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那些快被遺忘的東北冰雪往事 婚禮狍肉宴須用生擒的一對狍子

2020-12-05 東北網

《冰雪譜》劉繼祥提供。

東北民俗資料片。

劉繼祥(本人提供)

生活報4月28日訊 我國東北地區冬季寒冷、盛產冰雪,素有冰城美譽的哈爾濱所在的黑龍江省就存在於這白山黑水間,生長在這裡的人們對於冰雪有著一種血脈相連、無法割捨的情緣。「冰雪磨鍊了人的意志,強健了人的筋骨,還賦予了黑土地無盡的豐饒,養成了人們純樸豪邁、奔放樂觀的性格。」出生在黑龍江省拜泉縣的作家劉繼祥睡過火炕,打過冰窟窿,好吃東北大燉菜,更鍾情於巧奪天工的冰雕雪塑……作為地道東北人的他,對冰雪世界有著長期的生活體驗,懷著對冰雪及其文化的無限熱愛,著書《冰雪譜》,於今年1月出版,以他的視角向人們展現了與冰雪有關的衣食住行及文化特色。近日,記者採訪了劉繼祥,聽這位「冰雪人」講述那些快被遺忘的東北往事。

服飾:「蘇思」「翁得」「天它哈」禦寒配上白皮子套褲帶痰桶的襖

劉繼祥向記者介紹,身處寒冷北方的遠古人類,比南方及中部地區的人類要承受更漫長的冬季帶來的寒冷、風雪和季節性自然資源匱乏,因此,更需要能夠避寒保暖的服飾。狩獵不僅可以讓北方人的祖先填飽肚子,還能獲得禦寒的衣裝。基於此,早期出現了用骨針縫製的獸皮衣服和以動物筋腱為線縫製的皮衣、短靴。

由於處在大半年為寒冷冬季的地區,鄂倫春族均穿著多數不掛麵的皮筒子製成的皮袍(用狍、鹿皮等製成),名為「蘇思」。還有有一種用完整狍子頭皮縫製而成的帽子,狍耳、狍眼、狍鼻一如原樣,栩栩如生,名叫「天它哈」,起初是用於獵人偽裝成狍子,引誘獵物,後普遍傳開,成人和兒童都喜歡戴這種帽子。「翁得」是專供冬季穿的單層軟底靴子,用鹿腿皮做幫,用鹿皮、野豬皮等做底,靴幫高達膝蓋,鞋面上常裝飾有小鹿、小熊和花卉圖案,紋樣簡潔明朗。

古時的套袖主要鑲在袖口的裡子上,這樣在嚴寒的冬季,手不易凍著。而套袖的另一個作用是「皇上的痰桶」。曹保明在他的《神秘的關東奇俗》中描述:以前的皇上都好面子,冬季在大殿之上議事時,不好意思當著大家的面吐痰,就把痰吐在貂袖裡,貂袖不沾水,等到沒人處輕輕一甩,痰就飛出去了。

滿族男女早年流行的「白皮子」「套褲」是用獸皮製作的,這種服飾只有兩條單腿褲筒,不連在一起,沒有褲襠,褲管下口平、上口尖,膝部常加飾彩繡。套褲的腰後系一塊長2尺、寬1尺多的野豬皮或獾子皮坐墊,以備山野勞動時隨處坐著休息,遇嚴寒天氣,可轉到前面擋風。穿時將兩褲管用帶子繫於腰間,露大腿的後上部和臀部,在皮褲上面再套一個夾棉褲。這種皮褲男女都能穿,是滿族人秋冬季狩獵用的主要防寒服飾。

此外,抿襠褲、烏拉鞋、棉手悶子等也都是北方居民曾經的特色服飾。

飲食:冰雪宴刨花餐 婚禮狍肉宴須用生擒的一對狍子

在東北各民族的魚宴中,以鰉魚宴最為名貴,鰉魚為黑龍江著名特產。如今的鰉魚宴以赫哲族鰉魚宴為主源頭而逐漸發展成熟。它一般由六道涼菜、八道大菜、四種細點、兩種地方名酒組成。以鰉魚的肉、筋、翅、鼻、唇等為主料,烹飪方法集中了紅燒、扒、燻、拌、烤、爆、煸、熘、汆、凍等。

大多數少數民族凍魚、凍肉,都是為儲存過冬之用,但赫哲族人卻有著直接食用凍魚的習俗,這就是赫哲族人獨創的刨花餐。刨花餐屬原始吃法,主要盛行於冬季,其做法是將凍好的新鮮狗魚、鱘鰉魚、黑魚等扒皮後,用木工刨子刨成薄薄的魚片,呈塔狀擺在盤中,然後將醋、韭菜花、辣椒油、鹽面等製成酸辣蘸料,就可夾取刨花魚片蘸料汁食用了。

過著「食肉寢皮」遊獵生活的鄂倫春族,食用最多的就是狍子肉。鄂倫春族人的狍肉宴有家庭狍肉宴和婚禮狍肉宴兩種。家庭狍肉宴一般為節日和迎送賓客而舉行,其中必不可少狍肝、煮狍肉、烤狍肉、狍血腸、雜花菜以及韭菜花等。婚禮狍肉宴所用狍子必須是生擒的一對。

人居:遼金時期開始真正定居鄂倫春人喜歡雪屋過夜

東北地區先民在經歷了漫長的穴居階段後,大概在南北朝及隋唐時期,滿族先民勿吉人開始向半穴居時代過渡。這種半穴居的住所被稱為「地窨子」或「地窩棚」,此類房子地下和地上部分約各佔一半,搭板鋪在地中央生火取暖,有的居室中還出現了專門的取暖設備——火牆。直到遼金時期,久居在冰雪世界的先民們才開始了結廬而居、聯木為柵的真正意義上的定居。

劉繼祥告訴記者,除了適合寒地的普通住所,東北地區還有一些值得一提的特殊居所。

白樺樹有「林中少女」之美譽,是東北大、小興安嶺地區常見的樹種,樺樹皮堅韌,剝之可達數尺。在東北少數民族中,大到房屋、舟船,小到衣帽、飾品,以樺樹皮為原料加工的生活用品十分常見。樺皮房目前在大興安嶺地區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還能看到。苫房也是東北民間常見的一種住所,房頂蓋草俗稱苫房,苫一次房,一般能保持三年以上。冬季為了禦寒,除了火牆,東北人的居所中還常配備火炕、地炕等採暖設施。

北方以狩獵為生的少數民族,在冬季外出打獵時,還有建造雪屋的習俗,比如:鄂倫春人就有在雪屋過夜休息的習慣。獵人們先是挖一雪坑,四角插上木桿,上覆熊皮,雪屋內燃一堆篝火,下鋪野豬皮作為臥榻。

文化:清流放官員創作龍江最早冰燈詩句壽星冰燈曾最受歡迎

「從古至今,在冰雪大地上生活的人們,已經與這寒冰冷雪交融成相濡以沫的情感關聯,並構成了一種血脈相連、割捨不斷的文化因緣。」劉繼祥說,「我1960年出生於黑龍江省拜泉縣,小的時候,玩冰在東北孩子的冬季遊戲裡佔有重要位置,其中,比較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玩冰遊戲就是做冰燈,說是做冰燈,其實粗陋得很,首先用水桶、油漆桶、臉盆、罐頭盒等凍冰塊,然後在冰塊上鑿一凹坑,放上蠟燭頭點燃,就是冰燈了。」兒時的遊戲拿不上檯面,就像最初的冰燈無法與今天絢麗多彩的冰燈相比一樣。然而,冰燈的發展卻是冰雪文化發展的一部分,透過它,可以了解到很多冰雪歷史。

「雖然直到清代才見到有關東北冰燈文字的記載,但我們有理由認為,東北的冰燈歷史相對要更為久遠一些。」清代數次大興文字獄,將眾多南方的文人學者貶謫到寒天雪地的東北各地,他們雖飽受精神與肉體的煎熬與折磨,但也推動了被流放地區文化成長的步伐,以致今天在尋覓這片土地的歷史文字時,更多的是來源於這些清代流人的詩詞曲賦、文章筆記。康熙五十年,廖騰煌寫的《元宵有進冰燈者》,應該是東北地區最早的冰燈詩了,描繪了當時瀋陽燈會的景象,這首詩中寫道, 「野人獻春色,巧制上元燈」,「金騁光炯炯,玉簡青稜稜」。嘉慶十四年,因事被流放到齊齊哈爾的前禮部侍郎劉鳳誥,在《龍江雜詩》中有「冰鏤春燈徹四圍」之句,是詠黑龍江冰燈最早的詩句。壽星冰燈可能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冰燈種類之一。除了描寫冰雪的詩詞,古人還留下了眾多與雪有關的故事。

此外,在冰與雪的世界裡,還流傳著許許多多動人的傳說,藝術家們還創作出了冰雪畫等與冰雪相關的藝術品……無論哪一種詮釋方式,都體現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冰與雪的深刻認識和無限熱愛……

相關焦點

  • 傻狍子?古代神獸白狍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出現!
    大家還記得那魔性的「傻狍子」嗎?還那讓人不禁被帶入節奏的蹦躂躂動態圖。那麼就是這樣「傻傻的」袍子又和神獸有什麼關係呢。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狍子」吧。狍是最常見的鹿科動物之一,在我國分布廣泛,常棲息於森林、灌叢等環境,食物包括草類、樹葉、樹皮等,性格溫順。雖然素來有傻狍子之稱,但事實只是他們的好奇心太重,然而遇到聰明絕頂的人類……而今日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卻出現了一隻罕見的變異白狍。
  • 東北的傻狍子到底有多傻?
    東北有一種神獸叫做狍子,人稱傻狍子,是東北林區最為常見的一種野生動物。很多人可能都聽過傻狍子,但是對它並不了解。狍子其實就是一種小鹿,在東北盛行著這樣一句話「棒打狍子瓢舀魚」,簡單來說就是狍子傻得你手上帶根棒子就能吃上狍子肉。據說,你喊它一聲,它就會停下來四處張望,然後別獵人逮住。更神奇的是,如果它跑掉了,還會自己再跑回來,簡直就是「守株待狍子」了。狍子究竟是一種多神奇的生物呢?
  • 東北神獸傻狍子有多傻?
    狍子有冬裝夏裝:冬天換上又厚又長的灰毛,既保暖又利於偽裝;夏天是清爽的紅褐色毛,融於斑斕的山林間。圖/視覺中國狍子在國內主要分布於天山、青海、黃土高原、東北等地,尤以東北的數量最多,也最出名,被戲稱為「東北神獸」。狍子亦呼應著東北的輕鬆詼諧,長著一張傻fufu的臉。
  • 東北的「傻狍子」是什麼動物?它真的傻嗎?
    相信大家對「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裡」這句話都不陌生,這是30多年前黑龍江作家劉國林的散文《可愛的草塘》中的話,其中的狍子就是我們要說的「傻狍子」了,而之所以說它「傻」從上面那句「棒打狍子」就能看出,這句話一方面是說狍子多,一方面是說狍子「蠢」,好打。那麼,傻狍子究竟是種什麼動物?
  • 東北神獸「傻狍子」究竟有多傻?
    ,99.99%的人都知道東北有個「神獸」叫傻狍子,但知道不代表了解。比如說,傻狍子究竟是個啥物種?傻狍子究竟有多「傻」?它都幹過啥傻事兒?回答不上來了吧?回答不出來就好好看看吧!傻狍子又稱矮鹿、野羊,屬偶蹄目鹿科,草食動物。狍身草黃色,尾根下有白毛,雄狍有角,雌無角。狍是經濟價值比較高的獸類之一,也是中國東北林區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
  • 東北狍子很「傻」,為啥沒有滅絕?遇到人類就慫了
    它們也會狂奔,企圖用身體的力量來躲避敵人的追擊等等,這些都是動物們求生的本能,也是它們必備的生存條件。正是因為它們這種傻傻的特性,得名為「傻狍子」,還有人稱呼它們為「東北四大神獸」之一,這絕對是對它們赤裸裸的諷刺了。
  • 東北神獸「傻狍子」——動物界一股清流
    真心羨慕生活在東北的人們簡直就是不勞而獲嘛那時候我也不知道狍子是什麼動物潛意識裡覺得應該是類似於刺蝟一樣的爬行動物1.傻狍子究竟是個啥動物?傻狍子又稱矮鹿、野羊,屬偶蹄目鹿科,草食動物。狍身草黃色,尾根下有白毛,雄狍有角,雌無角。
  • 「傻狍子」是怎麼來的?狍子幹過什麼傻事?狍子長角不?
    它就是被稱為「東北神獸」的狍子。相信大家對「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裡」這句話都不陌生,這是30多年前黑龍江作家劉國林的散文《可愛的草塘》中的話,其中的狍子就是我們要說的「傻狍子」了,而之所以說它「傻」從上面那句「棒打狍子」就能看出,這句話一方面是說狍子多,另一方面是說狍子「蠢」。
  • 在東北有一種動物,那就是人們常說的傻狍子,它真的那麼傻嗎?
    在東北有一種食草野生動物,它就是狍子,學名矮鹿,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狍子一般生活在稀疏的小山坡草地裡,生性膽子小。白天躲在草地裡,晚上出來溜達。狍子身體長大約1.2米,一般重約30千克,有著細細的長頸及有神的大眼睛,耳朵比較大。
  • 【每日一問】「傻狍子」為什麼這麼「傻」?
    在東北有一種神奇的動物,一般我們叫它「傻狍子」。狍其實是鹿的一種,一般分為東方狍和西方狍。咱們國家東北地區的是東方狍。之所以叫它「傻狍子」是因為它們的一些行為看上去呆萌呆萌的。比如,它們晚上看到車來了不會跑,也不擔心被撞死,反而跟著車走;又比如它們受到驚嚇之後,跑著跑著會停下來回頭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有時還會回到原地;它們受到驚嚇之後,會先把自己白色的屁股撅起來,再考慮逃跑的事……其實,這都是源於狍子的生活習性。
  • 北京鹿科動物狍子
    狍古稱為「麅」,俗稱狍子,體長90—140公分,體重20—40千克,雄性有簡潔的三叉角,夏季體色為豔麗的紅棕色,冬季為淡黃色。在我國分布的狍子為東方狍,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 狍子主要分布在森林草甸為主的環境中,以灌木的枝葉、嫩芽、草和地衣菌類為食物,由於適應性非常強,在河谷、丘陵甚至草原沙地這樣的環境中也有它們的分布。
  • 近年來那些罕見的或曾經被定義滅絕的生物,你有見過白色的狍子麼
    今天我們盤點近年來那些罕見曾被認定滅絕的生物,歡迎大家的留言補充。1.白色狍子4月5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大興溝分局監測系統野外拍攝到一段極為罕見的動物視頻。視頻中一隻全身白色的鹿科動物正在覓食。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利民博士鑑定,這隻鹿科動物確認為狍。
  • 神獸「傻狍子,」究竟有多傻?
    在東北,99.99%的人都知道東北有個「神獸」叫傻狍子,但知道不代表了解。比如說,傻狍子究竟是個啥物種?
  • 傻狍子是什麼動物? 傻狍子真的很傻嗎?
    傻狍子是什麼動物? 傻狍子真的很傻嗎?時間:2018-02-11 14:48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傻狍子是什麼動物? 傻狍子真的很傻嗎?在我國東北地區有一種很常見的野生的動物,那就是人們口中的傻狍子,在人們心中,傻狍子似乎擁有著呆萌的外表和傻乎乎的性格,而事實上,傻狍子並不傻。 傻狍子的大名其實是東方狍,這裡的東方是與生活在烏拉爾山和高加   原標題:傻狍子是什麼動物? 傻狍子真的很傻嗎?
  • 傻狍子是個啥動物?
    在東北, 有一位廣為人知的動物, 名叫傻狍子。 狍子學名叫西伯利亞狍,英文名叫Siberian Roe Deer,正規的叫法應該是「狍鹿」。
  • 看,傻狍子!
    狍子,在大興安嶺林區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傻狍子又稱矮鹿、野羊,屬偶蹄目鹿科,草食動物。狍身草黃色,尾根下有白毛,雄狍有角,雌無角。狍是經濟價值比較高的獸類之一,也是中國東北林區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
  • 東北的「傻狍子」,自從「雪鄉」蕭條以後,非法食用它的人變少了
    而在東北這裡也同樣有一個吉祥物,它就是那個憨憨的「狍子」。狍子是偶蹄目鹿科狍屬的一種動物,體長在1.2米左右,重約30千克,擁有細長的頸部和大眼睛,大耳朵,沒有獠牙,特色的尾根下有白毛,擁有著呆萌外表的動物。
  • 我國發現罕見野生動物白狍 專家:古代被視為神物
    新華社長春5月13日電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13日發布消息稱,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監測系統近期在野外發現一隻白色的鹿科動物。經專家鑑定,確認為罕見的野生動物白狍。2020年4月5日,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大興溝分局轄區,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監測系統拍攝到一段極為罕見的動物視頻,視頻中一隻全身白色的鹿科動物正在覓食。
  • 《爸爸》捧紅「神獸」 狍子君上位(圖)
    狍子被網友奉為新一代「神獸」 在最新一期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中,五組星爸萌娃來到東北雪鄉。節目中,一個不知從哪冒出來的「傻狍子」,秒殺觀眾,成為新一代萌物。而因為它外形酷似羊駝,被網友奉為新一代「神獸」。
  • 傻狍子是啥動物,它真的Sa嗎?
    在我國東北地區有一種很常見的野生的動物,那就是人們口中的傻狍子,在人們心中,傻狍子似乎擁有著呆萌的外表和傻乎乎的性格,而事實上,傻狍子並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