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雷射電視,又被叫做雷射投影儀,它的本質是一款採用反射式超短焦投影技術的雷射光源投影機,它的硬體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反射式超短焦投影機,一部分是投影幕布。
11月20日,國內雷射無屏電視廠商極米科技獲百度領頭C輪融資成為國內焦點。23日,海信發布了多款4K雷射電視,將雷射電視「取代液晶電視」的呼聲繼續拉高。雷射電視,又被叫做雷射投影儀,它的本質是一款採用反射式超短焦投影技術的雷射光源投影機,它的硬體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反射式超短焦投影機,一部分是投影幕布。而它敢稱自己為「電視」主要是由於,它以雷射為光源,性能超過傳統投影儀,並且配備了抗光幕布;超短焦特性,直接放在電視柜上即可正常使用。但由於畸形高價的緣故,雷射電視被看作是小眾之作,目前它僅能接替傳統投影儀並俘獲家庭影院發燒友的歡心。
術業有專攻 「雷射電視」是投影儀還是電視?
在本質上,所謂的「雷射電視」只是將投影機的光源換成雷射光源的同時將普通幕布換成了抗光幕布,使得傳統投影儀產業藉此升級重獲新生,美其名曰「雷射電視」。一些廠商和部分媒體輿論的誘導對雷射電視未來將取代液晶電視發揮「中流砥柱」的美好願望折射了當下的雷射電視的局限與短板所在,當前雷射電視只是概念性、小眾、試用型產品。自我局限在液晶難以觸及的大屏領域,是投影儀的強項,將優勢與液晶的劣勢進行對比顯然是不合理的,真正的電視在尺寸上可以「大小通吃」,而雷射電視的本質依然是投影儀,當投影儀與抗光幕布二缺一,便又回到了「投影儀」屬性,因此將二者的結合體稱之為「雷射電視」並不嚴謹。
雷射電視是一種融合投影技術、抗光屏幕,聲音系統以及智能系統的解決方案型產品,不能簡單與投影機劃等號,但也僅僅是一款簡化版的電視,此前家電網在文章中便表明:雷射電視的畢生是做好一塊廉價的「屏」。為了實現更高的亮度和與液晶電視等顯示技術相當的色域、畫質等,以雷射投影這種複雜而昂貴的方式達到廠商所期望的目標值耗費更多的成本,且售價也更加昂貴,這種方式一向不是大眾市場所提倡的,對消費者來說也是不公平的。雷射電視在白天效果如此出色的代價就是專業抗光幕布價格很高,這相當於消費者必須要做好再付出接近好幾千甚至上萬元幕布價格的準備。
在技術方面,雷射電視中的掃描偏轉是個難題:和CRT彩色顯像管一樣,雷射束也要一行行從上至下完成整幅圖像的掃描。如高清畫面1080行,刷新率50次/秒,每秒就要掃描5.4萬次,使用八面稜鏡輪時,因旋轉1周能掃描8次,因此5.4萬次/8為6750轉/秒,等於稜鏡輪的轉速為40.5萬轉/分鐘,如此高的轉速帶來的噪聲、潤滑、成本和壽命等都難以滿足投放市場實用的條件。
此外,在智能電視成為主流的當下,很多雷射投影儀並沒有配置智能系統,同時也不能夠實現當下智能電視的智能作業系統,包括聲紋識別和人臉識別技術等促進人機互動的技術都無法通過投影儀來實現。況且,目前投影機的解析度一直都是短板,如同市面上的偽4K液晶電視,解析度達到4K的要求,並不代表就能提供4K的體驗。目前,雖然大多數4K電視均採用了4K屏幕,但是在晶片、圖像引擎方面仍然維持2K的配置,從而使得電視無法呈現4K的應有效果,被稱為偽4K。市面上不少雷射電視號稱4K,但解析後鏡頭卻為1080P,真正的全4K無疑還需要一塊4K屏。二想要達到4K解析度核心的指標需要依靠上遊晶片廠商提供合適的晶片,而雷射電視的上遊核心晶片提供方主要是美國德州儀器,抗光幕布已經足以令人望而卻步,在此基礎上加入4K技術無疑將價格推向「高閣」。
根據當下國內房屋結構的普遍情況,一般來講,對於中小戶型家庭用戶來說70吋的液晶電視已經是最大的尺寸選擇,再大的產品將會給用戶帶來困擾。在當下主流55英寸電視而言,客廳最佳的觀影距離是2-3米,而國內大多數家庭客廳最普遍的極限距離在3-4米,更不必談一張百英寸的幕布擺在客廳中,不僅一些客廳的設計無法擺放巨幅幕布,也不符合人眼觀看距離。
業內人士向家電網稱,大屏電視在畫質和畫面細節上的表現異常優秀,但是由於人眼的限制,距離屏幕太近,邊角會被眼球忽略。很多消費者一味地追求大尺寸,卻忽略了客廳本身的觀看距離,最後電視擺放在客廳雖然很上檔次,但是觀看起來特別難受。150英寸4K解析度的電視,其高度大概接近1.87米,想獲得舒適的觀影效果需要超過3米甚至接近5米的距離,這等於觀影者坐在客廳中仰望「姚明」,這還不包括電視櫃的高度,觀看這種超大尺寸的電視,至少需要千萬級別墅客廳。
亮度不夠 抗光幕布來湊
投影機是一種反射式顯示技術(人眼感知的是投影機光線直射入屏幕後反射到人眼的亮度),這種模式導致投影機的亮度測試並不那麼容易,因此投影機行業的亮度標示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良好解決。目前,雖然很多雷射電視標稱亮度達到4500流明的水平,但是實際上測試出來的ANSI亮度仍舊超不過3000流明,其平均水平在2300ANSI流明的水平。於是亮度虛標成為了普遍現象:將機器的亮度和對比度調整到最大,從得到一個更好看的數字。這種狀態下,畫面的細節和顏色都已經不正常了。
比如小米提出的「光源亮度」則屬於文字遊戲,很好的避開了亮度損失後的實際值。按照小米的「光源亮度」概念,極米T1的4000ANSI流明已經達到了為25000流明。
分析人士稱,流明度高並不是值得誇耀的地方,高亮度有一部分是為了對抗環境光和亮度損失。對抗環境光是所有顯示設備的公共課題,為此顯示系統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在今年的CES展會上,極米展出了120英寸雙色超級反射式短焦雷射電視產品,主要亮點是雙色雷射+超級短焦+5000流明的亮度。而此前海信發布的雙色4K雷射——其亮點之一則是360尼特的實際屏幕亮度,屏幕實際工作亮度達到360尼特。據了解,對於高級抗光幕而言,往往意味著100英寸需要4300流明的亮度,如果是120英寸屏幕則需要6000+的亮度,而在此基礎上,140英寸的高亮雷射電視將直逼8500流明,也就是說150英寸無疑需要超過這個數值。而一般的家用投影為800-1000流明。
不過,廠商們給出的投影機亮度是在理想工況下、理想環境下,抽測抽檢得到的亮度指標,也即「理想值」,理想值是現實使用中不可能出現的狀態。換句話說,消費者並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理想值的亮度,也不應該為此多出的部分而買單。
然而,所謂的投影機標稱亮度是一個苛刻條件下得到的「儘可能大」的參數:與此對應的則是「實際投影畫面的亮度」。實際亮度會受到更多的複雜環境幹擾,它包括投射畫面大小、局裡的遠近、屏幕的可視角度和範圍,以及投影機的工況等都會影響「買家秀」。
於是,目前的雷射電視都特別強調一點:高對比度抗光屏幕+明亮環境光下也能很好地工作。但實際情況總是複雜多樣的,效果好壞取決於對環境光的對抗。對於超近距離的反射式短焦投影機,多使用菲涅耳稜鏡結構區分環境光線和畫面光線。當然,這種區分畫面和環境光線的技術,在區別吸收反射環境光的時候,會漏掉一部分環境光,也會損失一部分畫面亮度。由此帶來的代價與平板顯示以上偏光片抗環境光則是一樣的:大量的亮度損失。且抗環境光效果越好,亮度損失越高。
相關從業人士向家電網稱,現在雷射電視大多數在抗光幕上的亮度只有200尼特到250尼特——這個指標只是液晶和OLED的最低標準。如果在120英寸屏幕上長期穩定實現可視360尼特的顯示效果,投影機則需要6000+的亮度,才能發揮理想測試值的實際效果。抗光幕技術雖好,但卻受制於對比度和亮度兩個參數之間的平衡,還需要考慮投影機的亮度和性能,其抗光效果並不是一個絕對值。
達不到三色光 雙色光的昂貴依然讓用戶望而卻步
正常而言,電視都是三原色RGB,比如LG OLED電視的 WRGB四色技術,三星的量子點膜在藍色LED光源的激發下,可以發出RGB三原色和自帶廣色域技術;液晶之父夏普則在RGB三原色的基礎上加入了側入式背光的新煌彩技術,索尼則在RGB基礎上加入了特麗魅彩顯示技術(TRILUMINOS Display寬色域顯示技術)和「Backlight Master Drive技術(動態背光系統-大師版)」。在雷射電視屬於100%單色光,也就是藍色雷射為核心,搭配黃色螢光粉色輪形成白光。這種光源模式成本低,但是最終的色彩效果並不好,因為這個系統中沒有原生的紅色和綠色,單色雷射始終高壓運轉,容易產生色彩漂移,亮度不高。在理論上,三色雷射效果最好,但是由於紅色雷射和綠色雷射的發生器價格貴,加上三色雷射結構複雜,因此成本難降,只有在高端電影放映機上才會出現,普通用戶無法接受三色雷射光源投影機的高昂價格。所以目前的市面上幾乎沒有配置三色雷射的雷射電視出現。
於是雙色光成了高端的首選,所謂雙色雷射其實就是在藍色+螢光粉色輪的模式中加入紅色雷射,因此這個系統中就有了原生的紅色,對畫質增強更有幫助。海信和極米都曾推出過雙色雷射電視。如極米4K雙色雷射無屏電視T1,在亮度方面,不僅高達4000ANSI流明,同時在觀影亮度上也達到了3500ANSI流明,毫無疑問是目前市面上亮度最高的雷射無屏電視,但是這樣一臺設備價格高達8萬元,這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已經到了可以買一臺緊湊型轎車的價格。當然也有廉價的方案,比如小米雷射電視只賣9999元,顛覆了雷射電視的價格體系。2016年有售價2萬多元的雷射電視,也有售價七八萬的產品,有售價十幾萬元的產品,雖然這些產品解析度不同,但是差價卻出現分歧。如果價格一直高高在上,雷射電視只能成為「土豪」的玩物。
上述人士表示,「雷射電視」尚處於嬰幼兒培育期,走向大眾客廳還需要時間,但顯然不是當下,不過走入超級別墅卻是可行的。理想值很豐滿,但現實依舊骨感,「土豪」的世界很難讀懂。
下一篇
導讀: 近日,CNET撰文證明電視機的價格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步下跌(每平方英寸),科技的進步速度和勞動效率的提升是顯著的。 美版的雙11「黑色星期五」已經拉開序幕,和往年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