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應用實戰:陽臺能曬多長時間太陽?

2021-01-18 statist3927

本篇為另外一篇數據分析應用實戰原創文章《誰家的散打隊?》的姊妹篇

前段時間比較忙,我和老婆差不多在第N時間才加入現在所在的小區住戶微信群。

感慨一下,現在不同於幾十年前住單位福利分房了,那時候串門聯絡感情非常方便。

那時候大家都在一個大單位工作,住的都是同一個單位的單身漢或者家屬,平時白天都可以不用關門,打招呼串門很方便。

而且那個年代職工剛新搬進單位的宿舍,提著一籃子熟雞蛋遛一圈,就能把所有鄰居都給認識了。

但在商品房+微信的時代,鄰居們都來自五湖四海,平時都不怎麼見面。要想熟絡一下認識認識同一樓層的鄰居都不一定有時間。

不過我發現,微信群裡面共同聊一個話題,倒是個不錯的方法。

今天一大早上班的路上,就看到群裡在熱烈討論一個話題,「我家的陽臺能不能曬到太陽,或能曬多久的太陽?」

如下圖,裡面不乏許多大神級的解讀。

陽臺要有太陽曬這個話題是個很老的題材了,其實在看房子階段,決策是否要買這個單元之前,怕是大家都已經在樓盤工地、樣板間裡來回穿梭考察好幾十回了。

但是由於當時是預售,很多樓房那時候還是工地,真正搬進去的房子在那個時候不僅進不去,而且房子周圍都是腳手架和堆滿了建材,還比較危險。因此很難真實的考察到很多細節,最多遠遠的看一下樓距,估計一下自己看中的房子有多高。

如果說一開始買的樓層就很高,或者買的是小區邊上戶型,那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因為確實沒有小區內其他的樓宇遮擋自己的陽臺採光。

而其他樓層的戶型就不同了,畢竟來看房的時候可能剛好是陰天,或者工地正在施工進不去,因此很大程度就要看經驗或者自己預判。

當然了,有門路的還是可以找熟人問問;而沒有熟人的,那就只好在樣板間、售樓大廳研究模型,或者研究下售樓書上的宣傳圖紙。

 

等掰著手指可以驗房和交房的時候,能走進屋裡看了,大家會發現很多細節和之前看到的模型和圖紙多少有些出入。甚至時間久了,看到真正的房子時,卻又都記不起來當時是咋考慮的了。

因此要想回答自己家裡的陽臺一年下來每天能曬個多長時間,還是得重新考慮和重新計算的。

下面介紹3種比較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實地測量和計時法

由於我國在北半球,考慮到每年的夏至、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長和最短的兩個特殊日子,因此可以就在那2天專門在家測算和觀察下,太陽有沒有照進陽臺,照進來多大面積,一共照了多長時間,非常精準。

其餘的日子裡,陽臺被光照射的時間就是這2個日子觀測到的中間值。

非常簡單對吧?

不過用這種方法,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還是有一些比較嚴格的條件:

一般來說你得比較有時間(例如財務自由),或者已經是退休在家,總之來說得比較有時間。

因為夏至和冬至這2天,遇上周末不用上班的可能性不大。比方說今年的夏至,就是星期一得上班。如果不是財務自由或退休在家,你總不能說和老闆或者和客戶請假,要待在家裡看太陽吧?所以,比較有時間的人,才能夠用得到這種方法。

還有就是得天公作美,或者說天氣得配合。

如果夏至那天剛好遇上大暴雨或者陰天,冬至那天剛好下雪或者也是多雲,你就沒法去觀察和測算了。再加上這2個時節,下雨或陰天,經常一搞就好幾天,你也說不準哪天請假方便。難道你敢請假一請就請個一星期,不至於吧。

當然還有一種網際網路的方法,那就是家裡安裝攝像頭

很多人的家裡都裝了攝像頭,不過很多人的攝像頭都是拍攝室內。因此,除非陽臺上裝了一個攝像頭能夠拍攝到一天下來陽臺的光照情況,這樣就可以通過在家裡回看視頻統計太陽曬陽臺的時間了。

 

方法二:衛星圖片觀察法

如果你有能看到衛星圖片這方面的人脈,那就太方便了。

只要調出夏至和冬至的衛星圖片(或者之前之後幾天的,只要是晴天的都行),看看太陽照射下,自己住的樓層沒有被其他樓層的影子遮擋的時間有多長就行了。

當然了,還有更加先進的圖像處理算法,可以在雨天模擬出晴天的效果!

這種人脈資源怕是相當的難得,因為一般來說,只能找商業衛星公司。

如果你沒有這方面的人脈,還有一種大致估計的方法

例如自己可以下載谷歌地球,在谷歌地球上就可以根據時間線找到最靠近夏至和冬至這2天的衛星圖片,然後觀察下自己住的樓層沒有被遮擋就大概知道了。

例如,我找到了深圳的著名高樓京基100,和它旁邊的荔園酒店。這張照片拍攝於2020年3月16日早上8點,從京基100的影子上可以推算在春分8:00的時候,京基100的影子大概率是不會對荔園酒店的底層構成遮擋的。既然春分時節都不會遮擋,那麼夏至日早上8:00更加大概率不會遮擋。

而冬至日嘛,這個還不太好說。

因為這種方法,還是有些問題:

谷歌地球的照片不是每天、每時都更新的,因此想要看到更加詳盡的照片,特別是具體某一點某一時刻的照片,真的比較難;

這種通過影子的估算和估計,需要讀圖人有一些比較基礎的看圖能力和地理學知識。不然,影子往哪裡偏移,影子在偏移的過程中該做多少壓縮或延伸,如果都沒個概念的話就麻煩了。

 

方法三:太陽高度角方法

我們考慮一般化場景:

如下圖,一般來說如果能夠住在左邊建築的A點或以上位置就是不錯的,因為A點不容易被對面建築的影子遮擋,而住在B點的話會被遮擋。但對於住在C點而言,到底會不會曬到太陽呢?

為此,如果選用太陽高度角這種方法就會比較複雜,需要一定的地理學或天文學的知識,以及幾何、三角函數的基礎。

所以,我建議是只要時間充足,可以考慮方法1;

家裡有礦可以考慮方法2;

像我這樣平時比較忙,又只能搬磚挖礦的,就傾向於方案3了。

 

回到正題,方法三的思路從下圖看出要從2個切入點入手:

假設你站在陽臺上,陽臺對面有個遮擋物會造成陽光的遮擋,從而在陽臺上落下影子;

不同時刻的太陽位置,落在陽臺上的影子的位置是不一樣的;

第一個切入點,Y方向作為0-1的先決條件:由於陽臺比較窄,因此只要陽臺出現影子,就說明被遮擋1,反之就不被遮擋0;

第二個切入點,一旦陽臺被遮擋,那麼X方向上最長的影子移動距離是多少?

           下面先研究Y方向,陽臺是否會被遮擋

從中學的地理知識可以知道,北半球兩棟建築物之間的距離,至少要保證在冬至日的正午時刻,相互間不產生陽光遮擋。

為啥這麼說呢?

第一、  正午時刻太陽高度角在一天中最大,此時影子最短。如果正午時刻對方建築被自己的影子所遮擋,那麼當天其他時刻,自己的影子都大概率會遮擋住對方(考慮到對方建築可能較寬,所以用「大概率」);

第二、  冬至日那天,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北半球太陽高度角在一年中所有的正午時刻中是最低的。如果這一天的正午對方建築被自己的影子所遮擋,那麼一年到頭所有的日子,大概率下自己的影子都會遮擋住對方。

 

用下圖來表示就是這樣,

在上圖左中,冬至日12:00時,如果那條紅色的光線剛好照到了建築物2的牆角,此時兩棟建築物的距離L,就剛好是建築物2不被對面建築1影子遮擋的最小距離。這個時候,只要建築物2距離建築物1的水平距離≥L,那麼至少全年的正午時刻,在建築2門口肯定能曬到太陽。

可是現實中很多時候,如上圖右,開發商為了節省用地,兩棟建築物之間的距離會小於L。或者說考慮到1樓和2樓作為入戶大堂不住人,照不照太陽影響不大,因此允許兩棟樓之間的距離小於L。

此時,上圖右的問題就變成H= ?時,在這個高度以下的建築物長時間曬不到太陽。

為了回答L =? 以及H =? 我們用一個場景進行建模,選擇下圖中建築1和建築2作為研究對象

第一步,需要判斷的是,太陽到底出現在建築1一側,還是建築2一側。因為太陽的位置將決定誰會被遮擋住。

這一步的判斷其實不難。

首先看上圖,由於是拍攝於2019年11月8日早上11:00 ,此時建築物的影子方向朝北,此時說明太陽就在南方,因此太陽的位置就在建築1那側。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考察緯度的因素。

我查了一下所在的韶關市市區的地理坐標,大致是 N 24.8°,E113.8°。

由於在11月份,太陽的直射點在南半球,而韶關市在北回歸線以北,因此也可以看出,太陽靠南,在建築1那側。

這樣一來就清楚了,建築1和建築2之間,我們要考察的是建築2是否會被建築1的影子所遮擋。

第二步,簡化建模,考察一下建築1和建築2之間的距離L是否達到了互不遮擋的最小值?

這時候,我們將建模所需要的參數,放到圖中來看就比較清楚了。

上圖中一共有3個參數:

參數1,冬至日12:00,陽光的高度角θ=?

參數2,建築1的高度 H1 =?

要求出的參數3:此時建築1的影子長度(或者最小樓距)L= ?

 

首先求θ,這個容易求出來 θ =41.7°。

一般的,天文學中關於某天某時刻的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公式是這樣

上面的等式中

Dec:赤緯,天文學術語,指的是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如果在南半球則取負數。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也就是取Dec = -23.5°

Lat:觀測點所在的緯度,例如韶關的緯度就是N 24.8°

t:時角,天文學術語,解釋起來有些費勁兒,百度百科是這麼解釋的:天體的時角定義為天子午圈與天體的赤經圈在北極所成的球面角。換成不太嚴謹但容易理解的話說,就是地球每個小時自轉15°,在觀測時點上,地球已經自轉了多少個15°。

計算公式是  t =(觀測時點-12)×15°

例如,現在是正午12點,那麼時角就是0°,之所以要減12,那是因為規定了正午12點的視角為0°的緣故。

不過由於取的是正午時間,因此cos t=1,整個公式就簡化了。

經過數學變形,得到冬至日正午時刻韶關市區的太陽高度角為θ = π/2-(Lat-Dec),也就是41.7°。

用高中課本中簡單的平面幾何公式就可求出。

其次求H1

求H1的方法有很多種。高手都在民間,所以我就用了一種相對容易的方法。

工具是雷射測距儀,原理用的是勾股定理。

原理和實操都很簡單,下圖大家一看就秒懂

求出了θ,H1後,那麼L就容易求了

利用公式:

代入數值求出L;

 

在進入下一個環節之前,我們不妨根據一般性推導出一個臨界公式,也就是測算當在建築2所住的樓層陽臺頂部外沿高度要達到的臨界值(見下圖)。

經測算,一般情況下,H的臨界值為

H臨界=H1- L1×tan(θ)

當陽臺頂部外沿實際高度高於臨界值H臨界時,至少能保證每天正午能曬到太陽(也就是Y方向判定不被遮擋),此時可以測算出在冬至日那天能曬到多久的太陽;當陽臺頂部外沿實際高度低於H臨界時(Y方向上判定被遮擋),那就一年到頭大概率會曬不到太陽。


下面研究X方向上,影子橫向移動多寬

這個就比較需要系統的立體幾何以及天文學的基礎知識了。

總體的研究思路流程如下:

上面的流程中,有一些名詞已經之前解釋過了,這裡不多做解釋;

下面講一下沒介紹過的。

時差:不是旅遊倒時差的那個時差,而是標準時區的經度和觀測地的經度之間存在角度距離。例如北京時間所在經度為E 120°,而韶關經度為E113.6°,相隔了6.4°,從時間上看差了大約半個小時。也就是說當北京時間早上6:00的時候,韶關真正的時間是早上5:30多一些。之前寫太陽高度角的時候,按道理也要考慮這個因素的,但一方面前面內容不用涉及到太陽升起和日落,另一方面誤差也不大,因此就沒在之前考慮了。時差的計算公式為

 2. 真時角:就是「時角+時差」

 3. 太陽方位角:天文術語,按百度百科的解釋,太陽方位角通常被定義為從北方沿著地平線順時針量度的角。

它的計算公式為

這個看著不太好理解,下面我畫個圖大家就容易理解了。

  首先,由於存在時差,韶關的冬至日是要到12:26分,太陽才到達正南方,此時影子最短。此時的太陽高度角為41.7°,太陽位於正南方,此時方位角為β= 180°;

  其次,同樣因存在時差,冬至日早晨是7:12分日出,17:40分日落。經計算當天太陽是在正南方偏東約64°升起,也就是俗話說的約東南方升起(此時β=-116°,負數代表上午。但是站在觀測者的角度上看,負數度數看著很彆扭,所以取|β|的補角64°,就會比較自然和生活化);

  同理,當天太陽在正南方向偏西約64°的方向落下,即俗話說的約西南方向落下。

太陽方位角的變化,就決定了影子的活動範圍

 

4. 影子活動範圍,指的是太陽在不同的方位角出現時,影子的位置。在這裡,我們需要確定一個時間範疇。

  理論上一旦太陽出現在地平線之上,只要有遮擋物就一定會有影子,但有些時段的影子我們並不care。例如我們想曬衣服,早上10點之前的太陽,陽光並不強烈,此時晾乾的貢獻比曬乾還大;亦或者傍晚時的太陽,也是如此。

只有日上三竿到正午,正午到下午那段時間的太陽是我們生活中所需要的。所以我們想要研究陽臺能否曬到太陽或者能被太陽曬多久,應該取一個我們都常用來晾曬的時段,在這裡我就取上午10:00到下午16:00。

我計算了一個韶關市區冬至日不同時段的太陽高度角-方位角一覽表。

一起來看一下(第二列粘貼時發生錯誤,請忽略)

時點

太陽高度角θ

生活化的方位角

10:00

18°

南偏東39.15°

11:00

46°

南偏東25.06°

12:00

36°

南偏東7.95°

12:26

正南方

13:00

07°

南偏西10.36°

14:00

66°

南偏西27.13°

15:00

01°

南偏西40.78°

16:00

19°

南偏西51.35°

有了這個表,並基於表中的數據我們就可以製作一下3個關鍵時點的影子變化邊界,我將這3個時點的影子的邊界連接上去後,得到了下圖的2條虛線。

  如果你住在1樓,若從10:00到12:26,陽臺位於紅色虛線之下(外),或者下午12:26-16:00,陽臺位於綠色虛線之下(外),那麼陽臺都是可以曬到太陽的。

     1樓曬得到太陽,那麼1樓以上的住戶肯定全都曬得了太陽。

  但實際上經常是這種場景,那就是受之前所說的樓距過小的影響,沒辦法住在上面2條虛線範圍之外。

  這個時候我們就回到之前講到的一般化場景。

我們想知道下圖中C點(假設為陽臺的頂部),從10:00到16:00之間是否能夠曬到太陽?

  這個就要花點時間來測算了。

  關於C點能否在冬至日正午曬到太陽,從前面推導出來的先決條件H在正午時刻的臨界高度值

H臨界正午 = H1- L1×tan(θ正午)

  計算出的H臨界正午,如果這個值≤H,那麼C點在冬至日正午肯定可以曬到太陽。

   至於早上10點到下午16:00能否都能曬到太陽,則還需進一步分場景計算。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一天中其他時間點的太陽高度角肯定比正午時θ值要低,這就意味著除正午外其他時間點的影子上沿高度肯定超過H臨界正午值。

  這個是顯而易見的,如下圖:影子越長,一旦影子受到遮擋,影子的上沿就越高。

  於是,我們得到一個判斷C點是否被影子遮擋的臨界條件狀態,不過所需要要換成具體的場景來看。

  首先C點是陽臺的天花完整外沿,它是有長度的。

我們設左側為C1,右側為C2,每天影子的變化方向是由C1→C2,也就是自西向東。

  另外,當我們把分析的視角從軸測圖轉向平面圖時,就很容易分析了。

  下圖中,是代表冬至日當天,上午10:00到正午12:26分時,需要測量的量包括如下:

  上午的太陽方位角β0

    C1點和對面建築外立面構成一個夾角β1,

    C2點和對面建築外立面構成一個夾角β2,

  由下圖易知,β1 > β2

β0、β1、β2之間存在如下關係:

當β0 > β1時,整個C點陽臺不受遮擋;

當β2 <β0 ≤β1 時,C點陽臺開始被遮擋或部分被遮擋,此時還要兼顧H和H臨界。這個時候,如果在此期間H≤H臨界,只要逆運算β1和β2分別等於太陽方位角時的時刻,就知道C點陽臺被影子遮擋的時間;如果此期間H≥H臨界,則C點陽臺完全不受遮擋;

當β0 ≤β2時,如果在此期間H≤H臨界,C點陽臺完全受到遮擋;如果此期間H≥H臨界,則C點陽臺完全不受遮擋;

同樣的,如果是在下午這段時間內

  β0、β3、β4之間存在如下關係:

  當β0 >β3時,整個C點陽臺不受遮擋;

  當β4 <β0 ≤β3 時,C點陽臺開始被遮擋或部分被遮擋,此時還要兼顧H和H臨界。這個時候,如果在此期間H≤H臨界,只要逆運算β3和β4分別等於太陽方位角時的時刻,就知道C點陽臺被影子遮擋的時間;如果此期間H≥H臨界,則C點陽臺完全不受遮擋;

  當β0 ≤β4時,如果在此期間H≤H臨界,C點陽臺完全受到遮擋;如果此期間H≥H臨界,則C點陽臺完全不受遮擋;

 

分析了那麼久,舉個實例分析下吧:

假設小王住在在韶關市某小區,他所住的樓層陽臺頂部外沿距離地面28米,他的陽臺的南面斜側,有另一棟小區住宅樓,樓高40米。

小王所住的樓和陽臺對面的樓樓距為 20米,對面樓的立面和小王陽臺頂部外沿的兩端,形成的夾角如下圖:

其中,β1=47°,β2=25°,β3=52°,β4=29°

請分析,假設冬至日全天晴朗,小王的陽臺在冬至日那天能夠照射到多久的太陽?

解答:

  韶關市冬至日正午高度角為41.7°為已知

  首先判斷實際樓距是否達到理論不遮擋的最小樓距

理論樓距L= 40/tan(41.7°)= 43.88米;而小王所住樓和陽臺對面樓實際樓距只有20米,因此必然小王所在的樓宇的低樓層必然長期會受到影子遮擋;

  接下來,要看看小王坐住的樓層陽臺的遮擋情況;

  前面計算冬至日那天不同時點的太陽高度角、方位角、臨界高度等等概念不再一一贅述,直接上圖表進行分析

在上表的最右列,我用了if….else,或者IF() 的函數,很容易就判斷出了小王陽臺被遮擋的時間段。

上表這5個標紅的時間段就是陽臺被遮擋,當然我在這裡用了半小時為間隔,如果用10分鐘或者更細的話,可以計算得更細緻一些。

根據之前設置的上午10:00到下午16:00的有效照射時段來看,小王的陽臺在上午不到半小時,下午有1個半小時是會有太陽遮擋的。總計被遮擋的時間有2小時左右,佔整個6小時有效時段的1/3,可以說也還是不錯的了。

是不是很方便?

 

小結:

上面講了長長的分析過程,看的讓人眼花繚亂,也有可能會讓人頭暈腦脹。

下面需要做一下總結:

第一步:如果你時間充裕,或者多裝幾個攝像頭,通過記錄任何日子下的陽臺被太陽光照時間,了解陽臺是否受遮擋;

  或者,如果你有商業衛星公司的資源,可以查看特定日子,例如冬至日及前後幾天的衛星圖片,也可以準確的知道在一年中白晝最短的日子裡,陽臺能夠被太陽光照的時間;其他日期裡,陽臺受光照的時間只會比冬至日久。

  如果以上兩個條件都不具備,那麼可以考慮燒腦的下一步

第二步:考慮太陽高度角及太陽方位角,測算冬至日當天陽臺被有效光照的時間。

以下是動作分解:

通過百度地圖或谷歌地圖、高德地圖……,精確測量所在小區的經度和緯度。這次我用了韶關市區的經度緯度,主要是為了取整方便。

得到上面的數據後,利用赤緯、時角、時差分別計算出冬至日當天各個整點時段的太陽高度角θ、太陽方位角β。做好做一個表格,方便對比。

測量自己住的樓房和對面樓房的樓距、對面樓房的高度、陽臺外沿高度、陽臺外沿兩端和對面樓房形成的夾角β1、β2、β3、β4。

上一步測量完之後,計算陽臺外沿高度的臨界值H臨界;並根據第2步得到的各時點的太陽方位角β,和β1、β2、β3、β4進行對比,判斷陽臺是否受到遮擋,如果受到遮擋,那麼反算出被遮擋的時間段;

利用第2步得到的各時點的太陽高度角θ,計算各時段影子上沿在自己住的樓房外立面的高度H, 並用之與H臨界進行對比,修正第4步的結果。

 

感謝閱讀我的原創,如果想閱讀更多的原創,請關注我的公眾號,按下圖操作閱讀


相關焦點

  • 大寒這一天房子要曬到多少太陽?日曬時間有規定
    浙江在線08月21日訊 你們家一天能曬到幾個小時的太陽?以後,陽光權都有明文規定了。  由省建設廳起草的《浙江省城市建設工程日照分析技術規程(討論稿)》,在本月27日(下周一)之前廣泛徵求意見。按照這個「日照分析新規」,以後在大寒日,大城市的居民住宅每天至少要能享受2個小時的日照,而小城市則必須有3個小時。
  • 為什麼太陽曬過的衣服或者被子都香香的?難道是太陽的香氣?
    在寒冷的冬季中我們最享受的時光可能就是曬太陽了,在溫暖太陽下就會感覺到這個寒冷的冬天的溫暖。太陽除了給地球傳遞光和熱以外,還有一個非常好的效果,那就是陽光的殺菌能力,太陽光中有紫外線能夠殺菌,所以我們洗了衣服不僅僅是利用太陽的熱量曬乾衣服,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殺菌,殺死衣服上的有害細菌,同樣的道理,在冬天睡了比較長時間的被子也要曬一曬。
  • 太陽還有多久會消失?一旦消失,地球能堅持多長時間?
    太陽還有多久會消失?一旦消失,地球能堅持多長時間?另外愛因斯坦在提出狹義相對論之後,同時還將其統一了質量和能量之間的關係,與此提出了質能方程,太陽還有多久會消失?一旦消失,地球能堅持多長時間?在這基礎之上,愛因斯坦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
  • 揭秘太陽:NASA藉助數據科學工作站將太陽圖像分析速度提高150倍
    NASA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通過收集太陽圖像幫助科學家和研究者深入了解各種類型的太陽變化及其對地球生命的影響。這些數據對於研究者而言價值連城,但由於所收集的圖像超過18 PB,因此分析這些信息的難度極大。
  • 若是太陽突然消失了,地球和人類,分別能撐多長時間?
    文/行走天涯若是太陽突然消失了,地球和人類,分別能撐多長時間?太陽對於地球的作用不用多說,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沒有太陽的話,太陽系根本不可能組成,而地球也更加不可能出在太陽系內的宜居帶上。太陽存在於宇宙中已經50億年的時間了。科學家認為太陽已經走到了中年時期,大約還有50億年左右的生命長河,因此人類完全不用擔心在地球瀕臨死亡之前,太陽會不會提早離開。那太陽對於地球來說究竟有多麼大的作用呢?如果說太陽在下秒鐘突然就消失了的話,地球和人類分別能夠支撐多長時間呢?
  • Python數據實戰分析之定量和定性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中關於數據的部署數據分析的最後一步——部署,旨在展示結果,也就是給出數據分析的結論。若應用場景為商業,部署過程將分析結果轉換為對購買數據分析服務的客戶有益的方案。若應用場景為科技領域,則將成果轉換為設計方案或科技出版物。
  • 如果太陽被黑洞吞噬,需要多長時間?
    黑洞任何物質都可以吞噬,恆星也不例外,於是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太陽被黑洞吞噬,需要花費多長時間?這要看黑洞的質量,黑洞的質量大小影響著它引力的強弱,它的吞噬能力也不同。如果是一個恆星級的黑洞遇到太陽這麼大的恆星,正常情況下,要吞噬太陽花費的時間會非常漫長,兩者會在彼此引力作用下相互環繞運行。
  • 陽臺如何「封閉」?這6個關鍵點很重要,簡單實用,給大家曬一曬
    導讀:陽臺如何「封閉「?這6個關鍵點很重要,簡單實用,給大家曬一曬!看了近期的粉絲朋友們留言,表示想知道如何封陽臺,那麼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如何「封閉」陽臺,希望對大家有用處!雖然陽臺平時使用率沒有家裡其他區域高,但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空間,一般來說,家裡或多或少都是有陽臺的,可能還不止一個兩個。
  • 大數據五項相關技術與數據分析應用案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石油公司殼牌通過分析數據以預測機器故障很少有行業能比能源行業產生更多的數據了。但多年來,石油巨頭殼牌甚至不知道其在世界各地的各種設施中的零件都位於哪裡;它不知道什麼時候需要再進貨;直到部件開始出現故障,它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了維護問題。由於機器停機每天給公司造成了數百萬美元的損失,於是殼牌決定收集數據以避免這些問題。
  • 2019數據分析報告範文 數據分析報告範文怎麼寫
    數據分析報告範文怎麼寫? 如果將公安大數據中的關聯分析、碰撞比對、數據建模看作是以求得答案為目的的選擇、填空和問答題,那麼數據分析報告更像是論述題。 與上述實戰應用相比,數據分析報告更注重分析過程,以得出更加科學的研究結論。
  • 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一年,那太陽繞銀河系一圈需要多長時間?
    根據科學家的探測與研究,發現我們生活的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第三個懸臂的邊緣地帶,如果要想知道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需要多長時間,那麼就必須要知道一個條件,那就是太陽到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經過科學家的不斷分析研究,終於知道了太陽繫到銀河系中心的距離是2.6萬光年,一光年相當於9.5萬億公裡,2.6萬光年那麼就相當於25億億公裡。
  • 案例分析 | 不同安裝角度下平板集熱器陽臺壁掛式太陽能熱水系統...
    其工作原理為:當太陽光透過透明玻璃蓋板射到表面塗有太陽能吸收塗層的吸熱體板上時,吸熱體吸收太陽輻射能,並將吸收的太陽輻射能轉換成熱能。熱能用於加熱從集熱器進口流入吸熱體流道內的工質,工質在吸熱體流道內被加熱後從集熱器出口流走,並將集熱器吸熱體吸收的熱能帶走。
  • 太陽的壽命有多長,地球生命能跨越多少年?
    太陽的壽命有多長我們都知道,太陽的演變一直受到世界性的關注,太陽可以說是支撐我們地球生命生存的一個基礎,如果沒有了太陽那麼地球的生命基本無法生存,我們就算是能夠在短時間生存下來,那麼也是面臨到的一顆「黑暗地球」,所以太陽的壽命決定了生命的延續基礎。根據英國華威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太陽膨脹併吞噬地球的情況的確會發生,但至少在60億年內,太陽的生命還不會走到盡頭。
  • 光照充足的陽臺是養花的關鍵,每天至少4小時日照,否則都是徒勞
    判斷陽臺的光照是否充足可以用4小時作為為一個衡量基準,每天太陽直射4小時以下的,屬於光照不足。達到4小時的屬於勉勉強強,如果能達到8小時那光照就很充足了。光照充足的陽臺可以養很多植物,比如月季、百香果、矮牛、百合等等。光照不足的陽臺只能養苦苣苔植物或者綠蘿這些喜陰植物。我自己去年就買了一個光照不足的陽臺,後悔死了。
  • 實戰課堂丨大數據關係信息挖掘:知識圖譜應用案例分享
    負責聯想創投大數據機器智能產品和行業應用模型開發。擁有多年高性能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行業經驗 。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曾在IBM認知團隊任行業解決方案專家。榮之聯實戰課堂第4期的《解讀大數據分析:新技術,新實踐》主題沙龍上,聯想創投(香港)機器智能實驗室高級產品經理錢廣銳跟大家分享了《大數據關係信息挖掘:知識圖譜應用案例分享》。
  • 地球公轉一周是一年,太陽公轉一周要多長時間,銀河系呢?
    地球公轉一周是一年,太陽公轉一周要多長時間,銀河系呢? 人類將地球自轉一圈,定義為一天,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定義為一年,一年就是目前地球大約自轉365圈的時間。
  • 太陽光到地球需8分鐘,在光子看來它花了多長時間?
    太陽光到地球需8分鐘,那在光子看來它花了多長時間?我為什麼要重複這個問題呢?原因是,這個問題包含兩個方面!首先我們看到的光子真的全部來自約8分鐘前的太陽光嗎?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在光子看來它離開太陽表面後,達到地球需要多長時間?
  • 女子上廁所的時間,曬在陽臺的內褲消失不見,看完監控後背後發涼
    女子上廁所的時間,曬在陽臺的內褲消失不見,看完監控後背後發涼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社會上也越來越多的奇葩事發生了,甚至有些小偷不再偷東西,而是偷女人的衣服。心想這一下子就回來了,所以就沒有關門,可是當他回來的時候,卻發現晾在陽臺的內衣褲不見了。剛開始的時候,小娟以為是掉到某個角落裡的,但是在陽臺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衣服。這時候小娟就納悶了,一個內衣褲誰會拿呀?於是又衝出門去看了看附近,根本沒有什麼可疑的人。這樣就算去告訴宿管阿姨,也很難受理的,她只會說我是沒事找事。於是她就將這件事擱下了。
  • 黃鴻升去世歐弟曬陽臺飛蛾 網友:他回來看你們了
    來源:新浪娛樂歐弟家裡陽臺停了只黑蛾新浪娛樂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小鬼黃鴻升16日在家中猝逝,死訊震驚各界,而與黃鴻升有好交情的好友歐漢聲(歐弟)得知噩耗後,稍早在網上曬出一張陽臺照,仔細一看有一隻黑蛾停留在樹枝上,讓網友看了鼻酸留言:「他回來看你們」。
  • 繞地球走一圈需要多長時間
    指的是由於太陽的自轉運動,人即使靜坐在地上,一天內也能行八萬裡(即四萬公裡,赤道的長度)。然而日行八萬裡的運動是人相對於太陽而言,以太陽為參照物,人在運動,但是以地球為參照物,人是沒有運動的。侵權可刪那假如人要想繞著地球走一圈要多長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