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章:溯流窮源薪傳後學
浙江近代工業教育的先驅(1910-1953)
1953年6月,重工業部宣布將浙江省溫州工業學校、浙江省杭州工業學校化工科、江蘇省蘇州高級工業技術學校化工科合併,選址杭州市建立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杭州化學工業學校。溫州工業學校、杭州工業學校、蘇州高級工業技術學校三所學校的歷史源遠流長。
近代中國,政治腐敗,國勢衰敗,民生凋敝。 「教育救國」和「實業救國」成為朝野有識之士強烈的呼聲。浙江省早年幾所工業學校的開辦宗旨,都是為適應當時浙江工業大發展的需要。
綜觀浙江省早年工業學校的歷史沿革,浙江工業大學與浙江省早年工業教育的學脈緊密相連,直接傳承著浙江工業教育的歷史,最早科追溯到1911年創辦的浙江中等工業學堂。
翻開浙江省近代工業學校的發展歷史,為發展地方工業服務是它們的辦學宗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它們的不懈追求,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是它們的優良傳統,兼容並包、崇尚科學是它們的高尚品質格,求實求真、求變求新是它們的鮮明特質。
浙江早期工業教育注重質量,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強調「手腦並用」 、「教學做合一」、 「學用一致」 。
各所學校辦學歷程篳路藍縷,飽嘗了艱辛和曲折,缺少校舍、資金、師資、儀器和實習場所;在抗戰時期,更是顛沛流離,歷盡滄桑。
各校都十分重視立校先立人,把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學生健全人格、熱愛祖國、服務社會。
都錦生(1897—1943年),號魯濱,杭州人。民國8年(1919年)畢業於浙江省甲種工業學校機織專業,留校任教。在教學實踐中,親手織出我國第一幅絲織風景畫「九溪十八澗」。1922年5月15日,在杭州茅家埠家中辦起都錦生絲織廠。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生於浙江省餘杭縣彭埠鎮嚴家弄。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中國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文藝評論家、文學藝術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5歲。1914年由德清縣公費保送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染色科,1920年從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畢業後公費留學日本。
常書鴻(1904~1994年),滿洲人,伊爾根覺羅氏。別名有廷芳、鴻,熱河頭田佐人。擅長油畫、敦煌藝術研究。1918年考入於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染織科,1923年畢業留校,人美術教員。1932年畢業於法國裡昂國立美術學校,1936年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專科學校。歷任北平藝專教授,國立藝專校務委員、造型部主任、教授,教育部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1943年任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1949年後歷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員、國家文物局顧問。甘肅省文聯主席,第三屆、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屆全國文聯委員。
徐光憲(1920—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漢族。1920年11月7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1936年考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抗戰爆發後杭州高工在輾轉遷徙途中停辦,後轉學到寧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就讀至1939年畢業。1939年考入大同大學理學院化學系。194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46年任交通大學化學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不久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至今。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被選為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榮膺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幹福熹,(1933年1月3日-),浙江杭州人, 1949年畢業於浙江省立杭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應化科。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1959年獲蘇聯科學院矽酸鹽化學研究所副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上海市科協副主席、中國矽酸鹽學會副理事長。對光學玻璃材料、材料光譜和非晶態物理有研究。參加了我國光學玻璃和多類特種玻璃的研製工作,建立了目前國際上較為完整的無機玻璃性質計算體系。是我國雷射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一、杭州化學工業學校
1951年6月教育部在全國中等技術教育會議上提出了要培養大批具有一般文化科學的基本知識,掌握現代技術,體格健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濟技術人才的基本方針,並指出全國中等技術教育要以調整、整頓為主。1952年政務院作了「必須對中等技術教育進行原計劃、有步驟地整頓和發展」的指示,並確定「各類中等專業學校逐步劃歸有關業務部門領導」。1953年6月,重工業部在上海成立化工學校籌備處,經過南京、上海、杭州等地選址比較,確定校址設在杭州。7月,重工業部發文將浙江省溫州工業學校、浙江省杭州工業學校化工科、江蘇省蘇州高級工業技術學校化工科合併,成立杭州化學工業學校,9月14日舉行開學典禮;10月重工業部下文確定正式校名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杭州化學工業學校」。校園佔地235畝,學生835名,教職工152名,其中教師60名。
杭州化學工業學校初創時接收由浙江省工業廳為浙江紡織學校(因調整而停辦)建造的新校舍,無電、無水、無道路、無食堂。應急架設的臨時照明線路只能用15安倍的火表;臨時打了3口水井供飲用和實驗用水,一般生活用水取自水塘;教工臨時食堂設在教工宿舍的過道裡,學生則在鄰校搭夥;學校還搭建臨時草棚,作部分辦公室和學生飯廳。建校初,新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剛剛起步,教材不足,圖書資料欠缺,實驗室未建造,課桌椅幾乎沒有。生活十分艱苦。
杭州化學工業學校設無機物工藝、分析化學、化學工廠機械裝備等3個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進行政治理論及時事政策學習和團的活動以外,還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前途教育、專業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尊師教育、艱苦奮鬥教育、紀律教育、團結教育、勞動教育等。
1950年代,學生的專業教育全面學習蘇聯教育經驗,從教學計劃、大綱、教材、教法、以及教學管理上14種表格的應用等加強專業教育和實踐教學。考試採用口試和筆試結合,以口試為主;評分改為5分制;對各個實踐性教學環節都要進行考試、考查獲答辯檢查相關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
培養留學生。1954年8月,重工業部委託培養6名越南留學生,於9月22日進校,編入無機物工藝108班。1957年8月學習期滿,其中3人送大連工學院繼續學習,其餘3人回國。
自1953年建校到1958年8月,杭州化工學校共培養了近2000畢業生,分配在除臺灣省外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原重工業部和化工部所屬的骨幹廠礦企業及科研單位。5年間,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圖書館藏書從1953年的3000餘冊到1958年底達到8萬冊;實驗條件除充實建校初的11個實驗室和一個實驗工廠外,還建起了3個專業實驗室;校舍建築面積從建校初的5153平方米增加到26000餘平方米。經過5年發展,師資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學生中形成了生活樸實、學習勤奮的亮活學風。
二、浙江化工專科學校
1.浙江省為加快工業發展,與化工部協商後決定:杭州化工學校自1958年6月起下放給浙江省人民委員會領導;需擔負支援華東、華中、華南協作區建設新校的任務;近期的畢業生應有60-70%歸化工部分配。6月,浙江省重工業廳決定杭州化工學校增設大學專修科,當年招收專科生,並決定杭州化工學校更名為浙江化工專科學校。由此學校由中專發展為單科性的化工專科學校。
2、浙江化工專科學校分大專和中專兩部分,專業總數達12個。大專設基本化學、化學肥料、化學工程、化工機械、有機合成等5個專業,學制為2 年;另外還以化工機械、化學工程專科五年制的名義,招收初中畢業的新生入學(不久,改為二年制預科,結業後重考本科)。中專設無機物工藝、基本有機合成、分析化學、化學工廠裝備、煉油工藝、有機化學、化工儀表等7個專業。在校生1975名,其中專科生佔24% ,教職工357名,其中專任教師130名。
3、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958年,全國掀起「教育大革命」熱潮。根據上級指示,學校積極貫徹執行黨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開展以「勤儉辦學、勤儉生產、勤工儉學」為中心的教育革命探索。學校辦工廠,施行勤工儉學,走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的道路。建立了樣品分析室、試劑廠、化工廠、機械廠等校內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基地,1959年第一次組織200餘人以畢業設計形式完成22個科研課題,80%學生的畢業設計成績達到優良,其中省科委下達的礦石快速分析箱的研製成果在浙江省組織推廣,試製的甲基紅、氯化亞銅、無水碳酸錳3隻新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制定和修正了76個項目的分析方法,編印了5冊相關資料;編寫的《儀器分析》、《工業分析》、《定性與定量分析》3本教材由化工部出版。
1958年4月初,成立杭州化學試劑廠籌備處,確定「邊試製、邊建廠、邊生產」的辦廠方針。5月投產,8到月建成鹽酸、硫酸、氫氟酸、無水酒精、碳酸鉀、氯酸鉀、酯、金屬鈣等8個車間。(文件、場景、產品等)。
1958年10月,在省重工業廳支援下籌建化工廠,確定生產純鹼、燒鹼、合成氨、硝酸銨、電石、聚氯乙烯等產品。學校組織力量自行設計,採取「三邊」建廠方針,到1959年2月,純鹼等車間投產,3月硫酸車間投產。(缺場景、產品等)。
1958年春起學校貫徹「三勤」方針,把生產勞動作為一種教學方式來執行。為了安排各專業學生進行專業勞動,除了辦試劑廠、化工廠和擴建機械廠,分析科接受了省化工研究所承擔全省樣品分析的業務,成立樣品分析室,與80多個單位建立固定聯繫,在教師指導下,由三年級學生負擔分析工作。
浙江化工專科學校還接受委託培訓各類急需人才。1958年接受化工部委託培訓一批掌握2000噸合成氨廠生產工藝和設備維護的技術幹部,其中本省245名、省外496名,先後於5月中旬、9月下旬開課,分別稱第一期、第二期氮訓班,學制一年,其中有100名來自福建的高考生併入二年制專科。這批學員由於教室不夠,採取二部制輪流上課;食堂不夠,飯菜送到教室。
第二篇章:克難堅守砥礪前行
飽經風雨調整發展的歲月(1953—1978)
一.概述
1960年,為了貫徹執行「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浙江省委決定將浙江化工專科學校與衢州化工專科學校合併成立浙江化工學院。學校雖然建在衢州,但是在我校的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學校從此跨入了本科院校行列。在這之後的20年間,浙江化工學院經歷了「五年三遷」的折騰,遭受過「文化革命」的衝擊,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直至198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以浙江化工學院為基礎建立浙江工學院,學校再次從衢州遷往杭州,結束了我校這段幾經風雨、飽受磨難的辦學歷史。
二.五年三遷,飽經風雨
第一次遷校
1960年2月,浙江省委決定在衢州(原衢縣)集化工廠、化工學院、化工研究所為一體,建立生產、教學、科研三結合的化工基地,將地處杭州的浙江化工專科學校遷往衢州,與衢州化工專科學校合併成立浙江化工學院。
浙江化工學院校址選在衢州城南12公裡的爛柯山下,於1960年2月22日破土動工。學校組織師生分批參加建校勞動,半年時間配合建築公司搶建1.25萬平方米校舍,同年9月如期開學,當時校名為「烏溪江化工學院」。
1960年9月,學校分衢州和杭州兩地教學,在校生共2176人(包括本科生523人、專科生284人和中專生1369人),教職工895人,其中專任教師233人;設有高分子工學、基本有機合成、化工機械、無機物工藝、電化學、氟化學、化學纖維、煉油煉焦等8個本科專業,另有5個專科專業和7個中專專業。
1961—1962年,學校為貫徹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本科專業減為3個,停辦專科。同時撤銷杭州分部,中專恢復杭州化工學校建制,改由浙江省化工廳領導。1962年8月30日,浙江省教育廳下文將「烏溪江化工學院」改名為「浙江化工學院」。圖為更名文件和浙江化工學院校門。
第二次遷校
1963年7月,浙江化工學院歸屬國家化工部領導。由於衢州辦學條件差,化工部決定將浙江化工學院遷回杭州。1963年10月,浙江省委發文將杭州化工學校併入浙江化工學院,移交化工部領導,兩校共用杭州文一路校園。遷校期間綠化組把桂花等樹木遷運杭州。
第三次遷校
1965年8月,兩校再次歸屬浙江省管理。1965年11月,浙江省委以「備戰需要」為由,要求浙江化工學院於1966年1月前遷回衢州原址辦學;杭州化工學校仍留在杭州,回歸省化工廳領導。
三.「文革」衝擊,克難堅守
結束了遷校衢州的任務,正當學校的教學工作穩定有序開展的時候,1966年5月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學校雖然遠離浙江政治文化中心的杭州,但是仍然無法避免那場極左政治運動的衝擊。學校連續4年沒有招生,長期停課「鬧革命」,嚴重損害了大學生的正常培養。但是學校堅持穩定校園秩序,以頑強的意志,支撐著學校的正常運行。
1970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至1976年共招收了924人。在這7年中,學校衝破阻力,克服困難,恢復了教學、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尤其在科學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獲得了24個省(部)、廳級科研計劃項目,同時為中小型企業解決技術設計與改造項目110多個,校辦工廠生產了一批化工、機械產品。圖為首屆工農兵學員畢業照。
四.春風化雨,迎來曙光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以後,浙江化工學院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進入了新的發展歷程。1977年學校招收了恢復高考後首屆本科生330名。
學校設置的專業除了已有的無機物工藝、基本有機合成、化工機械3個專業外,增設了工業分析、農藥化工、工業企業電氣自動化、機械製造、化工設備防腐5個專業,突破了單一的化工專業模式。
1979年,學校首次招收了物理化學、化工機械兩個專業碩士研究生各1名,趙承章、方德明成為我校首屆碩士研究生;洪瑞槎副教授、張康達副教授成為首屆碩士研究生導師。
1977—1980年,學校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設有5個科學研究室,31個實驗室,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300萬元,圖書館藏書30餘萬冊。教師科研積極性顯著提高,科研經費逐年增加。四年間共獲得46個省(部)、廳級科研計劃項目,1979年3月有9項科研成果在省科學大會上獲獎。校辦工廠年均產值達到100餘萬元,是1970年至1976年年均產值的3.64倍。
1980年,為加快建設籌建中的浙江工學院,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以浙江化工學院為建校基礎建立浙江工學院,浙江化工學院再次從衢州遷回杭州,結束了我校這段飽受磨難的辦學歷史。
第三篇章:自強不息開拓奮進
艱苦創業夯實基礎時期(1978—1992)
改革開放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1978年浙江省委決定新建一批高等院校。5月,向國務院上報《關於創辦浙江工學院的請示報告》,提出以浙江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調入作為建校基礎,主要為浙江省培養農機和工業人才,選校址為西湖區上塘公社所屬的潮王、東新大隊,屬浙江省領導。12月,經國務院批准,教育部同意增設浙江工學院。1979年4月4日,破土動工。同年,為了加快浙江工學院的建設,決定以浙江化工學院為基礎建設浙江工學院。1980年,浙江省委宣布浙江化工學院併入浙江工學院,學校開始了「邊基建、邊遷校、邊辦學」的歷程,至1984年杭州本部建成4.92萬平方米校舍,學校搬遷完畢,衢州分部隨之撤銷。
學校校址由衢州搬遷至省會城市杭州,成為學校快速崛起的一次重大機遇。學校提出了「主動為浙江經濟建設服務」的辦學指導思想,發揚艱苦創業的傳統,求發展、求提高、求效益。在1980年—1992年期間,學校建成校舍16萬平方米,年招生數由629人增至1265人,建有35個專業,實現了碩士授權點的突破,全校教職工1631人,其中專任教師671人。學校始終堅持面向經濟、面向基層辦學,主動為浙江經濟建設服務,針對浙江工業結構、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設置專業和課程,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深受社會好評。
學校科技工作堅持貫徹「科技面向經濟」的方針,創建研究室、建立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科研工作快速發展。1991年,學校提出「以科技工作為突破口」的指導思想和「八五」科技目標。1978年以來,獲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90%以上的獲獎成果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學校預算外收入達9277萬元。
1983年開始,與日本足利工業大學、宇都宮大學、美國瓦爾帕萊索大學、德國呂貝克技術學院等建立校級合作關係。
艱苦的遷建歷程
1978年12月,教育部通知:經國務院批准,統一增設浙江工學院,校址杭州,面向本省,屬浙江省領導,設置14個專業。9月10日,教育下達《關於同意將浙江化工學院併入浙江工學院的通知》,指出:一、浙江工學院的建校基礎由浙江農業大學農機系改為浙江化工學院;二、浙江化工學院按新校舍建成情況逐步搬遷;三、規模3000人,學制4年,專業設置按省實際需要,提出方案送部審定。
1980年1月29日,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浙江工學院設電子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輕工業工程、管理工程6個系,14個專業。
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學校堅持「邊基建、邊遷校、邊辦學」,發揮師生潛力,發揚艱苦創業的傳統,喝池塘水、走爛泥路、住簡易房,堅持教與學,在新的環境條件下求發展、求提高、求效益。
學校艱苦創業,堅持「邊建設、變辦學」 。1984年,新建校舍5萬平方米,容納師生4000多人。1980-1992年間,建成校舍16萬平方米。自籌資金自建宿舍,1979年4月4日第一幢簡易樓1200平米動工,9月30日第一批教工遷入,之前教職員工長期租住農舍。自己動手安裝實驗室,自製教學、科研設備,僅1984—1988年自製設備77臺(件)。
積極主動地培養經濟建設所需人才
學校積極探索人才培養規律,主動為適應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多次組織全省性人才需求調查,科學設置專業和培養方案。1980年增設工業管理類專業,1985年增設技術師範類專業,形成適應社會需要的專業結構體系;在培養目標和規格上,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突出工程實踐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強化外語與計算機訓練,適應工業現代化以及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需要;培養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的人才。
1984—1986年學校進行3次教學思想大討論,辦學方向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要針對浙江工業結構、生產力水平;培養目標要有特色等形成共識並予以貫徹。1987年、1990年第三、四次教學工作會議系列教學改革文件,提出「具有創新精神、工程實踐能力較強」的培養要求。
1984年9月,在機械系本科首次試行,1988年全面實行。自1987年起全面進行教學制度改革,首先實行雙學位制,同年9月,開始工業管理第二學士學位。1988年實行學年學分制、工貿3+2結合制;1989年實行優秀學生選培制,開設優秀學生提高班;1990年開始在小企業技術經濟管理專科實行模塊學制;1991年實行廠校合作培養制。
1985-1989年連續5年組織對浙江工業結構、人才需求以及畢業生社會適應性的跟蹤調查,掌握了浙江以輕工業為主、中小企業為主的實際。8年老專業改造,增設新專業,形成適應浙江需要的專業結構體系。
學校重視培養具有突出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工程師。1990年制定《生產實習教學工作規範》,建立了與專業相關的大中小企業長期協作和實習基地,建立廠校聯誼會制度,1991年12月召開實習基地建設工作研討會,建立47個廠校合作建設實習基地。1987年暑假期間,1883名學生(佔在校生的60%)參加以科技服務、社會調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其中參加科技服務的483名,服務單位329名,幾乎遍及全省各市縣。
在1989年浙江省首次優秀教學成果獎中,洪啟超(集體代表)的《貫徹與落實辦學指導思想,主動為浙江經濟建設服務》獲省一等獎;蔡和麟、俞雲燾的《全面深化實驗改革,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獲省二等獎;吳乃爵、單人琛、徐來定的《教學思想的根本轉變是推動物理實驗教改的動力》獲省二等獎;周執明、吳懷德、孫長林的《深入改革,全面提高畢業論文教學質量》獲省二等獎;何立民、肖傑明、王誠的《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合格工科大學生》獲省二等獎;章成志、任欣、斯培青的《開拓實驗教學領域,提高實驗教學水平》獲省二等獎。
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加強科研開發和成果推廣
學校科研工作始終堅持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堅持科學理論研究、技術開放、成果應用相結合,成立了一批研究室,承擔國家計劃科研項目,與全國500家以上工礦企業建立了協作關係,90%以上的獲獎成果應用於生產或實際工作,還積極和地方建立科研、生產聯合體。
81年「六五科研規劃」,82年《浙江工學院科學研究管理工作條例四十條》,87年設立科研開發基金,88年設立科技發展基金,90年修訂對外科技服務管理辦法等,91年「八五科技規劃」實現八五科技目標——「42-34-35」。
1988年,中央電視臺來校以如何為浙江經濟建設服務為主題進行錄像。1990年底,全國高校科技工作會議,田志芳副院長作為浙江省屬高校代表參加,並交流經驗。1991年,國家教委副主任騰藤對浙江工學院適應浙江省經濟建設,為中小型企業服務的辦學指導思想表示讚賞,希望繼續探索並總結地方工科院校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的辦學經驗。
1978年底首次籤訂了技術有償轉讓合同,為科技工作注入了活力(黃巖勝利試劑廠)。1988年工學院舉辦第一屆學術報告會。
1991年4月20日,省高校科技授獎大會召開。李壽恆、李恩良、鄧漢馨、徐崇嗣、阮大文獲國家教委「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績顯著」的老教授《榮譽證書》,徐如玉獲「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截至1992年底,申請職務專利87項,其中發明專利43項,非職務專利29項,授權專利42項,其中24項已經實施。
科學民主管理,開放辦學
1978年後,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1988年8月,實行院長負責制試點。1991年3月,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至今。
不斷探索適合學校發展的校內管理體制:1983年3月後勤承包責任制改革;1984年下半年,教師工作量制度改革,教師定編、定崗;12月實驗教學和實驗室管理體制改革;1986年教師職務聘任制改革;1985年畢業生分配製度改革,1988年起實行「雙向選擇」等;1992年實施系、部責任制綜合改革。
1988年1月12日召開第一次黨代會,屠德雍當選書記。屠德雍代表上屆黨委作題為《加快和深化改革,努力把我院建設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工科院校》的工作報告。1991年12月20日,浙江工學院第二次黨代會開幕,選舉產生中共浙江工學院委員會,屠德雍為書記。
1983年3月,共青團浙江工學院召開第一屆代表大會。1983年11月,浙江工學院召開學生第一次代表大會。
1981年9月3日《浙江日報》頭版:落實教學責任制,調動教師積極性,浙江工學院實行教師工作量制度。
1985年11月5日,國家教委、中國教育工會、共青團中央在北京召開全國高校食堂先進單位表彰大會。授予浙江工學院學生食堂「先進集體」光榮稱號,李鵬副總理親自授獎狀給浙江工學院代表。1985年11月28日,國家教委授予浙江工學院自動化實驗室以高等學校系統先進集體稱號。1991年10月,國家教委授予浙江工學院化工原理實驗室以全國高等學校實驗室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與美、日、德、英、澳等多個國家的知名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共接待來訪團組222批,653人;出訪22批,39人;聘請外籍專家7人。1983年9月與日本足利工業大學籤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工學院與日本國足利工業大學友好往來、學術和科學研究交流及共同研究的備忘錄》。1987年5月13日,由布萊恩﹒伯克州總理率代表團來校參觀訪問,並題詞:「祝願浙江工學院更快地發展,為中國將來作出更大貢獻。」另外,美國法瓦爾帕萊索大學代表團來訪,並籤訂1991-1992學年校際計劃協議書。
張子良捐資興建浙江工業大學
1991年10月13日,浙江籍臺灣實業家張子良先生一行來杭,與省人民政府商談捐資辦學事宜。12月14日,再次來杭具體協商,達成由張子良捐資與浙江省合作在浙江工學院基礎上興建浙江工業大學的協議。16日,在黃龍飯店舉行籤字儀式,由李德葆副省長和張子良先生代表雙方籤字,葛洪升省長參加籤字儀式。
1992年1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下達《關於在浙江工學院基礎上建立浙江工業大學(籌)的批覆》。
4月21日,葛洪升省長、李德葆副省長、張子良先生來校參加浙江工業大學子良科教大樓奠基典禮和浙江工業大學問題活動中心開工儀式。
10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下達《關於建立浙江工業大學的批覆》,同意正式成立浙江工業大學,撤銷浙江工學院。
第四篇章:搶抓機遇爭創一流
銳意改革跨越發展階段(1993-2013)
經過幾代工大人的砥礪耕耘,自強不息,更名後的浙江工業大學革故鼎新,與時俱進,二十年間,辦學規模、教學質量、學科建設、科研水平、師資隊伍等方面成效顯著,學校的綜合實力、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經過全校幹部師生的不懈努力,學校進入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學校的辦學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各項核心指標不斷突破,已牢牢佔據浙江省屬高校排頭兵和「領頭羊」的地位。
目前已經建成擁有朝暉、屏峰、之江三個校區,位列全國高校七十強,借省部共建的契機,和衷共濟,勵精圖治,發展成就有目共睹。學校已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的綜合性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為下一步建成高水平大學、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紮實基礎。
回顧60辦學歷程,在學校歷屆領導班子和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曾經抓住了推動學校發展進程的四次機遇,實現了三次轉型。
四次機遇:一是1980年,省政府做出了「在浙江化工學院基礎上建設浙江工學院」的決策,使我校從衢州回遷至省城杭州建校的機遇;二是1993年,臺灣實業家張子良捐資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浙江工業大學的更名升格機遇;三是1998年,浙江大學等四校合併,把我校推向浙江省屬高校排頭兵地位的發展機遇;四是2009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浙江工業大學,我校成為東部沿海省份唯一一所「省部共建」高校的新的建設發展機遇。
三次轉型:一是從單科性工科大學向多科性工科大學的轉型;二是從多科性工科大學向綜合性大學的轉型;三是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轉型。
2012年6月2日,教育部、財政部決定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這是高等學校迎來的推進內涵式發展的又一次重大機遇。我校牢牢把握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成立了並獲得首批浙江省協同創新中心的認定,並積極組織「綠色製藥協同創新中心」申報國家級「2011計劃」。
滄桑砥礪一甲子,弦歌不輟奏華章。全校師生員工將繼續秉承「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爭創一流」的工大傳統,為建設立足於區域特色、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而奮鬥。
學校發展歷程
1993年11月26日,國家教委正式批准浙江工學院更名升格為浙江工業大學。此時學校共有3個學院3個部和6個系。1994年12月,浙江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併入浙江工業大學。
1994年,學校修訂《浙江工業大學1991-2000年發展規劃》,把學校發展總目標修改為:「把我校建設成為以工為主、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經管師法兼容,能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全國一流的地方工科院校」。
1996年上半年,在學校第三次黨代會上,提出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經管師法兼容,能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全國一流的地方工科院校」的發展目標,明確了學校「立足浙江、服務浙江,使浙江工業大學成為浙江省高新科技的創新基地和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基地」的辦學指導思想。
1999年7月12日,杭州船舶工業學校併入浙江工業大學,作為浙江工業大學之江校區,學校抓住機遇,在之江校區創辦之江學院。9月,浙江工業大學按民辦機制運作的二級本科學院之江學院成立,以「依託母體、相對獨立、辦出特色」為辦學指導方針,在辦學實踐中,對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師資隊伍建設和後勤服務進行探索和嘗試,人才培養措施紮實,師資隊伍建設成績顯著,社會聲譽不斷提高。同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學校創辦了以民辦機制運作的二級學院——之江學院;2004年經教育部確認之江學院為綜合性獨立學院。
2001年,浙江省建築材料工業學校併入浙江工業大學。
同年6月,學校第四次黨代會討論通過的《浙江工業大學中長期(2001—2010年)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十年發展的總體目標:把學校建成國內知名的綜合性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2002年,位於小和山的屏峰校區全面開工建設,2002年6月18日,浙江工業大學屏峰校區開建,省長柴松嶽在現場按下開工按鈕。
2003年9月屏峰校區一期建設竣工開園入住,2003級新生全部入住屏峰校區。隨著發展,學校的辦學空間、辦學模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形成了朝暉校區(校本部)、之江校區和屏峰校區多校區辦學的新格局。
2003年,浙江工業大學50周年校慶。
2006年4月,學校召開了第五次黨代會,提出今後五年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把學校基本建成國內知名的綜合性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為實現浙江省委提出的建設成為研究型大學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2009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浙江工業大學,我校成為當時東部沿海省份唯一一所「省部共建」高校。
2012年3月,學校召開了第六次黨代會,討論通過了《浙江工業大學中長期(2011-2020年)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十年發展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設成為區域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綜合實力力爭躋身全國高校50強,達到全國高校先進水平」。
人才培養
浙江工業大學經過60周年的辦學實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辦學理念、教育思想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浙江工業大學堅持教育創新、以人為本,提出了「厚基礎、寬口徑、重個性、善創新」的人才培養指導方針,按照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目標要求,努力開拓創新,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建立健全選修課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雙專業制、導師制等配套制度,擴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努力打破專業內外、課堂內外、學期假期、校內校外的四個界限,設置課內外創新學分,引導學生創新意識和自主能力的培養,逐步形成因材施教、與時代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環境。
隨著學校的發展方向的重新定位、師資力量的提高及專業的不斷豐富,目前學校共有19個學院、2個部,擁有本科生21223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5122名,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2117名,博士生491名。另外,學校擁有71個碩士點,14個博士點和4個博士後流動站。
浙江工業大學的本科教育,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學校招生的入學分數線年年攀新高,畢業生就業率保持省內領先水平。進入國內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深造和知名企業就業的畢業生人數穩步攀升。
1996年開始,學校開展了教育思想大討論,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隨後,修訂了本科生培養計劃,實施了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工業外貿3+2教學模式,把多樣化人才培養作為教學基本目標,提出了打破學校內與學校外、課堂內與課堂外、專業內與專業外、學期與假期等四個界限,全方位、全過程地關注學生的培養。
2001年,在《浙江工業大學中長期(2001-2010年)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進一步明確「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強校之路」的辦學思路。優秀本科畢業生免試推薦為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人數累計達到2017人。
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到1990年代開始緩慢增長,到上世紀末期,隨著實現博士點零的突破,研究生教育步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2001年7月,沈寅初校長為我校培養的第一位博士生在畢業典禮上頒發畢業證書。
2002年,在第七次教學工作會議上,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新舉措,如彈性學制、創新學分認定辦法等,鼓勵學生參與科技活動,鼓勵創新、創造、創業。嘗試部分課程實行「一頁開卷」考試形式的教學改革,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003年,學校初步提出了「大眾化階段應該擔當起培養精英人才的使命」;2003年12月,浙江工業大學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04年,學校在原提高班的基礎上成立了健行學院;2006年,學校第五次黨代會確立了「大眾化背景下培養精英人才」的目標;隨後,學校出臺《關於本科階段實施精英人才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培養一批引領、推動浙江乃至全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領軍人才、核心人才、骨幹人才」,同時提出實施精英人才培養的10條指導意見。
2007年,學校推出一體化雙專業培養模式;2010年,成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學校。
2007年,學校舉行首次研究生工作會議,提出:「學校將堅持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並舉的方針,開創研究生教育工作新局面。」如今,浙江工業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在量和質上都已經邁上一個新臺階。
2012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結果公布,由我校信息工程學院俞立教授指導的博士生張文安的《網絡化控制系統的時延與丟包問題研究》一文獲此榮譽。張文安,2010年6月畢業於浙江工業大學,獲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博士學位。同年7月留校任教,2011年10月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
學校從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再向研究型發展,從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向綜合性大學轉變,在學科建設中逐步形成一批省級和校級重點學科,為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003年起招收高校教師在職碩士生和中等職業學校在職碩士生,2004年起開始招收工商管理碩士生,2009年開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碩士生,已形成了博士、學術型碩士、專業學位碩士等多層次、多類別、較為完整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體系。
規模擴張的同時,研究生培養質量顯著提升,以研究生作為第一作者發表三大索引收錄論文數和所佔比例都逐年提高。
在全國較早建立起以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為基礎的學生「選專業、選課程、選教師、選進程」體系與制度,建立起以導師制為主要形式的學生指導體系,先後推出了「一頁開卷」考試、特長生轉專業、優秀學生轉專業等一系列在高校和社會產生廣泛影響的改革舉措。
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不斷提升。近十年來,我校學生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國際獎勵33項、國家級獎勵130項、省級獎勵805項。
目前,學校擁有「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24部,省級重點建設教材89部,國家級精品課程9門、省級精品課程52門、省級教學團隊7個,獲評3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0名省級教學名師。
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和發展的一項根本性的戰略任務。浙江工業大學歷來重視學科建設,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隊伍建設為核心,逐步優化學科結構,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在學科建設中的作用,瞄準學科前沿領域,尋找新的學科生長點,構建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現代工程與技術等多學科發展的學科建設新體系。
90年代初我校提出了「以科研工作為學校發展的突破口」,把科研工作提高到與教學工作並重的地位。1993年,學校召開首次學科建設工作會議,提出了「以任務帶學科,以學科建設促進學位點建設」的指導思想,促進了學校各方面工作,尤其是學位點建設和研究生教育的迅速發展。
1995年底,學校召開第二次學科建設工作會議,提出了「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的辦學思路,「學位點—研究所—學科性公司三位一體」的學科建設模式,提出了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要「揚長補短」,即揚工科之長,產學研之長,補基礎研究和文理科之短。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後,為加快學校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我校提出了「要花大力氣爭取博士點零的突破。 1998年,第一個博士點申報成功。
1999年,第三次學科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提出了「人人進學科,人人有學科歸屬,構建學科建設新體系」。正是這種堅定不移抓學科建設的決心,學校的學科建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成為促進教育創新和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關鍵。
2000年3月,邵逸夫科技館落成。
學校在2001年制定的《浙江工業大學中長期(2001-2010年)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了「以學科建設為主線」,提出了學科建設的總體目標、基本方針和基本思路,有序開展學科建設工作,圍繞「抓重、扶新、布點、創新」的學科建設方針,出臺了《浙江工業大學新組建學科的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進一步規範學科管理,加快學科建設。
2004年4月27日,我校博士後流動站揭牌儀式。省人事廳副廳長袁仲偉、黨委書記汪曉村為博士後流動站揭牌。
2004年9月13日-16日,黨委組織部、人事處、研究生院、科研處聯合舉辦首期學科負責人研修班。組織部長王興傑主持會議。
2007年4月,學校召開首次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分層次、分類型、有重點地推進學科建設。
2012年,學校在全面判斷國內外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趨勢、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態勢、高等教育發展形勢和學校自身辦學發展走勢的基礎上,提出了「以提升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能力為發展主線」,對學校發展主線作了調整,即由「抓學科建設」轉變為「抓能力建設」,這是結合學校戰略發展目標的調整所做出的戰略調整。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浙江工業大學砸在學科布局、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研開發、學位點建設等方面取得較大成效。學校現有53個二級學科,涉及全部12個門類中的10個門類,88個一級學科中的32個一級學科。
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28個,其中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9個、浙江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3個、浙江省高校重點A類學科9個、浙江省高校重點B類學科7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已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省部共建教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浙江省重點實驗室4個,浙江省創新服務平臺5個等學科平臺。基本涵蓋了全校的各個學院(部),為學科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平臺基礎。
學校的學科建設在浙江省省屬高校中處於相對的優勢地位,有11學科已成為浙江省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科技開發的重要基地,一些工科學科已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科學研究
學校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把握髮展機遇,堅持「大項目、大成果、大平臺」的科研發展戰略,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在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培育科研成果、建設科研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1991年召開的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工作為突破口」以來,學校的科研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浙江工業大學的科研經費(尤其是縱向經費)、高層次科研獎勵、高水平論文、三大索引(SCI、EI、ISTP)數、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量等各項指標都表明我校已實現由教學型到教學研究型的轉變。
2005年11月,經國家教育部、科技部專家評估組評審質詢,由我校牽頭建設的浙江省大學科技園正式升格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已形成國家、省、學校三個層次科技創新平臺布局,呈現出可持續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使學校承接國家級重大科技項目的能力進一步增強。至2012年,我校已建立省、部級以上(含)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平臺22個。
2004年7月26日,我校綠色化學合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專家組驗收。
學校著力提高科研工作的集中度、系統性、影響力和整體水平,科研成績碩果纍纍。浙江工業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32項。
1995年,A301型低溫低壓氨合成催化劑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劉化章)
1997年,2,2』-二氨基聯苄二磷酸鹽低壓液相催化加氫新工藝開發及推廣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同時獲得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人王紀康)
1997年,「氧化亞鐵基氨合成催化劑及製備方法」被中國專利局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授予中國專利發明金獎。(第一完成人劉化章)
以沈寅初院士為首的生物化工學科研製了井岡黴素、蝦青素等微生物生產工藝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在海正藥業等企業建立大規模的生產線,年總產值4.5億元,研製開發微生物催化法生產丙烯醯胺,年銷售額達7億多元,為浙江省建設醫藥大省,發展生物技術作出了貢獻。
2001年,高純三氟甲苯系列產品研究與開發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徐振元)
2007年,我校蘇為科教授團隊完成的「替代光氣、氯化亞碸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綠色化學技術開發及推廣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09年,張立彬教授主持完成的「郵資機關鍵技術及其應用」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校機械工程學院姚建華教授主持完成的「雷射表面複合強化與再製造關鍵技術及其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國際交流
作為改革開放後較早與國外大學科研機構開展合作交流的高校之一,浙江工業大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活躍,層次和水平不斷提高,先後與1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4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和研究合作關係。
近年來,來訪外賓1750多人次,聘請國外專家、教師162人次,學校代表團出訪49次,組織舉行大型國際學術會議9次,派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59人次,派遣出國留學生111人次,招收外國留學生564人次,提高了學校的學術水平和國際聲譽。
2004年4月,比利時學生訪問我校。
2004年9月,常務副校長張立彬與韓國全羅南道的東新大學李鈞範校長籤定協議。
2010年9月21日至10月1日,應美國威廉-帕特森大學(William Paterson University)、費爾萊-迪金森大學(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和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邀請,我校黨委書記汪曉村率代表團一行5人訪問了上述三所高校。
同年10月20日,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副校長Keith Taylor先生應邀來我校訪問。校黨委書記汪曉村在屏峰校區會見了加拿大客人。
2011年5月10日,英國考文垂大學副校長David Pilsbury博士一行三來我校訪問。校黨委書記汪曉村、副校長盛頌恩在屏峰校區會見了英國客人。
從2010年起利用第二校園經歷資助基金,大力推動「學生海外遊學計劃」,先後在美國威廉帕特森大學、英國鄧迪大學、日本相愛大學和澳大利亞默多克大學等四大洲設立「學生海外培養基地」,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到海外進行遊學。
2012年又出臺了學生個人訪學政策,承認學生在海外課程學習的學分,鼓勵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國外一流高水平大學進行課程學習或研究。
2007年7月23日,我校與美國印第安納州瓦爾普萊索大學籤署合作共建孔子學院協議,該孔子學院於2008年2月14日正式啟動。孔子學院穩步拓展辦學規模,以音樂交流為平臺傳播中國文化,舉辦中文演講比賽和各種文化活動擴大知名度,在於推動美國印第安納州西北部地區與浙江省在包括文化、商業、教育、藝術和政府等多個層面的交流。
我校於2010年同加納大學籤署兩校友好合作備忘錄,建立了姐妹學校關係,開始正式籌建孔子學院。
校園文化
浙江工業大學自創建開始,一直緊緊圍繞培養人才這個根本任務,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學校經過60年的發展,不斷地積澱具有工大特色的校園文化,凝成了「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爭創一流」的工大精神,形成了「敬業奉獻」的教風和「取精用弘」的學風,「厚德健行」的校訓深入人心。學校先後獲得「浙江省文明校園」、「全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等稱號。
2006年,作為浙江省省級單位和教育系統唯一的代表,浙江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汪曉村光榮當選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受到黨中央的表彰。
校園建設
1998年下半年,學校拆除了建於1980年的兩幢二層簡易樓,在原址上新建起3號樓學生宿舍。
1998年9月,我校計算機中心建成。
2000年,單身教職工宿舍樓建成。
2000年3月,首家家人超市開業。
2000年6月,浙江工業大學朝暉校區建精弘橋,是一座單跨45米的鋼結構拱橋。
2001年9月,浙江工業大學朝暉校區建夢溪橋,該橋為跨徑30米的空腹拱橋,形式古樸,貫通南北,成為連接教學區與夢溪村之間的紐帶。
2002年9月,校園內罕有的歷史文化遺存——東新古橋修繕後成為溝通東西兩大學生生活區之間的步行橋。
至2012年底,校園佔地面積達3200畝,已完成總建築面積90餘萬平方米,比十年前的50餘萬平方米增加了40餘萬平方米,其中朝暉校區佔地面積594畝(含德勝園),已完成建築面積35.68萬平方米;屏峰校區規劃佔地面積2173畝(含軟體園規劃面積188畝),已完成建築面積43.23萬平方米;之江校區佔地248畝,校舍建築面積16.64萬平方米。
產業後勤
2003年6月26日,學校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產業集團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浙工大發【2003】36號)學校成立產業管理委員會,將產業改制領導小組的職能併入其中,明確東暉科技集團公司的性質與職能。
2006年,學校制定《浙江工業大學產業改革總體方案》,並被浙江省教育廳列為浙江省高校產業改革試點單位。
2008年6月,學校成立經營性資產管理委員會及經營性資產管理辦公室,同時撤銷了產業集團。
學校還在浙江工大東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基礎上,依法組建浙江工業大學資產經營公司,對經營性資產管理辦公室與資產經營公司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運作。
之後完成了對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化工設備廠等7家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及資產劃轉工作,著力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經營狀況穩步提高。
2004年容大集團調整了原有的機構設置,把服務區域劃分為朝暉、屏峰、之江、濱江四個區塊,成立四個下屬公司,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模式;
2006年至2009年,結合學校發展的實際和服務需求提高,又按行業劃分調整機構設置,成立了3個服務公司(中心)和若干直屬單位,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模式;
2009年學校出臺了《浙江工業大學關於進一步深化與完善後勤改革的若干意見》(浙工大發[2009]28號),後勤管理實行甲方(公共事務管理處)乙方(容大後勤集團)管理經營模式;
2012年新一輪校內管理體制改革中,成立後勤管理處,撤銷原公共事務管理處,繼續實施甲乙方管理的模式,容大後勤集團將原有集團辦公室、監控部、人力資源部合併,將管理重心下移,實行「扁平化」管理模式,使機構設置更趨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更為合理,運行機制更加健全。
2004年6月15日,浙江工大用弘教科發展公司成立。產業集團黨委書記王國榜發言。宣勇副校長致辭。
第五篇章:
肩負使命再創輝煌
承前啟後展望未來(2013—— )
「滄桑砥礪一甲子,弦歌不輟奏華章」。浙江工業大學已走過了60年曆程,厚重的歷史積澱為她打造了新的發展基礎,成熟的辦學理念為她開創了新的未來之路。當浙江工業大學成為「省部共建高校」,入選首批國家「2011計劃」高校時,學校發展又揭開了新的一頁。第六次黨代會提出,以「提升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能力」建設為使命,把學校基本建設成為「區域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綜合實力力爭躋身全國高校50強,達到全國高校先進水平」的新目標,引領浙江工業大學昂首闊步,走向新輝煌!
時代使命: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走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發展之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全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必然要求,是時代賦予我國高等教育崇高莊嚴的歷史使命。
——《高等教育專題規劃》教高〔2012〕5號
浙江要求:夏寶龍寄語
浙工大是一所省屬綜合性重點大學,也是省政府和教育部的共建大學。選擇浙工大作為我的高校聯繫點,寄託著我對大家的希望。近年來,通過你們自身的努力,綜合實力已穩居全國高校百強,值得肯定和鼓勵。現在學校又提出,到2020年躋身全國高校50強的目標。我認為,這一目標契合浙江建設高等教育強省的需求,很好地呼應了全省上下對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期盼。省委、省政府將大力支持你們。我相信,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這個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新起點:入選首批國家「2011計劃」高校
綠色製藥協同創新中心是我校牽頭,聯合浙江大學、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藥物製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醫學科學院、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等作為核心共建單位,由共同致力於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能力、服務和引領製藥產業轉型升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國際創新機構等單位聯合組建的非法人實體組織。
中心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主動對接區域發展重大需求,有效匯聚政產學研用各方創新資源和要素,合力構建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和新機制,著力研究解決製藥產業的重大問題,協同培養製藥產業的拔尖創新人才,共同建設製藥領域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為推動我國從製藥大國向製藥強國的轉型作出應有貢獻。
新目標:建設區域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2012年3月1日,學校第六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到2020年,把學校基本建設成為區域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綜合實力力爭躋身全國高校50強,達到全國高校先進水平」的發展目標,並為學校構畫了基本的藍圖。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浙江工業大學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必須與時俱進,奮發有為。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繼往開來,乘勢而上,不斷創造新優勢,實現新突破,譜寫浙江工業大學更加輝煌燦爛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