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揭曉,授予下列三位科學家,分別是:
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
三位獲獎者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黑洞而獲獎。
說起黑洞,就不得不說下,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
他就預測會有一個質量非常大的奇特物體會存在在宇宙中。而這個物體呢,它會彎曲時空,產生引力,所有物質都只能進不能出,連光都無法逃逸出來。
為了驗證大V的猜想,無數科學家們也在找方法來證明黑洞是否真的存在。
而第一位獲獎者羅傑·彭羅斯,他就用數學方法把黑洞給計算出來了。順便說下,彭羅斯之前就是非常有名的數學家,然後投入天體物理學研究。
他最大的貢獻是與霍金合作,計算出奇點在黑洞中的形成是必然的
啥是奇點?
小鯨來給大家簡單說下黑洞。
黑洞是一個質量接近無限大,體積接近無限小的天體,它的中心就是奇點。
在它周圍的一定區域內,叫做"事件視界"。黑洞的視界將它的內部,與我們可見的宇宙隔絕開來。由於視界的存在,我們無法看到這些塌縮的物質。
因為它們所發出的光,也逃不出黑洞的魔爪,所以黑洞是一個連光都無法逃逸的地方。
OK, 理論咱們推導出來了,剩下就是需要實際觀測。
不是常說,理論要結合實際嘛。
黑洞跟咱們平時見到的發光天體不一樣。
發光天體,咱們可以靠光去觀測研究它。而黑洞會把周圍所有的物質都吸過去,包括光,所以研究黑洞是件非常困難的。
那怎麼辦呢?
咱們另闢蹊徑,研究黑洞周圍圍繞的天體不就可以了嘛,而這就是剩下兩位獲獎者的事情。
他們用具體的觀測數據去驗證了,雖然銀河系中心除了無線電波基本上什麼也看不見,但是附近卻有很多恆星在瘋狂地繞著它打轉。
所以他們分析了這些恆星的速度和軌道,預測銀河系中心大約有一個質量為太陽400萬倍的緻密天體,而這個物體很可能就是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那麼這一屆諾獎為什麼頒給黑洞?
小鯨猜測呢,會不會跟2019年4月10日,由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團隊所拍攝的人類首張黑洞的照片有關係。
這個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星系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
這個光環其實是黑洞吸積盤周圍發出來。
吸積盤是什麼?
我們知道物質掉入黑洞 並不會全部消失,稍有偏差,它們就會繞著黑洞轉動。隨著物質的增多,它們就會在黑洞周圍聚集起來。由於在轉動,這些物質就會形成了一個圍繞黑洞高速轉動的盤,也叫吸積盤。
對黑洞的研究,科學家都是靠通過它周圍的吸積盤來觀測,因為這些吸積盤由於恆星的密集而變得非常亮。
這就好像我們雖然看不見氣球裡面的空氣,但是我們能看到鼓起來的氣球皮一樣。雖然我們無法直接看到黑洞,但是看到了周圍的吸積盤,吸積盤的中間確實有個洞。
所以,這次的照片幫助我們直接確認了黑洞的存在。
人類的探索永無止境,而黑洞作為最神秘的存在,一直是科學家想要研究清楚的項目。
也許有人會認為研究黑洞意義不大,或者沒什麼意義。
其實呢,研究黑洞肯定有它的存在價值的。
小鯨為什麼這麼說呢?
咱們生活中的每一項技術成果,其實都是之前那些「看似無用的純理論研究」的結果。
比如你手機上的GPS就是用到了狹義和廣義相對論,再比如你現在能用手機看到我的文章,其實都是量子理論的成果。
所以你看,幾乎所有的技術,都是之前那些看似「無用」的科學理論的產物。
也許未來有一天,當光速飛船,蟲洞旅行投入量產、商業運營時候,人們就不會再問,研究黑洞有什麼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