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
一個從生態學博士到大山養蜂人的故事。蜜蜂是「君主立憲制」!我們都以為蜂王的絕對權威,其實根本不是這樣。蜜蜂們的去中心化組織、模塊化管理、高度分工協作以及蜂王新老交替…它們的神奇之處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他惟妙惟肖地講述了蜜蜂如何尋找蜂箱新家,如何通過舞蹈傳遞信息,如何勘察現場,如何抵禦侵略、如何回報鄉人保護了大熊貓...。
他的老師對他說:「北京不缺你一個博士,但是山裡需要你!」他,做到了。
我現在是一個養蜂人,我養蜂的地方在四川省綿陽市的平武縣,這裡也是我曾經做博士論文的地方,我博士論文的題目是關於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的,一個做大熊貓棲息地研究的人,為什麼跑去養蜂了呢?因為我相信用小蜜蜂可以保護大熊貓。
根據我們最新的一次大熊貓調查,中國一共有1800多隻野生大熊貓,分布在四川、陝西還有甘肅的49個縣裡,在這49個縣裡,平武縣的野生大熊貓數量最多,達到了300多隻,因此這裡也被稱為「天下大熊貓第一縣」。
但是這裡的老百姓生活卻並不富裕,長期以來平武縣也是國家級的貧困縣,和很多其他地方一樣,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在很多時候都存在著矛盾。
在我養蜂的地方不遠有一個小山村,當地人稱寡婦村,為什麼叫寡婦村呢?在90年代的時候,這個村裡的很多人都參與了偷獵大熊貓的活動,在一次嚴打過程中,村裡的很多青壯年勞動力都被抓進去了,村裡只剩下一些老人、婦女和兒童,這其實是一個典型的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輸的一個案例。我們能不能在平武縣找到一條既能夠讓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又能夠保護好大熊貓的道路呢?
答案是:有的,這就是養蜂。平武縣的養蜂條件可以說是得天獨厚,這裡的森林覆蓋率超過了80%,在大森林中有很多的蜜源植物,而這些蜜源植物當中又有很多是藥用植物,所以當地的蜂蜜你聞起來,還有一股淡淡的中藥味。
從2016年開始,平武縣委、縣政府也把養蜂業作為扶貧攻堅中的支柱產業來抓,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就像很多其他產業一樣,養蜂業在平武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2018年的時候,我接到了一個電話,打電話的人是我做博士論文時候,常駐的小山村裡的村支書,他跟我說,村裡的蜂群減少了80-90%,讓我幫著想想辦法。我當時查了很多資料,也買了很多資料給他寄了過去,但是沒過幾天,村支書又給我打電話了,他說:小張,你再別給我們寄這些東西了。我說:為啥?他說:我們這兒沒人能看得懂。
我想:這可怎麼辦呢?在查資料的過程中,我對養蜂產生了巨大的興趣,而且我發現小蜜蜂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動物,我想:要不然我來試一試。但是把北京的工作辭掉,到山裡面去做一個養蜂人,對於我來說並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所以在做最後的決定之前,我回到了我的研究生母校—北京林業大學,找到了我們的老書記胡漢斌教授,跟他聊了聊我的想法,他聽完了以後就對我說:小張你去吧,北京不缺你一個博士,但是山裡不一樣。於是我就把北京的工作辭掉,跑到山裡面去做了一個養蜂人。
當地人養蜂很有意思,他們把一段木頭從中間剖開,裡面挖空,模仿成一個樹洞的樣子,然後放到山裡面,野生的蜜蜂就會飛到蜂巢裡面開始築巢,農民就把這個蜂巢搬回到自家的房前屋後。
在秋天取蜜的時候,他們會把蜂巢一塊一塊的割下來,然後壓榨、過濾,雖然蜂蜜的質量非常好,但是有一個問題,他在取蜜的時候,會傷害到很多蜜蜂的幼蟲。
打個比方:房東向房客收取租金天經地義,但是你收租就收租吧,你還把人家的孩子給弄死,這就不講道理了,對不對。
那有沒有一種方法,在取蜜的時候不傷害到蜜蜂的幼蟲呢?答案是有的。
我在查資料的時候,在一本明朝的古籍裡面看到有一種蜂箱叫「格子蜂箱」,這種蜂箱在取蜜的時候,不會傷害到蜜蜂的幼蟲。
我們都知道蜜蜂築巢的時候,它是從上往下築的,這個巢從上往下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最上面是蜜區,就是蜜蜂儲存蜂蜜的地方;中間是粉區,是蜜蜂儲存花粉的地方;最下面是子區,是蜂王產卵、蜂群哺育幼蟲的地方。這種格子蜂箱在取蜜的時候,只會取到最上面的蜜區,中間的粉區和最下面的子區是碰不到的。
從理論上說,這種蜂箱非常符合蜜蜂的生物學特性,效果應該會好一些,但是當我把這個蜂箱做出來後,當地老百姓看到後說什麼的都有,有的人說:你這蜂箱太小了吧。有的人說:我們這兒的蜜蜂住慣了我們的這種蜂箱,可能住不慣你這種。
一開始我還跟老百姓解釋幾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蜜蜂的分蜂,我決定還是用事實來說話。
分蜂是怎麼回事呢?在春天老蜂王會帶領一部分工蜂,飛出蜂巢到外面去,另外尋找一個新的家園,老的蜂巢就留給新蜂王和剩下的這部分工蜂了。那飛出來的這一部分蜜蜂,它們會在蜂巢周圍選擇一棵大樹,然後在底下結成一個團,這群蜜蜂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尋找到它們的新家,如果遇到一場大雨,它們還沒有尋找到新家的話,那麼這群蜜蜂可能就不復存在了。這群蜜蜂是如何尋找到新家的呢?
它們會派出一些偵察蜂飛到四面八方去,如果有一個偵察蜂找到一個新家以後,它會上上下下、裡裡外外地,把這個蜂巢看一遍,自己做一個評估,然後飛回到分蜂團上去。它會以舞蹈的形式,把蜂巢的位置信息告訴給其他的蜜蜂,那如果這個蜂巢條件非常好的話,蜜蜂跳舞的時候就會非常地興奮,那麼這種興奮的舞蹈,就會吸引更多的蜜蜂來看它跳舞,這些觀眾們看完跳舞以後,它們會幹什麼呢?
它們也會飛到這個新蜂巢那兒去,自己去看一眼,看看這個傢伙說的到底對不對,它們看完以後發現,果然就像它說的一樣,這個蜂巢確實條件非常好,那麼它們飛回來以後也會非常興奮地跳舞,反覆這樣幾次以後,整個蜂群就會形成一個共識,大家就會一起飛到這個新蜂巢裡面去。
所以說一個蜂巢好不好,是誰說了算呢?是住在這裡面的蜜蜂說了算的,那麼同樣一項技術好不好,是誰說了算呢?是使用這項技術的農民們說了算的。
所以我就想:莫不如在取蜜的時候,讓大家看到實實在在的事實來說話。
從一開始養蜂到最後的取蜜中間有半年的時間,這中間也出現了很多的故事。我首先遇到了倒春寒。
本來前一天還是風和日麗,但是突然來了一場寒潮,氣溫一下子就從20℃降到了10℃,而且還伴隨著陰雨的天氣,大家知道在陰雨天的時候,蜜蜂是不會出巢工作的,它們會留在蜂巢裡面,吃蜂巢裡存儲的蜂蜜,當這些蜂蜜吃完了以後,這些蜜蜂就會受凍挨餓。那有一天我在蜂園裡巡視的時候,發現很多蜂箱的門口沒有蜜蜂進出了,我就覺得不對勁,然後我打開了一個蜂巢的觀察窗,發現裡面的蜜蜂都擠在一起,很多蜜蜂已經餓得動不了了,我馬上就拿了一罐蜂蜜來餵給這群蜜蜂,能動的蜜蜂馬上就從蜂團上爬下來吃這些蜂蜜,當它們吃飽了以後,大家知道它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嗎?它們爬回到蜂團之上,把蜂蜜餵給那些不能動彈的同伴們。
到了第二天,太陽也出來了,氣溫也回升了,我看到所有的蜂群都恢復了正常,我不知道小蜜蜂會不會感謝人類,但當我看到它們正常工作時那種喜悅的心情,對於我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獎勵。
春天蜜蜂們開始忙碌起來,但是蜜蜂的天敵們也開始活躍了。
我經常會在蜂園裡,看到有馬蜂飛到蜂場裡面捉蜜蜂吃,那天我就看到有一隻馬蜂飛到蜂門口,它背對著蜂門捕捉回巢的這些蜜蜂,因為回巢的蜜蜂身體裡裝滿了花蜜和花粉,它們飛行的時候就比較笨拙,沒有那麼敏捷了。但是這隻馬蜂也有可能是個新手,它嘗試了幾次都沒有抓到蜜蜂,它就想鑽到蜂巢裡面去大吃一頓。如果馬蜂一旦鑽到蜂巢裡以後,蜂王的安全就會受到威脅,蜂王一旦出現問題 這群蜜蜂也會出現問題,蜜蜂們會竭盡全力地防止馬蜂鑽到蜂巢裡面,就在這隻馬蜂在蜂巢門口轉悠的時候,蜂門口的守衛蜂,就從五六隻一下子增加到了三四十隻。
當這隻馬蜂爬到了蜂門口,準備鑽進去的時候,守衛蜂中的一隻蜜蜂,就直直地朝這隻馬蜂撲了過去,然後馬蜂馬上就把這隻蜜蜂給緊緊地咬住了,當這隻馬蜂的所有注意力,都在這一隻蜜蜂身上的時候,其它的守衛蜂一擁而上.
把這隻馬蜂緊緊地圍在了中間,並且在不停地振動著身體,馬蜂的最高耐受溫度是46℃,蜜蜂的最高耐受溫度是47℃,蜜蜂通過震動自己的身體產生大量的熱量,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蜂團的溫度上升到了47℃,就活活的把圍在中間的這隻馬蜂給熱死了,或者叫給烤死了,所以說即使面對貌似強大的敵人,只要找對方法,只要團結一心就能夠對付它們。
有的朋友會說:既然馬蜂這麼討厭,你為什麼不找到蜂巢,把馬蜂的巢給它一窩端了不就完了嗎。這個從技術上看是完全可行的,但是我並不主張這麼做,為什麼?因為馬蜂除了吃蜜蜂之外,它還會吃森林中的很多其他的害蟲,比如說蠟螟,蠟螟會在花朵上產卵,蜜蜂在採花的時候,就會把這個卵帶回到蜂巢裡面,卵孵化成幼蟲以後,會在蜜蜂的巢裡面鑽洞,那蜜蜂的幼蟲就沒法孵化了,孵化失敗的幼蟲會在巢裡面爛掉、臭掉,最後整群蜜蜂就會把這個蜂巢拋棄掉。
那馬蜂就會吃掉很多的蠟螟。馬蜂就好比是草原上的狼一樣,很多時候人類為了保護自己養的羊,就把狼趕盡殺絕,最後發現草原上的鼠兔泛濫成災了,草場最後退化,那羊最後也養不好了。其實馬蜂來了以後,養蜂人幫著蜜蜂把馬蜂趕走就行了。
但是在這片大山裡,還有一種動物是人類跟蜜蜂都趕不走的,這就是黑熊。每年老百姓養的蜜蜂都會被黑熊吃掉很多,因為大家都知道,狗熊也是國家保護動物也不能隨便傷害,那怎麼辦呢?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過狗熊吃蜂蜜,狗熊是怎麼吃蜂蜜的呢?它們到了蜂場以後,會把一個蜂箱的上半部分用兩個前爪端起來,然後走到50米或者100米開外的地方,再用兩個爪子把這個蜂巢,一塊一塊地給挖下來,然後吃掉,吃完了以後它會返回到蜂場,然後再搬下一個。
這就非常像人吃自助餐,取餐的地兒跟吃飯的地兒不在一塊,但是狗熊跟人類的區別是狗熊不會浪費,它吃完了以後它不會禍害其它的蜂巢,吃飽了它就走了。
狗熊吃蜂蜜其實是一個特別好的自然教育的素材,如果把它能夠拍下來的話,肯定有很多人願意看,而且狗熊吃蜂蜜是在什麼時候呢?是在春天,就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狗熊尤其是母狗熊,它帶崽需要分泌很多的奶水,這個時候山裡面又沒有什麼可吃的,營養豐富的蜂蜜就成為它們每天尋找的對象了。
在未來,我們想發起一個「讓熊媽媽吃飽飯」的活動,就是我們會在山裡面放一些蜂箱,就讓狗熊過來吃,當它們吃飽了以後,就不會去禍害農民的蜂箱了,我想發起「讓熊媽媽吃飽飯活動」的時候,我們會在蜂箱周圍設立一些攝像頭,放到網上直播,然後大家可以實時地看到狗熊是如何吃蜂蜜的。
在養蜂中,我面臨的另外一個挑戰就是被蜂蟄,一個老師傅曾經對我說:這一關你要過去,你可以有意識地讓蜜蜂多蟄你幾下。我平時有的時候就不帶什麼防護用品就去蜂場裡面。
但是有一次陰天的時候,我在管理蜂箱的時候,把蜂箱一打開,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我左胳膊就被蜜蜂蟄了20多下。因為陰天下雨的時候,剛才講了蜜蜂不會出巢工作,它們的情緒會非常的暴躁,有一隻蜜蜂蟄完以後 它會釋放出信息素,其它的蜜蜂會捕捉到這種信息素,然後蜂擁而至過來蟄我,所以說那天我被蟄了20多下以後人就休克了,直接被送到了醫院裡。以後大家如果有機會近距離跟蜜蜂接觸的話,還是做好防護。
終於到了取蜜的季節,取蜜的時候呢,十裡八鄉的農戶都到了我的蜂場裡,來看我的格子蜂箱到底怎麼樣,最後的結果還是非常不錯的。格子蜂箱無論是它的產量還是質量,都非常的讓人滿意,但是最讓我有成就感的還不是格子蜂箱的蜂蜜產了多少,而是跟我在一起工作的一個農民大哥,他能夠非常熟練地向其他農民講格子蜂箱如何使用。
當地的政府也做了很多的蜂箱,免費地交給當地的村民,讓大家來用這種技術來發展養蜂業,現在這片大森林已經變成了老百姓的蜜庫和錢庫。
當地村民也成立了一個志願巡護隊,如果現在有人敢在山裡面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老百姓這一關都很難過去。
其實我養蜂的地方都是中華蜜蜂,在過去的100年間,中華蜜蜂的分布數量減少了四分之三,我在這個小小的山村裡,發起了一個給蜜蜂安家的計劃。
就是大家眾籌,給這些當地的中華蜜蜂們做蜂巢,然後我來幫助大家管理這些蜜蜂,到了取蜜的時候,這些認養蜂群的人,或者叫眾籌蜂箱的人,他們會得到當地生產出來的非常好的蜂蜜。因為我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把這項技術交給農民們,讓農民們跟我一起,把中華蜜蜂的種群重新地繁盛起來,然後讓他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腰杆挺直了,把錢掙到,最後老百姓也高興,生活在那裡的大熊貓,還有其它的野生動物包括黑熊都會很高興。
2019年平武縣也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而且很多以前沒有大熊貓的地方,又重新出現了大熊貓。我的本科母校是河北農業大學,有一位老師叫李保國,他經常給學生們說的一句話,就是: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現在李老師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今天在這裡我仍然想對他說:李老師,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