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之路的分岔口 你該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

2020-11-25 東方財富網理財頻道

原標題:職場之路的分岔口 你 該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

摘要

【職場之路的分岔口 你該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我該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呢? 這個問題,在我公號後臺出現的頻率特別高。 我高中分在理科班,大學就讀理工科學校,學的也是非常硬的通信專業,畢業去了華為公司。 本來吧,這樣的理工科出身,不出意外應該成為人家常說的技術男,偏偏我進入職場,慢慢做到管理崗位,也有好些年頭了。 所以,對這個問題特別有感慨。(中外管理)

  「我該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呢?」

  這個問題,在我公號後臺出現的頻率特別高。

  我高中分在理科班,大學就讀理工科學校,學的也是非常「硬」的通信專業,畢業去了華為公司

  本來吧,這樣的理工科出身,不出意外應該成為人家常說的技術男,偏偏我進入職場,慢慢做到管理崗位,也有好些年頭了。

  所以,對這個問題特別有感慨。

  是啊,都說我們的人生,其實就由那麼有限的幾個選擇來決定,走到職場的分岔口,誰不在意自己的選擇是對是錯呢?

  今天,就多和你聊一聊,所謂的技術路線和管理路線,究竟意味著什麼?你該如何選擇?

  先聊聊技術路線吧。

  很多年前,我還在華為海外市場

  有一次,一家歐洲的跨國運營商收購了當地一家私營電信公司。

  歐洲人對技術確實很鑽,要求也很嚴格,新上任的CEO要求我們做一個技術交流,詳細介紹該國通信網絡。

  公司很重視,派了一個老專家和一個助手來現場。

  這在華為內部是慣常做法,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嘛,大家都懂。

  作為項目負責人,我請他倆吃飯,專家矮矮個子,背個雙肩電腦包,背有點駝,說話慢條斯理細聲細氣,一副怎樣都行都無所謂的樣子。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比較佛系。

  當時華為已經十萬多人了,我一問專家工號,才3000不到。

  華為是有「工號文化」的,工號越小當然越有資格得瑟,可人家跟我這個幾萬號、進公司沒幾年的準新員工,還特別客氣。

  坦白講,我對他技術能力是放心的,但英語溝通這個事兒,心裡還是打鼓,畢竟你技術再好,如果口語結結巴巴,溝通不順暢那也是白瞎。

  專家很淡定,輕輕說,英語沒問題。

  果然,那天的技術交流會,成了他一個人的舞臺,從早上10點開始一直到下午5點。

  自由交流環節,幾個歐洲人圍著他嘰嘰喳喳個不停,從網絡聊到專利、標準,還有技術演進那些幾十年前的老黃曆。

  我和兩個銷售還有當地客戶,都覺得索然無味,反正聽不懂,就走出會議室去抽菸。

  最後的效果,自然是客戶滿意,我們滿意,總部也滿意,大家都滿意。

  今天,我們討論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我就想起了這件往事。

  這位專家的工作很辛苦,雖然他是技術大牛,但對工作從來不掉以輕心。

  為了這次交流,他在國內已經把交流內容,翻來覆去研究過了。

  飛過來後,我和幾個同事輪番上陣,把幾個重要客戶的關注點挨個做了介紹,老專家光是正式的模擬宣講就有三遍,好幾個晚上整到凌晨一兩點。

  當然,在華為沒有人不辛苦,但是你要問,他的工作開不開心?

  專家親口告訴我,他是真的開心。

  在華為,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技術專家,在某個領域有十多年甚至數十年的造詣。

  從模擬通信、數字通信到今天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還有雲……華為經歷過不止一次技術變革、行業周期。

  這讓這些專家們,對行業歷史、技術演進的理解,像自己的掌紋一樣瞭然於胸。

  再加上一路的國際化徵程,他們的英語除了口音依然很重,早就已經當作工作語言在使用。

  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技術的痴迷。

  這個,有點像武俠小說裡那些視武功如命的頂尖高手。

  高手們一心一意想奪得武功秘籍,固然是為了稱霸武林,更多的還是因為,單純就是喜歡。

  這些專家也是,技術就是他們的孩子,是看著一天天長大的。

  他們生活很平淡,有些小愛好,跑步啊,釣魚啊,看看書聽聽音樂啊,跟普通人沒啥區別。

  但更多時候,他們坐在電腦前,呆在實驗室,一呆就是一整天。

  996,007是常態,對了,華為內部還有一個說法,叫做「封閉開發」,重大緊急的項目來了,幾十天吃住在公司,連家都不帶回的。

  好了,現在你說,想走技術路線,這當然很好。

  只是,你對技術有多痴迷呢?

  當你全身心投入鑽研,能感受到那種發自內心的渴望嗎?

  當你聽說哪裡有新技術新產品,心裡會湧起那種孩子般的好奇嗎?

  當你把手頭的活兒一點點打磨,能感覺到那種和上帝交流、臻於至美的愉悅嗎?

  搞技術,說到底是自己和上帝的對話,你要足夠敏感,足夠細膩。

  你的樂趣,來自對打磨產品這個事本身的熱愛,來自你的創造力有地方安放。

  這麼來看,做技術的,確實不太需要考慮別人心裡的想法。

  「我跟上帝的對話,你們凡人怎麼會懂?」

  這也是為什麼,做技術的人常給別人留下「低情商」的印象。

  我倒是覺得,不是他們低情商,而是人家覺得,和人的溝通根本不重要。

  所以,想跟搞技術的人溝通,你就得學會使用人家的交流方式,你來容忍他,讓他發揮他的天賦和才能。

  就像人家評價《鐵達尼號》、《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說他「是那種懂得如何與穿白大褂的人(技術專家)交流的人」。

  你看,一不小心,我就說到管理了。

  因為溝通交流,就是管理的核心能力之一。

  好,現在我們聊聊管理路線。

  先講講,我是怎麼從一個理工男,慢慢(墮落)成長為管理者的呢?

  這其實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我在之前文章裡提到過很多次,高中時我是學霸,進了大學發現,自己是個學渣。

  真的,像北理工這樣的學校,對玩技術玩得不好的人,一點都不友好。(外界的說法叫做,「學風正」)

  大學四年,我拼死拼活上自習,才終於拿滿學分畢業,因為找不到好工作,逼著自己考研。

  考研的苦有多酸爽,考過的都知道,但我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啊,最後居然考上。

  但我知道,事情並不對勁,於是本科畢業那個暑假,去中關村做了2個月的櫃檯銷售,體驗真實社會。

  然後開始讀研,比起本科,讀研更辛苦。

  研究生課程有一門數學課,叫做《應用泛函分析》,這門課是幹什麼的呢?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

  「它是研究拓撲線性空間到拓撲線性空間之間,滿足各種拓撲和代數條件的映射的分支學科,運用幾何學、代數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分析學的課題,可看作無限維的分析學。」

  你看不懂了吧?看不懂就對了。

  可是我不光要看懂,還要學,還要考試,而且還得及格。

  當我憑著幾乎是把複習題背下來的方式,終於拿到60分,涉險過關時,聽說隔壁有人考了100分,還是提前交的卷!

  這就是傳說中的,「考100分不是因為只會100分,而是因為卷子上只有100分的題」。

  卷子就算有1000分的題,人家也能拿滿啊!

  在那一刻,我的心在滴血。

  我愛技術,但技術不愛我,就像單戀了十多年的女孩子,最後人家跟你說,你是個好人,但咱倆不適合。

  作為一個從小對自然科學頂禮膜拜的小朋友,我終於終於,對自己走「技術路線」徹底死了心。

  也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一天又一天找人喝酒,跟同學,跟導師,跟師兄師姐們,一晚又一晚孤獨地痛苦思考,自己何去何從。

  研究生最後一年,我一邊準備畢業答辯,一邊找了一大堆有關銷售、管理類的書來學,下了一大堆課件和視頻來看。

  我還一本書一本書地記筆記,哪怕沒有考試,也不用修學分。

  在周圍一幫玩技術玩得夠嗨的同學中間,我是個異類,不敢也不好意思跟人說。(現在臉皮厚,敢說了,他們也在看我的公號,哈哈)

  那個時候我就篤定,如果今後想混出個樣子來,只有「管理路線」這條路可以走。

  然而,沒有誰會平白給你管理崗位,那麼,就從銷售開始吧。

  最後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面試時,當大多數同學都只有學生會活動,可以聊一聊,我卻能拿出中關村那段實戰經歷,講得周邊人一愣一愣。

  於是順利通過5輪面試,進入華為從銷售做起。

  寫到這裡,我忍不住長長嘆一口氣,這些,真是太久以前的事了。

  至於後來,我離開華為,到現在已經換了3個完全不相關的行業,在民企、國企都做過管理層,途中還創業了一把。

  現在對於「管理路線」的理解,比起自己研究生時候,不知高出多少個段位。

  但那個時候的我,已經在為今天做準備了,不是嗎?

  來,現在我們聊聊所謂的「管理」,意味著什麼。

  「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對管理有一個很精確的定義: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並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

  這個說法有點拗口,但確實指出了搞管理和搞技術完全不同的一點:

  管理,更多的是通過「激勵和組織人」來完成事情。相比起「事」,「人」才最豐富、最奇妙、最複雜。

  管理最難的地方,就在這裡。管理的價值,也在這裡。

  同樣一群人,放在你這兒可能是一盤散沙,換個人來管,秒變超能陸戰隊。

  好,你決心要走管理路線是吧,那行,現在有一項任務和一群人擺在你面前,怎麼通過他們,去搞定這項任務?

  首先,你得了解業務,也了解每一個成員,考慮工作怎麼安排,權力怎麼劃分,還有如何分錢。

  你既要考慮他們的安全感,也要激發他們的潛力。

  然後,還要考慮團隊培養、梯隊建設,怎麼才能有後勁。

  長期來看,要逐漸形成良好的氛圍,和良性的價值觀,激勵團隊能打勝仗,更能打硬仗。

  這就完了嗎?這才剛開始呢。

  為了完成任務,你得學會去爭取內部資源,學會處理組織內部的協同問題,把零和遊戲玩成皆大歡喜。

  你還得了解整個行業,學會制定戰略和尋找機會,而不是等著上頭給你安排任務。

  你還要成為行業裡的專家,注意我說的不是技術專家,而是懂行的「行家」,在同行中贏得影響力和話語權,引入外部資源。

  如果組織足夠龐大,你還要留意自己每一個動作,都在牽一髮動全身。

  ……

  所有這些,都非常難,非常非常難。

  為什麼難,因為這裡的每一項任務,都需要極高的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

  這個世界,最深的地方在哪裡?不是馬裡亞納海溝,而是深不見底、溝壑遍布的人心。

  這個世界最高的,也不是珠穆朗瑪峰。而是人的鬥志、情緒;是人的熱愛和偏執;是一個人明知道萬劫不復,依然頭也不回的決心。

  你要思考,去琢磨一個人,一群人。

  學會共情,學會站在對方立場去考慮。

  同時,隱藏起自己的本性,跟各種各樣的人溝通,學會成為他們的朋友,教練,導師,去影響,去指導,去引領。

  我曾經工作過的一家公司,有次出了安全事故,整整一個月,我都在做善後工作,跟好幾個部門的負責人和員工打交道。

  那麼多人,我得一個個安撫,一個個打氣,簡直就是居委會大媽附體,整天心力交瘁。

  沒辦法,承受各種各樣的委屈,快速修補內心,是管理者的基本功。

  戴著鐐銬跳舞,是管理者的天職。

  可是,依然依然沒有結束。

  管理最難的,還是人格的撕裂。

  先舉個例,就拿最常見的裁員來說吧。

  你想想,一個善良的普通人,不得不手起刀落,裁掉跟自己朝夕相處的同事、親如兄弟姐妹一起打過硬仗的戰友,他會經受怎樣的內心煎熬。

  我承受過。

  那種滋味,真是一言難盡,裁過員的人都懂。

  但沒有法子,想成為一個成熟的管理者,裁員是必經之路。

  再比如,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管理者,都有一個天性: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自己的影響力搞得大大。

  但這對組織來說,是噩夢。

  作為一個職業的管理者,你必須克服這個天性,克服不了,你就會成為公司的癌細胞。

  還有,隨著你位置越來越高,可以掌控的資源也越來越廣,面對的誘惑和威脅,也越來越大。

  該怎麼辦?

  你必須管理自己,讓天然的欲望和內心的恐懼,服從組織需要,要在人格上分開得清清楚楚。

  要智慧,更要勇氣。

  所以很多管理者,你發現,他越是成功,越是「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抑鬱的有,自殺的有,出家的有,亞健康狀態更比比皆是。

  這些,真的是沒辦法的事。

  講了這麼多,回到我們的主題,你的選擇,是該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

  我在和員工聊天時,常常說這樣一句話: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歸根結底,都是在回答這樣一個終極問題: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你是更願意和上帝對話,在孤寂無眠的夜晚完成傑作呢?還是享受帶領團隊,去攻城拔寨的快樂?

  你是更願意千雕萬刻,在指尖上和天使跳舞呢?

  還是爬到山頂,欣賞行業、市場、縱橫交錯的利益格局,在你面前,像畫卷一樣徐徐打開?

  努力固然重要,我寫文章也總是在鼓勵大家,一定要去嘗試,去體驗不同的事情。

  嘗試的時候,還要非常努力才行。

  因為同一件事情,努力和非常努力,你的體會是不一樣的。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人和人真的很不一樣。

  就像,我拼死也只能讓《應用泛函分析》勉強及格,有人就能輕鬆考滿分。

  所以,你得認識你自己。我可以把對技術、對管理的理解,儘可能清楚的講給你聽,但有沒有感覺,你自己才知道。

  有人說,工作就是最好的修煉,這話我是很贊同的。

  無論是選擇技術還是管理路線,都是一種自我修煉,途徑不同而已。

  到最後,無論是你的產品,或者管理風格,都會留下深深的個人痕跡。

  你的產品,或者,你如何管理,就是在按你的方式向這個世界表達。

  技術當然是科學,但走到極致,是藝術。

  看看當初的蘋果手機,你就明白了,這個不用我多講。

  管理呢,大家常常說是一門藝術,但管理同樣是科學,這已經是共識。

  那麼,科學和藝術走到最後,是什麼?

  是哲學。

  是回答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你和世界的關係;你想從這個世界尋找到什麼答案……

  是回答這樣一些問題。

  你不得不選擇某種方式,然後用一生來回答。

(文章來源:中外管理)

(責任編輯:DF513)

相關焦點

  • 新冠疫苗研製的兩種技術路線,我們何以走在前列?專家解答
    武桂珍介紹,目前我國新冠疫苗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階段的有兩種技術路線,這兩種技術路線的4個疫苗,3個是滅活疫苗,1個是腺病毒載體疫苗,從兩個方面說:①這兩個技術路線我們還是有有過去科研的基礎;②不光有基礎,我們還有成熟的技術,所以這兩個我們走在了前面。
  • 《航海與家園》阿拉斯加跑商路線怎麼走 阿拉斯加跑商路線攻略
    導 讀 航海與家園是一款策略類手遊,玩家可以在海上自由的探索,尋找各種資源,還可以在各地之間開始你的經商之路
  • 汙泥處理技術路線四大趨勢
    汙泥厭氧消化技術會是未來的一個主流方向。二、土地利用為主的好氧發酵技術路線好氧堆肥是在有氧情況下,通過微生物的發酵作用,將汙泥轉變為肥料的過程。其中有機物料代謝為二氧化碳、水和熱。汙泥經發酵後轉化為腐殖質,可限制性農用、園林綠化或改良土壤,從而實現汙泥中有機質及營養元素的高效利用,設備投資少、運行管理方便。但佔地面積大、發酵產品存在重金屬汙染等缺點使得好氧發酵技術在我國較難發展。
  • 地下城堡2圖11巨龍之路副本隱藏路線 圖11巨龍之路打法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地下城堡2圖11巨龍之路副本隱藏路線以及相關注意點!想知道的一定不可以錯過哦!  隱藏路線  11副本分兩條路,隱藏需要走第二天路,打到後面需要全隊315技巧,然後開機關,就是密室。
  • 《明日之後》黑沼澤路線打法攻略 黑沼澤路線怎麼打
    導 讀 在明日之後手遊中黑沼澤路線究竟該怎麼打呢?具體打法流程究竟是什麼呢?相信不少玩家對此也都是相當關心的呢!那麼不清楚的話下面就來看一下吧!
  • 無人深空三種路線選擇攻略 遊戲菜鳥必備
    遊戲開始會提示玩家選擇路線,哪一種路線最好玩、怎麼選擇路線呢,下面綠茶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無人深空三種路線選擇攻略。 無人深空三種路線選擇攻略: 中心路線: 其實中心路線是遊戲的主線,也   原標題:無人深空三種路線選擇攻略 遊戲菜鳥必備   無人深空路線怎麼選擇?
  • 高硫煤超潔淨改造技術路線探討及應用
    在此背景下,對於燃用高硫煤的煙氣脫硫裝置選擇何種技術路線進行超潔淨改造也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合理分析了中、低硫煤和高硫煤超低排放改造的技術路線,並在某燃用高硫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成功應用,具有重要的推廣意義。
  • 13個汙泥處理處置項目技術工藝路線盤點
    該項目是國家863課題示範工程,採用中持水務核心技術「汙泥分級分相厭氧消化技術」,工藝路線為「分級分相厭氧消化+深度脫水+土地利用(園林綠化)」。項目採用的「汙泥高濃度厭氧消化+電熱聯產+智能陽光幹化」工藝技術路線是目前在國際上汙泥處理領域中,理念超前、技術合理可靠、系統運行最經濟的技術路線。其核心工藝設備為AAe高濃度生物厭氧消化反應器、AAe智能陽光餘熱幹化棚。
  • 《新神奇四俠》拋棄科幻風格 走粗糲、現實路線
    《新神奇四俠》拋棄科幻風格 走粗糲、現實路線 時間:2014.04.2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戰艦世界閃擊戰哪個路線好 新手路線選擇推薦
    戰艦世界閃擊戰哪個路線好?新手路線推薦是什麼?
  • 看看你家的小區走的是哪個路線?
    「詩意」路線驀然回首,那樓就在燈火闌珊處這類樓盤案名會給你美好的想像空間,一個案名就像一幅畫。中南春風南岸,聽起來似有春風拂面,一片生機盎然之景於眼前展現,會讓人想起那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保利山漸青,如果沒有保利這個前綴,怎麼看這都不像一個案名。
  • 課題申報中的「技術路線」如何撰寫:我來幫你解苦惱
    在課題申報中,一線老師會遇到一些困難,其中技術路線的撰寫就是其中一個難點。那麼,什麼是技術路線?技術路線在課題申報中有什麼作用?技術路線的呈現方式是怎樣的?畫技術路線的策略是什麼?筆者就這幾個問題,和一線教師交流交流。供批判。
  • 課題申報中的「技術路線」如何撰寫:我來幫你解決苦惱
    那麼,什麼是技術路線?技術路線在課題申報中有什麼作用?技術路線的呈現方式是怎樣的?畫技術路線的策略是什麼?筆者就這幾個問題,和一線教師交流交流。供批判。其中「核心」這個概念可以明確表達出:技術路線的主要框架就是研究假設的框架。「研究假設」寫好了,則技術路線的基本思想和內容就定調了。(二)第二個關鍵概念「邏輯結構」什麼「邏輯」?「邏輯」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也就是說:你是如何建構事物之間的關係的。
  • 黑五救星,轉運四方海淘路線實測
    前者比較特殊,它是從美國中轉新加坡,再通過郵政通道送到國內,它的特徵是速度較快,而且不需要提供身份證信息;而IPS線路全稱是國際優先服務,需要提供收件人身份證信息,走陽光清關路線,速度也比較快,而且價格便宜。
  • 管理、路線、水平大不同——從兩份路測報告看中美自動駕駛發展
    雖然只是兩個地區的自動駕駛測試報告,但從這兩份報告中,能看出中美兩國在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管理思路、技術路線和發展水平的差異。近年來,在谷歌、特斯拉所熱衷的單車智能之外,中國已經走出了一條以車路協同來實現自動駕駛技術方案儘快落地的另一條道路,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後者,說不定會走得更快。
  • 折躍之隙:劍與遠徵折躍之隙路線通關路線攻略
    劍與遠徵折躍之隙路線怎麼走?通關路線是什麼?相信很多小夥伴都不太清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折躍之隙:劍與遠徵折躍之隙路線通關路線攻略,快一起看看吧。
  • 中國核電行業三巨頭技術路線之爭升溫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寥寥數語,讓期待「解凍」已久的中國核電行業吃下了「定心丸」,三大巨頭更是極力爭取證明自己技術路線的機會。這意味著,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下稱「國核技」)C A P1400三代核電技術一爭高下的陣營裡,又添對手,核電巨頭之間的技術路線之爭再次升溫。  「『華龍一號』各項技術指標全面達到全球最新安全要求,滿足美國、歐洲三代技術標準,是我國目前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電技術。
  • 神界原罪2第二章路線怎麼走 第二章完美路線推薦
    不少玩家都不知道遊戲中第二章的路線到底要怎麼走,畢竟找到正確的流程不僅可以加快劇情進度,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無聊體驗感,下面就給大家帶來神界原罪第二章完美路線推薦,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幫助。   打骷髏3人小組,往下走打了另一隊骷髏3小組,拿人頭圍著的寶箱(可以把寶箱傳送出人頭範圍)。   順著營地路線打了虛空蟲子,接著打了3隻虛空鱷魚。進入營地。   看門的有額外劇情(蜥蜴),營地3個躺著的人用治療術治療會給你經驗和一個護符(傳說先救他們營地老大在回來算任務關閉他們就嗝屁了)。
  • 三元軟包崛起,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之戰未結束
    聽眾們發現,三家承擔新型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的企業,都選擇了三元軟包技術路線。在市場層面,三元軟包電芯的市場份額也在增長。孚能、萬向A123、多氟多、卡耐新能源、捷威、天能等企業都在批量供貨給整車企業,並不斷擠佔方形和圓柱的市場。三元軟包在高能量電芯方面有突出優勢,但成組為電池包之後,能量密度優勢有所折損。軟包、方形和圓柱的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之戰,還在進行當中。
  • 水制氫:技術路線沒問題,降低成本是關鍵
    清華大學氫燃料電池實驗室主任王誠——水制氫:技術路線沒問題,降低成本是關鍵氫能技術論爭「水氫汽車」新聞事件後,科技日報記者聯繫到清華大學氫燃料電池實驗室主任王誠,王誠介紹說,水制氫的技術路線有多條:採用化石燃料、活潑金屬或氫化物等與水化學反應;採用直流電電化學反應;在高溫下或光照下採用特種催化劑發生熱化學或光化學反應製取氫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