夜晚卻能發出綠光來,它的脖頸雖短,但極靈活,可左右各轉一百八十度。這樣一來,四面八方的鼠類活動,都逃脫不了它那銳利的眼光。再看它的耳朵,雖然耳孔只是兩條裂開的縫,但它的由羽毛突起構成的耳廓卻很發達,這樣就擴大了接納聲波的範圍,因而聽覺相當靈敏。在它覓食的時候,老鼠的點動靜都會被它覺察並馬上出擊。草鶚捉鼠猶如迅雷不及掩耳。

因為它身上的羽毛極軟,飛翔時幾乎沒有聲響,所以往往在老鼠得意忘形地盜食時,遭到滅頂之災。草鶚的爪和嘴像刀子一般銳利,不幾下功夫,就可把老鼠撕得粉身碎骨,然後狼吞虎咽。最可愛的是它嫉鼠如仇,哪怕肚皮已經撐得很飽,也非要把老鼠咬死不可,它丟棄的鼠肉使其他食鼠動物如蛇、龜等可以坐享其成。它跟其他鶚類動物一樣,有一個奇特的習性:往往把不易消化的鼠毛和骨頭,在胃裡揉成一團之後,再從口中吐出。草鶚的繁殖力不強,一年產卵一次,每窩三至五個,春天孵化,孵卵期二十天,幼鳥需長到半年後才開始獨立生活,先是捕食蝗蟲、天牛、象鼻蟲等農林害蟲,後慢慢學會捕鼠。據鳥類標本採集專家唐瑞幹先生介紹,草鶚是一種低山鳥類,解放前,在閩江流域屢見不鮮。可現在,低山地區已見不到它的蹤跡,而山高林密的武夷山區則發現了它,這是否人為的破壞,使它在低山區已無安身之處,被逼上「梁山」了呢?會築巢的鼠一巢鼠老鼠會築巢,過去很少聽人說過。但世界上確有一種老鼠會像鳥兒樣營巢做窩,它就是巢鼠。福建省的邵武、浦城、建陽等地都有它的足跡。不過,在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發現集展,還是1980年的事。巢鼠因其會築集而得名,它是鼠類家族的「休倆」,也是中國哺乳類中個體最小的一種。身長5釐米左右,體重6至8克整個軀體只有人們的手指那麼大。
但尾巴的長度卻超過體長。這是因為它要借這細長的尾巴,纏繞著草梢,在草叢中攀登行走。外表看去,巢鼠的模樣跟家鼠差不多。由於它身體很輕,所以有可能在草梢上壘窩,它的巢也因此而不至於塌下來。前頭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打地洞。」而巢鼠為何生來不打洞呢?原來,別看這巢鼠個體很小,但腦袋卻挺「聰明」。它懂得地洞容易暴露,尤其是那些一貫吃鼠的老鷹、鷂子和蛇等天敵,都曉得老鼠在地上打洞。因此,巢鼠巧妙地在草叢間壘窩,避過天敵。同時,它又用鮮綠的、活的茅草來裝扮巢的外層,使巢的顏色跟周圍環境十分協調,這樣就更不容易被敵害發現了。另外,它的巢上下各有一個巢口,而且都裝上巢門,萬一遇上敵害,可以迅速逃遁。巢鼠可謂「能工巧匠」,它織巢的工藝水平,不亞於最會做窩的燕子、黃鶯等小鳥。你看它住在茅草茂密的地方,爬上草梢,順著長葉片的交叉,因勢利導,把葉子捲曲起來,織成草球。巢徑約10釐米,從外到裡共分3層。外層是較粗硬的綠色的草葉,中間敷上用牙齒咬撕成的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