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 記者 張之穎】你願意付出多少金額買一天「好聽的聲音」?
你或許沒有聽過HIFIMAN,但它是高端耳機發燒友的珍藏,還是中國人的驕傲。你可能很難想像, 這個來自中國的音響與耳機品牌,不但以高端之姿躋身歐美舞臺,在海外,它每項產品更是從1000美元起售。
HIFIMAN成功了。它在全球獲獎無數,今年三月再獲歐洲設計獎。該公司每年至少有兩位數的增長,產品受到國外媒體的一致認可。環球網科技專訪了這位打造2萬元天價耳機背後的創始人邊仿博士,請他聊聊如何從畢業時僅有的3000美元獎學金起家,一路走到今天打造百人企業。
HIFIMAN創始人邊仿博士
沒有投資人 創業基金只有獎學金
「我完全沒有找過投資人,公司現在仍牢牢掌握在創辦人手裡。」邊仿淡淡地說,「我沒有讓資本把手伸進來,從3000美元獎學金開始 ,到現在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
邊仿認為,做生意的第一步,應該是一開始就靠你掙來的錢養活自己。「這時候你學到的東西是非常多的。這樣一個狀態像是:面臨一項業務還沒談下來、即將談下來的臨界點,一旦談成,你就能交出三個月的房租。」
「這種心態,和找天使投資人拿個幾十萬、幾百萬的投資,然後去把它燒掉,完全不一樣。」邊仿說,「這個過程挺磨練人,教你想清楚如何去做生意,想清楚如何去走下一步。這個階段往往是國內很多創業者不具備的。」
從代理到創業 憑藉商人求生的本能
邊仿在2005年創業,不過走上音響、耳機的產品之路,對他來說其實早醞釀已久。
學生時代,邊仿就非常熱愛逛洋貨市場買舊耳機、隨身聽,靠著每個月500元的零用錢省吃儉用,把到手的「玩具」修好再賣掉,中間可以賺個一兩百元。
「我若賣不掉,就沒錢玩第二臺機器,」他說,「這是商人求生的本能。我鼓勵創業的朋友能夠去養成這樣的能力。」那段跟吃飯錢斤斤計較的過往歷歷在目,邊仿稱自己是在生存中掙扎過。
就這樣,邊仿把每種型號都買來玩,改裝之後又再賣掉,這樣玩了三年,便對每個型號瞭若指掌,成了耳機專家。他給國內媒體撰稿,還寫了本書談隨身聽、耳機的歷史。於是他想,自己是這方面的專家,如果創業,應該做相關的東西。
在美國攻讀博士班第二年,邊仿利用當時的小名氣,聯絡國內廠家,開始代理一些商品。直到畢業,他開始做自己的產品,從一個人,到兩三人,今天公司已經成長到一百多人。
從代理別人的產品,到生產自己的商品,再把產品推向國際,邊仿是如何做到的?
「實際上,從代理到做產品,是順理成章的事。」邊仿用溫和的語氣回答,通過代理產品,自己一手掌握了美國、歐洲、日本、亞洲等幾十家代理商,而有了市場渠道,就掌握了市場銷售,有銷售就能實現利潤。實現利潤是最根本的一件事。
我想做中國人沒做過的:和國外高端產品硬碰硬
歐美、日本的音響和耳機品牌常是百年大廠垂青,它們主導市場並雄據一方,HIFIMAN卻優先挑戰高難度的一級戰區。
「要先打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這並不是一個選擇題。這是一個確定的步驟,必須先走國外。因為先從國內推,產品不會被接受。」邊仿說。
邊仿認為,自從1842年輸掉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並不相信自己工業化的成果能夠比外國人強。怎麼樣證明自己?你必須直接去和外國人比較,而且是在外國人體系下和他們比較。如果你企圖把1000美元的耳機賣給中國人,中國人一定不會接受。
儘管產品的價值也受品牌影響,但你的產品若是真的好,國外的市場、用戶、媒體會說好,所以HIFIMAN只能從國外的市場做回來。
「身為做產品的中國人,我的機會在哪裡?倘若同樣的價格,我和國外的產品性能相同,這無論在國外、國內都不會得到認可。除非性能明顯超過國外的產品,價格沒有更貴,或更便宜一點,這樣就有可能做得到。」邊仿表示,這就是高性價比產品,是進入市場的手段。除非你在外國人的評判體系下,和外國人競爭,否則你憑空賣給中國市場,中國是不能接受的。
高性價比產品成功進入市場之後,真正的戰場才開始。
邊仿繼續說,此時會面臨兩個選擇:第一是做高性能產品,沒有之一,就是最好,比市面上所有的產品都好;另一種就是繼續做高性價比產品,靠低價格贏得市場,這樣就不需要太多地投入在品牌上。「中國品牌通常選擇第二種,很少有一個中國品牌要和國外高端產品硬碰硬。」。
邊仿表示,以日本家電為例,高端品牌是先鋒(Pioneer),中端品牌是索尼(Sony),低端品牌是松下(Panasonic),然而中國產品論性能,沒有超過松下的。 「我是希望能夠做一件中國人沒做過的事情,我去挑戰它最頂尖的東西,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很困難的。」他說。
邊仿感嘆道,人家工業化已經幾百年,像法國三百年,晚點的德國一百年,而中國引進大規模外資進行工業化,到現在算是初步完成,時間是人家的幾分之一,好像剛剛練跑步的學生去和劉翔賽跑一樣。
如果這樣艱難,邊仿創業之初,為何非得堅持從高端產品開始?
「我沒有選擇。我是一個沒有資本的人。」邊仿說。
面對記者的提問,邊仿的回答簡潔有力,當初備水一戰的決心流露於表。從3000美元獎學金起家的邊仿,沒有資本開工廠,無法擁有生產線,不能夠衝量競爭。 「我唯一的機會,就是做第一名的產品。」他說,高單價的冠軍產品,最重要的投入不在生產,而是研發。
「以我一個做了十幾年科學研究、多年愛好這些產品的人來說,研發可能沒有想像這麼難。」邊仿說,「我覺得自己還是有機會。」
好產品關鍵的一件事:做實驗
邊仿研發的秘訣是:建立實驗室。剛畢業的邊仿,僱了有代工廠經驗的資深工程師,還有音響發燒友,就由這個小團隊開始,他們使用科研的方式:做實驗並建立分析數據,一同解決音響和耳機的質量問題。
耳機本身的結構很簡單,除了震膜、外殼,沒有更多其他的參數在當中。但耳機作為一個系統,可以調整的參數成千上萬,包括各種材料與結構,這並非學習聲學、電學就知道答案,需要親自做實驗。
邊仿回國後,第一件事便是成立實驗室,把系統的所有變量找出來。邊仿說:「團隊人少,關鍵是腦子要清楚。」。 所有產品都要通過實驗室分析後才能做出來,使得HIFIMAN打造出許多高端產品,質量比舶來品還優異。邊仿認為這是做理科科研的人,在工科上的不同的思維與不同的實踐。「從後續結果來看,這個方法是成功了。」
論到邊仿最驕傲的代表作,不得不提到HIFIMAN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納米厚度」震膜的品牌。 邊仿解釋道,它和納米震膜不同,很多人塗了納米顆粒,就說是納米震膜,但從宏觀的尺寸來說,納米震膜厚度是要小於一微米,雖然一微米的粉塵是肉眼不可見的,但如果只有厚度是納米級,而長寬是宏觀的,它就能用眼睛看得到。它非常輕盈,若從一個人身高的高度落在地上,需要花費幾十秒的時間。HIFIMAN找到一些方法把它穩定用在產品上,通過它發出聲音。
這款讓邊仿如數家珍的壓箱產品是:HE1000耳機。「它獲得很多獎,零售價3000美金,現在訂單多到做不過來。國外錄音棚都把產品換成這款,覺得這個產品的聲音最像真的。怎麼真?不光人耳聽到的頻率範圍能完美展現,甚至在人耳聽不見、只能身體感受到的範圍,都發揮得很好。因為他震膜的厚度、震動質量越輕,頻率響應上限愈高,一定程度時,就能還原人耳聽不到的超聲波頻寬。這款產品引起行業起了很大的震動。」。邊仿一口氣興奮地說道。
當然,這麼多年科研實驗結果,得到的遠不只這一款產品,其實是一系列的產品。針對網友評論HIFIMAN應該做一款產品,把所有精採的技術一次用上,不應該好像擠牙膏,這個產品用一點、那個產品用一點,每一代產品都要賺我們一點錢。邊仿只是笑著說,「無奸不商,如果我們的技術遠遠超過同行競爭對手,這樣做是商業正解。」
商業機密:專利幾乎都過期 只差讓老樹開新花
聊到這裡,記者不禁疑惑:如果邊仿成功的關鍵在於科研,難道國外大廠不建立實驗室嗎?後來追上的HIFIMAN,為何有資格掌握超越的技術?
令人驚訝的是,邊仿告訴我們,之前鮮少有人將科學研究方法論應用在電聲領域。如果親自研究,會了解揚聲器的所有技術幾百年前就存在,而且專利幾乎都過期了。因此只要用心鑽研,就能有非凡的成果。
「幸虧這是一個小眾行業。」邊仿說。
電子音頻行業是古老的傳統行業,核心技術是電到聲的轉化,也就是揚聲器。邊仿解釋道,例如,最近網路上宣傳的等離子揚聲器,看起來很高科技,其實這在幾十年前就有了。如果想讓老樹開新花,就必須要系統地定量地去研究它,才能挖掘它更大的潛力。
「產品代工在三十年前從西方轉到了亞洲,因此離產品更近的其實是我們。也就是說,中國有人才和技術,能支撐高水平的電聲產品,只是沒有人做這樣的事情。」邊仿不平地表示,現在全球的電聲產品90%以上都是中國製造,然而品牌大都是外國的。
「無論歐洲、日本,這些國外大廠的銷售額相當高,有好些估值幾十億美金的品牌,然而他們大部分的人,根本沒有到過耳機工廠。它們的耳機工廠在哪裡?——在東莞。它們的產品從研發開始,幾乎都是中國人在做,但95%以上的利潤,都被外國品牌拿走了。」邊仿激動地說著,壓抑不住心中的糾結和無奈。
即便已經獲得歐美、中國市場的認可,邊仿仍認為,身為一家中國耳機品牌,以自己超越的技術,其實不該在自己的家鄉輸給外國品牌廠,這是他忿忿不平的理由。
採訪後記
邊仿受邀環球網智想家欄目,侃侃而談創業的心路歷程。
身為化學博士的邊仿,重視邏輯思考,推崇科學研究精神,是一位務實的商人。無論從學生時代改裝二手隨身聽再轉拍賣,或是現在製造自己的耳機銷售全球,說穿了,他其實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從創客到創業,邊仿只是把它做得更大,更遠。
家中沒有任何人從商,創業路上也沒有找過任何投資人,邊仿卻對商業有自己的見解,而這些思路來自他親身實踐並經歷從無到有、從小變大的過程。每一個決策,都是他理性思維下的結果。
年輕時熱愛音樂的他,現在幾乎不再特意聽音樂了。他說,是為了保護耳朵。工作使然,他對自己的耳朵有嚴格的要求。
面對中國市場,邊仿是五味雜陳的。他提到,有一天他可能將公司賣掉,他可以賺了錢走人。然而,中國品牌的未來呢?對於今天的成就,邊仿並不滿足。談到品牌與營銷,邊仿對於中國市場在外國品牌的盲目崇拜,仍感忿忿不平。
有的時候營銷是需要砸錢的,有時候營銷砸的錢,在很多人看來是沒有用的。但我不禁想,如果加入感性的元素,在品牌上經營一種Lifestyle,做出生活品味與時尚的指標,好比丹麥的fritzhansen。當HIFIMAN成為奢侈品,成為人生的第二臺車。這樣的標誌,是否能讓它超越出生的背景,然後再下一城?這樣的思路,對於科研精神而言,是否太感性?
你願意支付多少錢買一天 「好聽的聲音」?當然,HIFIMAN給你的好旋律,絕對不只是一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