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移動2020年5G二期無線網主設備的集中採購涉及28個省公司,232400個5G基站,金額共計371億元的招標結果出爐,華為獲取最大份額,比例高達57.25%,中興通訊獲取第二大份額,比例高達28.68%,愛立信獲取第三大份額,比例為11.45%,中國信科(大唐)獲取第四大份額,比例為2.62%。
在得知落選中國移動2020年5G二期無線網主設備招標後,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諾基亞貝爾」)回頭便向中國聯通發函「求助」。
信函稱,「友商在已知絕大多數移動省公司根據其歷史表現,不願意接受其提供5G服務的情況下,通過大幅度降價跳水,造成了我們(諾基亞貝爾)的被動局面(落選)」,並且「懇請中國聯通在其5G設備招標中考慮一下過往中國電信設備市場2+2(兩個中國企業、兩個外國企業)的傳統格局及複雜的國際政治形勢,在接下來的5G設備招標中,避免低價低能廠家獲得較大份額」。
話雖然說得委婉,可這不就是供應廠家在向招標商「要」份額嗎?而且在各類招標中,一向是「同等水平,價低者得」,諾基亞貝爾的這番舉動令廣大吃瓜群眾十分「不解」。
但事情並有沒完,在這封「求助信」進入公眾視野幾天後,諾基亞貝爾執行長馬博策代表公司發表公開信稱,以上信函的「內容不能代表諾基亞貝爾的官方立場」,但並沒有「求助信」的真實性。這下更叫人摸不著頭腦了。
就在4月底,備受關注的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2020年5G SA新建工程無線主設備聯合集中採購招標也出爐了。結果顯示諾基亞貝爾依舊未能入圍。
這表示儘管諾基亞貝爾進行了一系列操作,但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說到底,決定自己設備能否中標的還是「技術水平」和「價格」這兩個關鍵指標。諾基亞貝爾的「淪落」,說到底還是其「性價比」的低下。
那麼曾經在中國市場穩穩佔據一席之地的電信設備提供商諾基亞貝爾,是如何被「邊緣化」的,不妨從她的「過往」一探究竟。
1
-THE FIRST-
電信設備巨星「初升」
諾基亞貝爾的故事,開始於四十年前。那時候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百廢待興。幾乎所有關鍵的行業和技術領域都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著短時間難以彌補的巨大差距,電信設備領域尤其是。
為了儘快改變通訊工業嚴重落後的局面,緩解通信基礎設施落後對經濟建設的「硬」制約,中央授命曾經的郵電部,要求其「必須加快對國外先進通信技術的引進,尤其是急需的程控交換技術和設備的引進」。
於是,郵電部派出了考察團,前往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和比利時等國,努力尋找有合作意向的公司。
那時,中國技術引進面臨最大的困難,是來自「巴統」的封鎖和限制。所謂的「巴統」,就是巴黎統籌委員會,該組織的作用是限制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新技術。
由於當時中國堅持「技術必須最新,生產必須國產化,中方必須控股」的三大核心原則,大部分合作談判都遭到了對方的拒絕。只有比利時貝爾公司沒有把「話」完全說死。
要知道比利時貝爾公司的前身是1879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創立的國際貝爾電話公司。其與大名鼎鼎的美國貝爾電話公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是它的歐洲子公司。它的創立者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的第一任總裁加德納·哈伯德,是電話發明人亞歷山大·貝爾的嶽父,也是合伙人。
於是,郵電部就將比利時貝爾公司和比利時政府作為突破口,與其展開了為期數年的談判,這一談就是整整三年(1980-1983)。最終,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下,中比雙方於1983年7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籤訂了合營合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還出席了籤字儀式。
幾個月後,在1984年的元旦,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便宣告正式成立,它也是國內第一家的中外合資企業。其中,隸屬郵電部的中國郵電工業總公司佔股60%,比利時貝爾公司佔32%,比利時王國合作發展基金會佔8%。這個股權架構在隨後的18年裡一直都未發生變化。由於是中方控股、中方決策,所以,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一直都被認為是國企。
而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成立後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引進比利時貝爾公司的S12數字程控交換機技術和生產線。1985年10月1日,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的S1240程控交換機生產線宣告投產。這也是國內第一條程控交換機生產線。緊接著,我國第一個S1240程控交換局於次年在安徽合肥正式開通。
由於比利時貝爾的程控交換機當時在全球範圍內都處於領先地位。S1240的國產化的實現,標誌著中國徹底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通信技術封鎖,大幅拉低了市場上先進程控交換機居高不下的價格。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引進的程控交換機每線售價300美元左右,而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的S1240投產後,平均每線價格一下子跌到200美元以下,後來進一步下降到低於100美元甚至10多美元,成為全世界市場上最低的價格,這等於變相為中國實際節省了大量的外匯。
除了數字程控交換機技術,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還引進了專用3微米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線。1992年2月10日,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在南巡期間還專門視察了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的S12專用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廠,並留下了那句「你們說這臺設備姓社還是姓資?只要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就是姓社」的經典名言。
1993年,由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七號信令版本(CDE5X)通過郵電部全面驗收測試,使得中國第一次能夠在核心通信技術領域實施自己的技術標準,為中國建設大規模通信網絡奠定了基礎,意義深遠。
1993年9月18日,由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和法國阿爾卡特共同承建的中國第一個全數字GSM900兆移動通信系統在浙江嘉興開通。1994年12月21日,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與阿爾卡特籤訂合營合同,成立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移動通信系統公司,主要經營GSM移動通信業務,進一步帶動了國內的電信設備向世界先進水平靠攏。
可以說整個90年代,都是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的輝煌的開拓成長史。
2
-THE SECOND-
在改名中掙扎著「下坡」
可就在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被「鮮花、掌聲和訂單」淹沒的時候,電信行業也正發生著巨變。世界上,電信行業的發展重點,已從固話通信悄然轉向移動通信。傳統固定電話業務逐漸走向衰退,以2G為代表的移動通信正逐步崛起。
而對於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而言,除了S1240之外,大部分產品都缺乏競爭力。尤其是寬帶和移動通信業務領域,市場份額更是慘澹。可以說,S1240是給其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但同樣麻痺了它的神經。在20世紀90年代的黃金十年,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過於依賴引進國外技術,而沒有及時建立完善的自主研發體系,也沒有加強自身研發實力。於是,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的業績開始出現下滑。
當然,也不能完全怪它,畢竟在當時國內的中外合資企業圈子中,大家有一個「坎」難以迴避,那便是合資企業雖然擁有國外技術的智慧財產權,但是卻無法「拿」到核心技術。產品最重要的研發部分,自始至終都是在國外完成的。
除了市場份額的下降,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的內部變動也對其發展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在中資方面,因為當時中國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第一次電信業重組,郵電部被撤消,信息產業部成立。受此影響,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的中方股東由原郵電工業總公司變為中國華信郵電經濟開發中心。
在外資方面,由於受全球金融危機及網際網路泡沫破碎的衝擊,電信行業陷入全面衰退。曾經輝煌的歐美通信設備商企業早已光環不再,北電、朗訊、愛立信、貝爾等大的電信設備商統統出現巨額虧損。比利時貝爾公司最終被法國阿爾卡特集團收購,比利時貝爾所擁有的32%股權也歸阿爾卡特所有。
相較於國外市場的普遍低迷,中國市場的逆勢增長更加吸引了當時的阿爾卡特目光。他們很快便決定將中國作為業績增長的新支點,大幅增加在中國的投資。特別是想藉助擁有寶貴的渠道資源和客戶關係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拓寬其在中國的業務範圍。
這一次,問題的解決方案又回到了「中方求技術,外方求市場」的「原點」,雙方再一次「一拍即合」。經過多輪談判,外加中國政府的批准,2002年7月,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阿爾卡特(中國)有限公司、上海阿爾卡特移動通信系統有限公司宣布合併,實施轉股改制,新成立了名為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平衡,其英文名為Alcatel Shanghai Bell Co., Ltd,阿爾卡特在前,簡稱ASB。)。
在這項交易中,阿爾卡特集團買斷了由比利時政府擁有的那8%股份,又從中方股東手中收購了10%加1股的股份,從而擁有了全部50%加1股的股權。
多出來的這「1股」,使得阿爾卡特佔股比超過50%,可以名正言順地將新公司的營業收入計入在歐洲上市的集團財報。而放棄1股,上海貝爾電話設備有限公司得到了阿爾卡特的承諾——在中國設立其亞太研發中心。阿爾卡特的全球技術庫也將面向新公司開放,新公司所獲專利全部歸新公司所有。
然而誰能想到,合併後的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並沒能迎來所期望的業績飛躍和核心技術「井噴」。恰恰相反,受累於阿爾卡特集團在經營策略上的屢屢失誤,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股份有限公司頻頻錯失商機,導致業績逐年滑坡,市場份額急劇縮水。
2006年12月1日,同是難兄難弟的法國阿爾卡特與美國朗訊正式合併,組成了阿爾卡特朗訊。雙方在中國地區的業務被一併整合至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股份有限公司旗下。2009年1月8日,即中國3G牌照發放的第二天,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股份有限公司法定英文名稱由「Alcatel Shanghai Bell Co., Ltd.」變更為「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簡稱依然是「ASB」。
2015年4月15日,諾基亞宣布以156億歐元(約合16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阿爾卡特朗訊。新公司將採用諾基亞品牌。四個月後,諾基亞宣布與中國華信籤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成立一家合資公司,擁有資產包括阿爾卡特朗訊持有的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股份有限公司股權,同時也要加入諾基亞中國電信設備業務。
至此,這家成立近40年的「國資委直屬,中國高科技領域第一家外商投資股份制公司」迎來了自己的新身份——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
但多番的所有權變更並未給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帶來營收上的提升,反而進一步放大了其缺乏核心技術的問題。最終使這個曾經的「中國電信一哥」被華為、中興等一系列後起之秀所反超,市場份額被快速邊緣化,從巔峰時期的接近50%隨著電信技術的迭代,一步步掉到了百分之十幾,一直掉到今天5G市場歸零。
3
-THE THIRD-
市場換技術背後的「迷思」
諾基亞貝爾此次5G招標出局後,其發表了針對失敗的一封簡短聲明。
聲明中稱,「5G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諾基亞貝爾)將加倍努力,繼續強化端到端產品和技術創新優勢,在5G增強技術、ORAN、邊緣雲、原生雲化網絡、智能運營、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以及數據中心、5G雙千兆網絡等領域助力運營商和企業用戶提供網絡和數位化服務和解決方案」。
可記者同熟悉電信業技術發展,並在多家電信企業就職過的朋友處了解到,其實本次諾基亞貝爾未能中標的根源還是在其自身未能給出運營商需要的產品。
「質量太差,報價太高」,按理說諾基亞母公司在2019年6月份便已經宣稱率先研發出了320W的160M的產品,向200M擴展從技術難度來說上並不複雜,但其卻沒有向運營商提出滿足要求的項目設備,只可能是不重視。
尤其是在其失去中國5G新建市場的同時,獲得了美國運營商超過百億美元的大單,日本韓國市場也有所斬獲的大背景下,「一得一失」很值得玩味。
諾基亞並非沒有核心技術儲備。除了已知的那些歷史成就,2016年諾基亞位於美國的貝爾實驗室曾研發出了一種吊裝在商用無人機下的小型移動基站F-Cell,獲得了當年CTIA技術進步大將,F-Cell僅靠自身表面的太陽能電池板供電,用無線電信號傳輸數據,在幾臺商用無人機的幫助下,就能完成特定區域的通信信號覆蓋,特別是在遇到災害時,是性價比最高的臨時通信網方案。
但諾基亞母公司所有的技術不等於上海諾基亞貝爾所有的技術。
有諾基亞5年工作經歷的前研發部門員工在知乎平臺上公開表示,他最直接的感受是,自2019年,諾基亞便不再向上海的諾基亞貝爾提供大的技術投入和研發資金,並計劃放棄中國市場了。
一方面是由於中國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特別是本土企業華為其所掌握的5G通信技術領先自己半年到一年左右,沒有技術優勢,即便拿到微薄的市場,也難同國外相比;而另一方面是,諾基亞有「美國顧慮」,不願意在這個時候進行技術投資。這些現實考量造成的結果把諾基亞貝爾擺在了現今這個十分尷尬的位置上。
不可否認,曾經的諾基亞貝爾為中國追趕國際電信行業先進技術水平立下了汗馬功勞,幾十年的經營也為中國的電信技術人才培養出了一份力。可如今,諾基亞貝爾已經成為了體制僵化、各部門利益分化嚴重的一家公司。
中國郵電工業總公司、比利時貝爾、阿爾卡特、富士通、北電、朗訊、摩託羅拉、西門子、諾基亞這些過去不斷融入的「血脈」,並沒能給諾基亞貝爾帶來豐富的養分和多元的發展前景,反而讓他們為了利益而相互制約。在應對客戶反饋的需求時,諾基亞貝爾的排名總是末幾位。比不過華為、中興,也比不過愛立信、思科。諾基亞貝爾可以說是同時繼承了這些源頭企業的缺點而非優點。
「過去,中國由於技術相對落後,總希望靠著『市場換技術』的發展戰略來進行技術追趕。當技術差兩到三代時,這種願望是可以實現的。國外的先進技術持有企業靠著非前沿技術來取得中國巨大市場的同時,中國獲得了短時間的技術提升,是一場『雙贏』的交易。可是當技術差距很小或是沒有差距時,國外的先進技術持有企業怎麼會放棄其所擁有的核心技術來僅僅要中國市場的一小塊蛋糕呢?」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經濟學系教授路風在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說。
現在,隨著中國這幾年不斷地加大研發投入,技術水平已經牢牢坐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上了,同日本和歐洲國家拉開了一定差距,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科研大國。甚至在量子通信、大數據存儲和應用、人工智慧算法等數個技術前沿成為了引領技術發展的「開拓者」。
或許,現在是時候再回頭認真審視一下「市場換技術」戰略的必要性了。
END
編輯|思洋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