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綿陽涪城區玉皇鎮老君村,村民孫杰林正在給玉米追肥。今年政府不再免費派發可降解薄膜,讓他有些遺憾:「收完玉米,只好自己動手收廢薄膜了。」去年政府發的新型薄膜,在玉米成熟後自動融化了,省了他不少人力。
孫杰林所說的新型薄膜叫做可降解薄膜,具有在自然條件下易降解、無殘留的特點,是減少「白色汙染」的有效途徑之一。四川是當前可降解薄膜的主要生產基地,2012年僅綿陽的一家企業就生產了6000噸可降解薄膜,但其中絕大部分銷往外省。
是什麼讓可降解薄膜「牆外開花」?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本報記者 祖明遠
主要產地反成銷售盲區
2005、2006年,涪城區農業局曾經用蔬菜覆膜栽培進行對比試驗。在同等條件下,一組使用可降解薄膜,一組使用普通薄膜,測試結果表明,兩者對產量的影響區別不大,差距在於蔬菜採收後的人工成本。
原來,使用過的普通薄膜必須人工回收,如果留在地裡,耕地時塑料碎片混入土壤,會阻礙作物根系生長,甚至導致土壤板結。而可降解薄膜是以魔芋為原料製成,使用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自行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不僅節省了收集廢棄薄膜的勞動力,還能保護環境。
然而,這樣的雙贏效果並沒有得到農民的認可。據可降解薄膜的生產廠家——成都寶新容科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勇介紹,該公司2012年全年產量約6000噸,幾乎全部銷往外省,其中新疆市場就達到5000噸,剩餘主要分散在甘肅、寧夏等地。
反觀可降解薄膜的原料主產地綿陽,2013年全市僅涪城區購買了50噸可降解薄膜,而且是由政府通過補貼項目採購後免費派發給農民,使用面積僅佔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的八分之一。
即便是對可降解薄膜體驗後「叫好」的孫杰林,在被問及「是否願意買來用」時也是搖頭,「如果政府免費發就用,如果不發,還是算了。」
推廣必須兩條腿走路
可降解薄膜為何在川「叫好不叫座」?在涪城區農業局高級農藝師繆正炳看來,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規模較小、經營分散的四川種植現狀。
由於我省人均耕地佔有率低,戶均幾畝的情況比較普遍,人工收集廢棄薄膜,對這些農戶來說沒有太大壓力;另一方面,市場上的可降解薄膜比普通薄膜每公斤貴4元左右,按一畝作物一年總計需10公斤薄膜計算,使用可降解薄膜,每畝就要多花40元。普通農戶自然更多考慮價格因素。
而在新疆、甘肅等地,由於土地比較集中,規模經營戶較多。如果自行收集廢棄薄膜,一個人每天只能收集2畝不到,趕不上種第二季;如果僱人收集,每人每天最高要開100元的工資。兩下裡折算,可降解薄膜反而更經濟。
由此,繆正炳建議:一方面,可以用政府補貼的辦法,降低可降解薄膜的市場價格,使之與普通薄膜持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提高環保意識。「可以參考新疆地區的經驗:在土地流轉時要附加一個條件——不得用機器打碎塑料薄膜。這樣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有實力的種植大戶或合作社,迫於人工成本,將不得不採用可降解薄膜,從而帶動周邊的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