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遠遊》注云:「玄武,北方神名」。
《禮記·曲禮(上)》云:「玄武,龜也,龜有甲,能禦侮用也。」
玄武,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是主宰北方的神明,多以龜蛇形象出現。細想一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獸」因何只有玄武是以兩種生物的形象出現?
玄武形象
小編覺得,古人也許誤會了。「玄武」的真身應該是長得像烏龜的蛇,或者是長得像蛇的烏龜。另外,「龍生九子」中的老六霸下,又稱「龍龜」,喜歡馱石碑,古代也有一種說法,霸下就是玄武。
霸下的「龍龜」形象
那麼,在現實世界中有沒有此等生物存在過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生物不但有,而且在2000多年前還活生生的行走在我們人類身邊。與「玄武」不同的是,它在南方,這就是卷角龜。
卷角龜復原圖
1880年,理察·歐文(Richard Owen)首次描述並記錄了卷角龜化石,當時以為它是某種巨型蜥蜴。直到1887年,早期進化論者託馬斯·赫黎(Thomas Huxley)進一步發現,這是一種已經滅絕的龜類。卷角龜化石廣泛發現於澳大利亞及其東部的萬那杜群島,其最早祖先可追溯到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美洲大陸上的一個相似物種,夠「遠古」。
卷角龜化石
卷角龜化石
成年卷角龜身長可達2.5米,是所有已知非海生龜中最大的,算「巨獸」。卷角龜的頭有60釐米寬,頭頂後上方長有兩隻角,這說明它們可能沒辦法將頭部縮入龜殼。
卷角龜化石頭部細節
卷角龜尾巴有凸出的骨刺,並且尾巴長度佔身體總長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尾巴是它最厲害的武器,如果被這個尾巴掃中,人的腿骨可能會斷掉。
卷角龜化石尾部細節
根據形態學分析,這些「遠古巨獸」應該不太擅長遊泳,也許可以在水中短距離遷徙。所以,它們是陸龜。卷角龜的生活習性可能與加拉帕戈斯象龜接近,也是植食性動物,行動比較遲緩。在卷角龜生活的自然環境中,它們幾乎沒有天敵,那麼它們又是如何走向滅亡的呢?
卷角龜復原形象
有很大可能性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時間距今最近的卷角龜化石是在新喀裡多尼亞發現的,大概死於2000年前。距今3100至3000年前第一批人類(新石器時代拉皮塔文明)到達新喀裡多尼亞。人類與卷角龜的生活年代是有重疊的。科學家們還發現大多數卷角龜化石有被拆解的跡象,散落各處,而且其骨骼還有砍傷、灼燒的痕跡。這說明當時人們獵殺並食用卷角龜,使它們在短短1000年內滅絕了。人類踏足南太平洋各個島嶼後,消失的物種還有巨型鬣蜥,陸生鱷魚和數十種鳥類。
卷角龜復原形象
結語:曾經,人類為了生存導致很多物種滅絕,渡渡鳥、海牛以及本文中的「遠古神獸」卷角龜。加拉帕戈斯群島的象龜也已瀕臨滅絕,雖然人類已經在關注並幫助這些瀕危物種,但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做得還遠遠不夠。
【本文中圖片源自網絡,若涉及侵權,請聯繫做作者刪除】
參考資料:
頭條百科
Ancient tortoise hunting in the southwest Pacific
Megafaunal meiolaniid horned turtles survived until early human settlement in Vanuatu, Southwest Paci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