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義大利天氣格外反常。尤其是北部地區,往年到了七月份平均氣溫接近38度,但是今年連續下雨,平均氣溫徘徊在17度到27度之間,幾乎隔三岔五就下暴雨,和義大利以往陽光燦爛炎熱乾爽的夏季相差甚遠。如此反常多雨的天氣對我們華人菜農的生意是否有影響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和擔心,本報記者走訪了幾家華人蔬菜店,來聽聽他們的苦衷。
據蔬菜店的老闆介紹,今年雨水多降雨量大,對農作物的收成有很大的影響,很多應季蔬菜的收成比起往年少了一半。不過,好在很多蔬菜店做的都是熟客生意,加之今年工廠和餐館的生意都不比往年,所以蔬菜店的批發走量總體上受影響不大。筆者看到,華人蔬菜店的生意還是很忙碌的,老闆們每天下午還要給城郊的中國人工廠或中餐館送蔬菜,除了華人菜農自己種的中國蔬菜之外,也有蔬菜店從老外那裡批發過來的進口芋頭和進口紅薯。眾所周知,我們華人的「中國胃」吃不慣老外的涼拌沙拉,無論走到哪裡,華人們都喜歡燒上一桌熱氣騰騰、葷素搭配的家鄉菜,特殊的飲食習慣也帶起了華人的農業生產。有的華人從中國帶種子出來種,有的從旅居在鄰近的西班牙親友那兒要來種子,從自己園子慢慢延伸到包租老外的菜地,逐漸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華人農場。雖說義大利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但種菜這玩意畢竟是在靠天吃飯,就像今年這樣,從初春到盛夏雨一直下個不停,平均氣溫也偏低,小白菜和菜心這些看起來嫩綠肥美的蔬菜吃到嘴裡卻發苦發澀;還有茄子和苦瓜,雨下得多了,給貯存和運輸也帶來一定的麻煩,爛掉的蔬菜是不能賣給客人的,最後只有當垃圾扔掉。
提到種菜,沒種過的人一定覺得很簡單,不就是鬆鬆地、撒撒種子、再施施肥唄,其實不然。作為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的義大利,其農業人口僅佔總人口的4%,華人在義大利種菜是延續了中國傳統的靠人力耕種的勞動密集型生產,還是採用義大利現代化的機械耕種方式呢?通過採訪,筆者了解到華人農場的機械化程度普遍不高,種植技術也相對簡單,但近年來華人農場都在逐步提高種植工藝,不少人還在菜地裡搭建了大棚。不過,大棚雖能防風擋雨甚至在冬季對蔬菜起到保溫保暖的作用,但大棚也使得陽光對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大打折扣。那些在大棚裡種出來的「青」西紅柿或「瘦」茄子很不受人待見,客戶們到蔬菜店買菜的時候往往會把這些因缺少陽光滋潤而不夠飽滿的蔬菜扒拉到一邊兒,挑走又大又鮮亮的蔬菜,因此大棚種植也是一把有好處也有缺陷的雙刃劍。物以稀為貴,在國內滿街隨處可見的玉米棒子在義大利卻成了稀罕玩意,有些華人不惜冒著危險從老外的菜地裡偷來後,然後拿到食品店裡賣給華人,價格自然也不會低。那咱們華人農場為什麼不自己種些玉米呢?帶著這個好奇,筆者特地向華人蔬菜店討教。蔬菜店的老闆無奈地嘆口氣說:可能是種子的問題吧,這邊老外的玉米種子種出來的玉米,一個杆子上只結一根玉米,成本太高了;另外華人喜歡吃口感軟糯的玉米粒,這邊的玉米大部分都是脆脆的菜玉米粒,吃上去沒有嚼頭。中國古人云:橘逾淮而北為枳,說的就是植物水土不服的結果。義大利氣候宜人土質肥沃,如果把中國的糯玉米種子拿到義大利來種植能否成功呢?SARZANA的一位華人三年前託人從國內帶來幾株楊梅樹苗種在自家後院,今年六月喜迎豐收,其中的一棵楊梅樹上居然掛果五、六公斤,而且果實飽滿甜度高還不易腐爛,存放時間也比國內要長三至四倍。有了楊梅「移民」義大利的成功例子,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華人農場裡的玉米種植一定能形成量產。
世界氣象學家已將2014年定義為「厄爾尼諾年」,由厄爾尼諾導致的氣候異常正在全球範圍內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和損失。義大利是僅次於西班牙之後的歐洲蔬果出口大國,除供應歐洲市場之外還遠銷北美,受厄爾尼諾的影響,可想而知義大利今年的蔬果出口不僅會深受影響,而且降雨過多會大大影響葡萄的品質,從而會直接幹擾到義大利今年葡萄酒產出的數量和質量。現在非常流行無土種植,既能節省用地面積又能減少環境汙染,隨著華人農場的不斷發展和壯大,華人種植也急需行家裡手的幫助以逐步走上科學種植的道路上來,到那時候,楊梅不再相距我們遙遠,又香又糯的玉米也不再只是華人味蕾中的一份奢望。
掃描我們的二維碼,「永久免費」訂閱我們「新歐洲」的最新資訊!
想要更方便地玩轉我們的華人論壇嗎?
你還可以下載我們「新歐洲」的官方手機移動客戶端:新歐洲
新歐洲義大利微信:ItaliaCiaoCiao
新歐洲意大利微博:新歐洲義大利
新歐洲意大利華人資訊娛樂論壇:
Italia.xineurope.com
新歐洲意大利跳蚤市場:
buy.xineurope.com
想要找房、租房、招工、找工、買賣等等等等,應有盡有,盡在「新歐洲義大利」跳蚤市場!
參與討論,請戳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