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網際網路有一個經常被提及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再也看不見賈伯斯、張小龍這樣「一手遮天」的產品經理了。正確答案不是從業者的產品能力下降了,而是時代已經不一樣了,西部牛仔式的網際網路草莽時代過去後,當新的「淘金」機會出現後,集團式多兵種聯合作戰成為戰場主流。
幾天前,阿里公布了全新架構調整。原釘釘實業群升級為「大釘釘」事業群,除釘釘團隊之外,阿里雲視頻雲團隊、阿里雲 Teambition 團隊、企業智能事業部宜搭團隊、政企雲事業部、數字政務中臺事業部、烏鶇科技部分團隊,加入新的大釘釘事業部,全面融入阿里雲智能。新的大釘釘事業群負責人將由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花名行顛)兼任。
年初的一場疫情危機,直接為巨頭體系內遠程協作軟體提供了一波「神助攻」。當疫情建穩,不僅人們的生活,而且商業端的工作環境開始堅定加速數位化的時候,巨頭如阿里和騰訊,在面對這個全新機遇時,所做的判斷卻不盡相同。
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在雲棲大會升級阿里雲戰略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
釘釘徹底「入雲」,集團軍模式出現
2014 年,挑戰微信的「來往」敗北後,無招率領核心團隊回到了阿里的「延安」——湖畔花園的公寓樓研發釘釘。2015 年初釘釘發布 1.0 版本的時候,作為「敗兵之將」,團隊連發布會都不敢開。主打企業員工通訊錄和免費電話,直擊企業痛點。僅用不到一年時間,釘釘就聚集了超過 100 萬家企業入駐。
在幾個版本迭代中加入了 Ding、移動打卡、OA 審批之後,2016 年釘釘確定了要做企業級 SaaS 服務提供商的目標,同時開放平臺,引入第三方開發者。截至 2017 年底,釘釘註冊用戶數超過 1 億。
在推出 5 年後,2020 年釘釘已經擁有用戶數超過 3 億,超過 1500 萬家企業組織入駐,其中不乏復興、立白這樣的中大型企業,當然更多的則是亟待接入數位化的中小企業。
2019 年 6 月,阿里集團作出架構調整,釘釘併入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無招直接向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張建鋒匯報。2020 年 6 月,阿里雲提出「雲釘一體」戰略。2020 年 9 月,釘釘升級大釘釘事業群,與阿里雲全面融合,張建鋒取代無招成為大釘釘事業群總裁。
是什麼讓阿里在公布了戰略 3 個月之後,就堅決地進行了組織調整,將「放養」5 年的釘釘收入阿里雲體系?答案是一場疫情。
釘釘的第一個 1 億用戶用了 3 年,第二個 1 億用戶用了 1 年半,而第三個 1 億用戶只用了半年多一些的時間。年初的新冠疫情極大加速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數位化進程,釘釘是典型的吃到紅利的「超級玩家」。
正如阿里在疫情後迅速將本地業務裝入支付寶,組建支付+生活服務聯軍。釘釘徹底融入阿里雲,同樣是因為阿里看到了國內企業在數位化方面的加速態勢,機會就在此時,必須抓住。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阿里雲已經領跑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的雲計算領域,經過了早期的高速擴張之後,接下來將轉向為「深發展」,即與各個行業進行垂直整合,而非之前的「雨露均沾」。從這個角度來說,擁有大量企業用戶的釘釘是個天然的「前鋒」。
不久前的雲棲大會上,張建鋒將阿里雲+釘釘比作新時代的作業系統,兩者的組合類似於當年的 Windows+英特爾,橫掃全球。
作為阿里雲對比的目標,微軟在雲戰略上打出 Azure+Office365 戰略,結合 IaaS 和 SaaS,將 Office 的企業客戶優勢引入雲計算服務。這一戰略得到資本市場高度認可,在雲戰略實施後,微軟兩年內市值翻倍,已高達 1.5 萬億美元。
從這個角度來說,雲計算之戰,早已經不是單單的雲之戰,甚至可以說成是系統層級之戰。而在這樣一個重要的節點,阿里發揮了一貫的集中精力辦大事的傳統,迅速整合優勢兵力,開啟集團作戰模式,即便結果可能是像無招這樣的「大員」隊伍被收編。
騰訊會議 8 個月時間用戶數突破 1 億
圖片來源:騰訊會議官網
騰訊會議和企業微信是掎角之勢,還是臨陣分兵?
在阿里雲棲大會一周前,騰訊全球生態大會上,騰訊會議以 8 個月 1 億用戶的發展速度成為矚目的焦點。作為從騰訊雲內部「長」出來的應用,騰訊會議的成功算是騰訊雲最值得驕傲的成績之一。騰訊工作人員也透露,視頻會議也是騰訊雲今年重點推廣的項目之一,「內部十分重視。」
和騰訊會議在生態大會上的高光相比,微信事業群的企業微信相對沉默很多,雖然後者幾乎提供了同樣的視頻會議能力。
2016 年 4 月,在釘釘發布一年後,微信推出了第一版企業微信,重點依然是微信最擅長的內部溝通和打卡等輕量級 OA。2017 年,微信企業號併入企業微信,微信在 To B 商業層面上的探索統一了出口。2019 年的騰訊生態大會上,企業微信和微信支付、小程序成為主角之一,可見騰訊的重視程度。
2019 年底,企業微信活躍用戶數達到 6000 萬,服務企業數字達到 250 萬家。經歷過「疫情」的助推後,企業微信服務的用戶達到了 2.5 億。然而,企業微信的增長,還是被剛剛誕生 8 個月的騰訊會議搶去了風頭。
通常,對於這樣的「左右互搏」,人們很容易會認為是騰訊的「賽馬機制」在起作用。但如果仔細分析,其實兩個產品主攻的方向並非一致。企業微信做的是和釘釘類似的企業內部溝通和開發平臺,目標是從 OA 功能切入到企業運營體系之中;而騰訊會議更類似 Zoom,主打的就是單純的視頻會議。簡言之,企業微信側重企業內部,騰訊會議相對更加開放,只要有需求,任何人都可以接入到會議之中。
企業微信的視頻會議由騰訊會議提供底層能力
圖片來源:企業微信官網
在騰訊生態大會上,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給兩者下了清晰的定義,一個是視頻會議軟體,一個是企業辦公平臺,「兩者是協同關係」。湯道生透露,不存在「內部賽馬」,事實上企業微信的視頻會議的底層功能,正來自騰訊會議的助力。「一個團隊的能力放在了不同的場景上。」
從這個角度來看,騰訊的做法和華為類似,後者在疫情期間推出的 WeLink,其中的視頻會議是由華為另一個負責企業會議團隊提供的底層技術,因為後者在國內傳統視頻會議市場屬於重要玩家,相當於團隊將能力輸出給後來居上的「小弟」。
為隊友輸出能力是好事,但是產品的方向最終可能只有一條路。隨著疫情的逐漸平穩,視頻會議的高速增長可能會逐漸減緩,而留住用戶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關係鏈,例如企業或者學習組織,這就是企業微信更擅長的領域了。畢竟,從視頻會議切入做企業平臺,要比企業平臺添加視頻會議功能要難得多。
從釘釘和 WeLink 的發展路線來看,企業辦公平臺有更廣闊的想像空間,更符合巨頭的 To B 夢想。但是作為「基本盤」的企業微信和作為「尖刀班」的騰訊會議在未來如何融合,技術不是難題,真正的挑戰可能在於公司的組織能力和管理層的決心——畢竟兩個產品分屬不同部門,即便是阿里的「雲釘一體」,也花費了超過一年的時間融合,對於輕易不動架構的騰訊來說,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來消化這個難題。
雲棲大會之後,張建鋒在內部信中表示:「未來十年,最大的確定性就是數位化技術的普及,整個社會經濟和生活必將全面數位化。」這個戰略判斷顯然就是阿里迅速合兵一處,建立集團軍架構的原因。
在數位化這個大趨勢之下,巨頭在 To B 市場的表現不盡相同。在一個重要節點上,究竟是摒棄分歧,集中兵力攻克市場;或者繼續保持「獨立團」分兵兩路,這其中自然有發展階段和場景的不同,但還是折射出組織文化差異以及決策層的判斷和決心。
END
本文系九分財經經許可轉載
未經授權,謝絕二次轉載使用
轉載、投稿、約稿、商務合作
請聯繫後臺
我知道你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