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曝光的「奪命保溫杯」長沙仍在賣
檢測結果顯示重金屬含量超標 正確鑑別保溫杯要一看二聞
11月14日,「劉昊然拿保溫杯上班」的相關內容登上微博熱搜。近年來,隨著人們養生意識的不斷增強,保溫杯的常用人群已經從中老年擴展至更年輕的人群。
不過,使用保溫杯真的就更健康嗎?近日,央視13套就曝光了一批「奪命保溫杯」。節目中,北京市消協購買了50種品牌的保溫杯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有19種保溫杯重金屬含量超標,嚴重危害消費者的健康。
究竟使用什麼材質製作的保溫杯才能安全放心地使用?長沙市場上,是否有材質不明的保溫杯銷售呢?11月15日,三湘都市報記者進行了調查。(掃報眉二維碼看相關視頻)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浩
調查
「奪命保溫杯」藏身小超市
11月15日中午,三湘都市報記者首先來到位於德思勤的永輝超市。在家居日用區域,一排貨架上擺放了多個品牌近20種不同型號的保溫杯。記者注意到,每一種保溫杯的外包裝上均有「304」或「SUS304」的標示,價格在幾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其中一款蘇泊爾的「316」材質的保溫杯,價格更是賣到了219元。
賣場工作人員介紹,超市只出售符合國家標準的保溫杯,即「304」或「316」材質的。記者隨機拆開了兩個保溫杯,除了外包裝標示材質信息外,保溫杯的內膽也印有鋼印。
隨後,記者又走訪了開福區一家名為「特百惠」的專賣店。記者注意到,該店擺放在貨架上的不鏽鋼保溫杯均為裸杯,且杯身與內膽均沒有標註材質信息,售價為298元。
面對記者對於保溫杯材質的質疑,店主堅稱「絕對是正規產品」,並從貨櫃中拿出了保溫杯的包裝盒,包裝盒上的確印有「304」字樣。該店主解釋,根據相關規定,保溫杯上必須要標示不鏽鋼的材質信息,「但對於標示的位置,並沒有強制的要求。」
當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學宮街的樂爾樂超市。在貨架上的近十種保溫杯中,品牌名為「哈爾斯」、「宇多」的保溫杯,杯身和內膽均無任何不鏽鋼材質信息,售價僅在20元到30元不等。其中,一款銀色的杯子甚至連品牌也未標註,僅在杯蓋上印有「時尚精品」四個字。
該超市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己也不知道什麼「304」,「價格便宜的,材質肯定就差一點。」
部門
保溫容器需註明材質等相關信息
那麼,消費者究竟應如何選擇保溫杯?記者從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了解到,根據相關要求,市面上銷售的保溫容器,必須註明產品的容量、材質、保溫效能、產品標準、食品接觸材料列表等信息。一般標示位置為保溫杯的外包裝或保溫杯內膽。
記者還了解到,品質正規的保溫容器,所使用不鏽鋼材的鉻鎳比例為18∶8,也就是市民通常說的「304不鏽鋼」,其標識為「SUS304」。
國家對於保溫杯不鏽鋼內膽的要求非常嚴格,鎘、鉛和鉻等重金屬元素絕對不能超標,必須達到食品級標準。由於食品級標準的不鏽鋼製作工藝較高,成本通常比同級別工業級不鏽鋼要貴。
據央視報導,目前市面上主要有201、304、316三種不鏽鋼材質,其中304不鏽鋼是國際公認首選的食品級不鏽鋼材質,防鏽、耐腐蝕、綠色環保,316不鏽鋼耐腐蝕性更強。而201不鏽鋼是生產各種表殼、錶帶底蓋所使用,主要用於做裝飾管、工業管,只能用於工業。根據國家標準,保溫杯必須使用304或316兩種不鏽鋼材質,並在產品上註明標示。
提醒
正確選擇保溫杯要一看二聞
那麼,市民又該如何選擇正規的保溫容器商品呢?專家表示,選擇正規保溫容器商品,一要靠看,看產品做工是否細膩,外包裝或使用說明書上是否有完整的產品說明;二要靠聞,購買時聞一聞內膽中是否有異味,畢竟符合食品級別的不鏽鋼不會出現異味。
專家提醒,像果汁、茶水、中藥等飲品,都有弱酸性,長期用保溫容器盛放這類飲品會降低保溫容器的使用壽命,使用過程中,一旦發現內膽中有異味或鏽蝕情況,切不可再繼續使用。清洗容器內膽時儘量不要使用鋼絲球等損傷力較大的工具,因為不鏽鋼表面有一層緻密氧化膜,可以耐酸耐腐蝕,一旦氧化膜被破壞,也容易讓金屬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