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誰做主--計算機電源面面觀-我的青春誰做主,計算機電源...

2020-11-23 驅動之家

我的青春誰做主--計算機電源面面觀

出處:快科技 2009-05-31 14:31:48  

   作者:魏昕鑫 編輯:魏昕鑫[

爆料

]

收藏文章
[1.前言]

數周前,筆者的一位摯友前來詢問購機問題。他的要求很簡單:無非就是平時我們常見的用什麼牌子的貨便宜,哪款產品性能好,跑遊戲順暢等等。在進行了諸如,上網查價格,寫配置單之類的例行公事後,朋友看著報價單皺起了眉頭。隨問道:「這是什麼東西?比音箱都貴了?」我接單子一看,原來朋友所指的是一款電源。的確,我當時給他配置的電源規格略微高了一點,不過也正是考慮到他電腦的頻繁升級而事先有所預留。同時,筆者早年配置的老爺機,也正是因為使用了一款劣質電源,而導致報廢兩塊主板(一塊電容爆漿,另一塊燒了USB和供電接口)的慘劇。這種扼腕的經歷更是讓我對山寨電源恨之入骨。


「爆漿」的不只是牛丸,還可以是電容

小的時候,在計算機課上,老師總是照著普及教材上一板一眼的念道「CPU是電腦的核心」;大學了,選了這門專業,副教授又總是振振有詞的告訴我們「計算機最重要的就是數據硬碟」;等到畢業了,計算機的神秘感再也不能感染我之時,作為一臺工具,我要求的是它絕對穩定的運行。如果隔三差五的燒主板,壞硬碟,那工作基本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因此,計算機的「青春」(使用壽命)靠的就是電源,而我的「青春」(工作時間與效率)更是靠這個小鐵皮盒子。在一番勸說下,朋友也聽從了筆者的意見,打算使用品質較好的電源以圖個省心。

儘管此事告一段落,不過這次經歷也小小的刺激了筆者的神經。如果把CPU比作處理海量數據的大腦的話,那電源無疑就是源源不斷為整個身體輸送養料的心臟了。可是,正是這顆時時刻刻供給整個系統電力的重要器官,卻常常不受大家攢機之時的重視。甚至在某些著名的PC遊戲論壇中,出現過不少打算組雙顯卡交火的配置單帖子,其中卻使用著功率不足的電源。於是,寫一篇計算機電源的科普小文章的想法便油然而生了。希望這不但能幫助筆者的朋友更好的選購一款合適自己的電源,也更希望能讓廣大網友們更深刻的認識這個給予你計算機「生命與青春」的「朋友」。


好電源,要夠勁!

[2.電源的發展史(1)]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一塊小小的電源,其實也是經歷了十數年的發展。1984年,美國國際商用機公司—也就是IBM發布了一款個人電腦產品IBM 5170 PC AT。當時的人命名比較直白,AT其實就是Adavanced Technology的縮寫。因其引入了標準的16位ISA總線以及採用了當時最新的Intel 80286處理器而得名。作為IBM公司的PC機第二代升級產品,儘管其早期批次的貨物存在著與磁碟存儲部件相關的瑕疵,不過其帶來的工作效率的提升與巨大的商業價值使其最終流行於商業及普通用戶市場,甚至成為了PC工業最持久的標準之一。


IBM PC/AT (model 5170)

而與蘋果公司的理念不同的是,IBM一直是兼容型個人計算機的倡導者。為了使計算機終端用戶能更快的升級自己的計算機,IBM推行了其在第二代PC產品中使用的AT規格供第三方廠商生產與之兼容的主板。這AT規格意即為 IBM AT 計算機主板的外形尺寸和布局(規格)。而在1985年,出於節約成本與優化設計的目的,IBM推出了Baby-AT標準。


Motherboard Baby AT

這種從286 一直應用到奔騰(Pentium)的規格,有和 AT 規格相類似的安裝孔位置和位置相同的八個卡插槽,但比過去稍微窄和短兩寸(51毫米)。而這些 Baby AT 主板的較小的體積(220x330毫米)和高靈活性,成為了這一規格的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儘管它現在已經過時,不過大部份現代的計算機機箱一般都可以兼容 Baby-AT。

時過境遷,當諸多PC功能越來越完善的同時,帶來了更多的硬體規格與功能要求,而Baby-AT似乎不能更好的適應用戶的需求了。

首先,Baby AT結構標準表現在主板橫向寬度太窄(一般為22cm),使得直接從主板引出接口的空間太小。大大限制了對外接口的數量,這對於功能越來越強、對外接口越來越多的微機來說,是無法克服的缺點。

其次,Baby AT主板上CPU和I/0插槽的位置安排不合理。早期的CPU由於性能低、功耗小,散熱的要求不高。而現今的CPU性能高、功耗大,為了使其工作穩定,必須要有良好的散熱裝置,加裝散熱片或風扇,因而大大增加了CPU的高度。在AT結構標準裡CPU位於擴展槽的下方,使得很多全長的擴展卡插不上去或插上去後阻礙CPU風扇運轉。

另外,內存的位置也不盡合理。早期的計算機內存大小是固定的,對安裝位置無特殊要求。Baby AT主板在結構上按習慣把內存插槽安放在機箱電源的下方,安裝、更換內存條往往要拆下電源或主板,很不方便。內存條散熱條件也不好。

最後,由於軟硬碟控制器及軟硬碟支架沒有特定的位置,這造成了軟硬碟線纜過長,增加了電腦內部連線的混亂,降低了電腦的可靠性。甚至由於硬碟線纜過長,使很多高速硬碟的轉速受到影響。

出於上述如此之多的局限性,在IBM已經喪失了PC的壟斷地位的之時,Intel這個處理器晶片的業界巨子也於1995年推出了ATX(AT Extend)規格,以取代不再年輕的Baby-AT規格。ATX主板針對AT和Baby AT主板的缺點做了以下改進:主板外形在Baby AT的基礎上旋轉了90度,其幾何尺寸改為30.5cm×24.4cm;採用7個I/O插槽,CPU與I/O插槽、內存插槽位置更加合理;優化了軟硬碟驅動器接口位置;提高了主板的兼容性與可擴充性;採用了增強的電源管理,真正實現電腦的軟體開/關機和綠色節能功能。


ATX主板

在主板更改的同時,新的電源標準也伺機而生。在新標準成長的頭兩年間(1995-1997),ATX電源標準也從初始的ATX 0.9演變成新的ATX 1.1。與AT電源最大的區別在於ATX規格取消了傳統的市電開關,依靠+5VSB、PS-ON控制信號的組合來實現電源的開啟和關閉。而在隨後三年時間,ATX標準也日趨成熟,相繼發布了ATX 1.3,ATX 2.0,ATX 2.01,ATX 2.02,ATX2.03等多個版本以此來不斷滿足計算機硬體方面的供電要求。


典型的ATX電源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00年2月,從Intel P4開始,以前的供電標準再也法通過小幅修正來滿足新CPU的需要。於是,ATX 12V 1.0標準便應運而生。與ATX 2.03不同的是,新標準內使用+12V電壓為CPU供電以此取代之前的+5V電壓。這樣做不但提高了負載穩定性,更是解決了P4級處理器的高功耗問題。從布線上一眼便能看出,專為CPU單獨供電的4Pin電源接口,就是它以+12V的輸出電壓持續不斷的為CPU輸送著能量。另外,ATX 12V 1.0標準還對湧浪電流峰值、濾波電容的容量、保護電路等做出了相應規定,以確保電源的穩定性。並提供+5VSB的輸出確保了主板對USB等設備和電源喚醒功能的完善。


當年被商家們叫的火熱的「P4電源」

由於處理器功耗的不斷提升,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Intel就先後兩次升級了ATX電源的規格。隨著吞電怪獸Prescott CPU的出現,系統對12V的輸出電流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線材的承受能力有限,這就對為CPU供電的+12V輸出電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年8月發布的1.1標準和次年2月發布的1.2標準又在此基礎上進行細節規格方面的調整,以滿足生產方面的需求。

[3.電源的發展史(2)]

2003年4月,Intel發布了新的ATX 12V 1.3標準。新標準中除再次加強電源的+12V輸出能力外,為保證輸出線路的安全,避免損耗,特意制定了單路+12V輸出不得大於240VA的限制。


ATX 12V 1.3電源

儘管計算方式相同,不過240VA並不是240W,作為一個認證標準,240VA要求當單路+12V的輸出電流超過20A的時候,必須在整機外貼上警示標誌,禁止非專業人員打開機箱。商家們當然不願意自己的產品轉眼就變成了危險品。而考慮到環保節能的需要,ATX 12V 1.3標準中還規定了電源的滿載轉換效率必須達到68%以上,這就要求電源廠商必須通過加裝PFC電路(文章後面會有技術名詞的解釋)來實現。此外,該標準還去掉了對-5V端的要求,因為-5V端主要是針對ISA設備供電的,然後Intel從810晶片組開始就已經淘汰了此種插槽,所以這自然是多餘的。同時,1.3標準中還很有遠見的為SATA接口提供了電源規範以適應未來的應用。

2005年,是硬體規格更新最快的一年,PCI-Express的出現,一局打破了AGP盤踞市場多年的情況。當然,新規格帶來的不只是帶寬的提高,更是將顯卡供電的需求擺上了桌面。幸好Intel早有計劃,同年提出的ATX 12V 2.0標準便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此次的標準中,採用第二路+12V的電源,其中一個專門為CPU供電,另外一個供給顯卡和主板。因為如此的設置,主板的主電源接口也從20針增加到24針,分別由12×2的主電源和2×2的CPU專用電源接口組成。雖然接口連接在了一起,但兩路+12V電源在布線上是完全分開,獨立輸出的。這樣高版本的電源可以將主電源24針分成20+4兩個部分,兼容使用20針主電源接口的舊主板。


ATX 12V 2.0

除此以外,Intel ATX 12V2.0版本另一個重要就改進就是轉換效率增加了。轉換效率就是輸出功率除以輸入功率的百分比。1.3版電源要求滿載下最小轉換效率為68%。2.0版更是將推薦轉換效率提高到了80%。儘管功率因數和轉換效率都是指電源的利用率,但區別卻很大。簡單地說,功率因數產生的損耗是電力部門負擔,而轉換效率的損耗是用戶自己負擔。功率因數、EMI電路等都是對國家電網的保護。也就是說電源轉換供電,效率並沒有100%應用,而是一部分轉換為熱量。如V1.3版電源效率只達到68%,那也就是說有32%的電能轉換成了熱能。為了防止熱量的聚集影響到電腦的正常運行我們就要把熱量散開,就也是就我們為什麼裝風扇的原因。ATX12V2.0標準在峰值及一般負載下可以到達70%,在低負載下也有60%的成績,建議的效率數值可以分別在峰值、一般及低負載下到達75%、80%及68%(所謂一般負載是指滿載輸出值的一半,而低載是滿載輸出值的20%)。不過小看這些被轉為熱能的功耗,對400W功率模塊而言,可就浪費掉一大筆的電能。

在制訂了ATX 12V 2.0規範後,Intel又在其基礎上進行了ATX 12V 2.01、ATX 12V 2.03等多個版本的小修改,主要提高了+5VSB的電流輸出要求。2006年5月起,Intel又推出了ATX 12V 2.2規範,相比之下,新版本並沒有太大變化,主要是進一步提高了最大供電功率。增加了最新規格的輸出規範並且給出負載交叉圖、加強了3.3V與5V的輸出能力、削弱了12V的持續供電能力等。在最新的ATX 12V 2.2規範中Intel進一步提高了電源的轉換效率。不過,通過規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改變最大當屬電源在輕載時候的轉換效率,而典型負載和滿載情況下改變卻是很少,看來要想進一步提高電源的轉換效率就目前科技水平的確已經很難。

其實,早在2003年2月,intel便公布了ATX 12V 2.0規範。當時最大的改變就是為電源增加了第二路12V輸出,其中12V1主要是用來為顯卡等周邊設備進行供電而12V2則專用於CPU供電。兩路完全獨立的12V供電輸出,為整機的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的供電保證。但是在一些低功率產品上卻出現了一項致命問題,由於以往單路12V輸出的電源可以根據CPU與顯卡等周邊配件的供電需要而實時調整輸出比例,但是到了雙路12V輸出後則取消了這一功能,較低功率產品往往會出現保證了CPU供電便忽略了顯卡以及周邊配件供電,顧及了顯卡等周邊配件供電便忽略了CPU供電的現象。為此,在新一代的ATX 12V 2.3版本規範中intel乾脆將低功率輸出產品重新設計成單路12V輸出,從而最大幅度上保障了整機運行的穩定性。

面對新一代配件的需要,ATX 12V 2.3中對於電源的輸出進行了全新的定義。其中變化最大的兩點分別是:1、提高了12V1輸出能力降低了12V2輸出能力;2、降低了各路電壓最小輸出時電流水平。


ATX 12V 2.3標準銘牌

除此之外,近一年來大家在電源上最為看重的當屬節能環保。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節能與環保是兩個單獨的詞語節能並不代表環保。各廠家之前所宣傳的也是大多數用戶所看重的轉換效率僅僅代表了電源的節能表現,這裡ATX 12V 2.3規範也重新給出了推薦標準。新的標準中,intel推薦一款電源不論何種狀態下都可以達到80%或以上的轉換效率而功率因數則需要大等於0.9。而這對轉換效率的提高,就是80Plus認證的要求。因此,這對諸多電源生產製造廠商,有著更高的技術要求。

伴隨ATX 12V 2.3規範的推出,電源市場又一輪的宣傳攻勢也再度打開。透過電源規範的發展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PC配件整體的發展脈絡,同時新規範中也隱含著Intel這位業界霸主接下來將把電腦帶到一個什麼樣的位置。ATX 12V 2.3規範的推出終結了CPU高耗電的時代,同時也正式敲響了PC家電化的鐘聲。高效、節能、環保逐漸成為當今業界的努力方向。

[4.電源的工作原理]

1990年以前,計算機經常被人描繪成是無所不能的,當時誰會使用計算機就一定是掌握高科技的精英。這麼多年過去了,隨著製造成本的下降,計算機這一當年的「超級武器」也走下了神壇,步入了尋常百姓的家中。特別是近幾年網絡的大規模應用,我們還經常能看到「3歲小孩打魔獸」之類的有趣新聞。是啊,其實在筆者的眼中,PC本身就是一個複雜一點的「卡西歐計算器」罷了。儘管計算機功能強大,應用領域豐富,不過50多年的成長也不會改變它「馮•諾依曼體系」的基因。

儘管PC已經是發展到第四代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不過作為一個半導體電器,依然要使用直流穩壓電源作為其運行的能源。看到這裡,不少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了,為什麼我家的電腦都是直接插在市電就能用了,買電腦的時候也沒聽說要買什麼變壓器啊?這是因為如果使用變壓器來完成這一工作,不但起造價高昂,體積龐大,而且十分不安全。試想一下,在你機箱旁邊還要放著一個比機箱大一倍的龐然大物,不但像暖氣一樣撒發著熱氣,更像一個開了門的微波爐一樣時時刻刻對你進行著電磁輻射,這樣的東西除非是武器,否則怎麼可能有人花大價錢去買呢?


龐大的第一代計算機

伴隨著人們的需求,電子工程師們提出了使用一種特殊的供電系統來完成這項工作。這種特殊的電源要求體積小、重量輕、功耗小、換轉效率高,在經過長久的實驗製造後,具備有上述優點的開關電源(Switching Power Supply)便應運而生了。儘管開關電源同時有著,電路比較複雜、幹擾大、波紋係數較大等缺點,以至於不適合在音響設備上使用,不過為計算機供電倒是剛剛好。


基本原理圖

要理解開關電源需要比較複雜的電學知識,不過要講明白開關電源是如何為計算機提供動力還是很簡單的一個過程:

高壓市頻交流->高壓直流>高壓高頻交流>低壓高頻交流>低壓直流

正如上面的流程圖顯示的一樣,當市電進入電源後,首先經過電網濾波電路(扼流線圈和電容組成)濾除高頻雜波和幹擾信號,這麼做的目的有兩層:一是對剛進入電源的市電信號抑制在一個電路可控的範圍;二是減少開關電源的震蕩高次諧波進入電網時,對顯示器及周圍電子設備的幹擾。說的再為通俗一些,該電路起到的作用就好比是榨果汁過程中,先把水果洗乾淨,去核削皮,切成大塊好能放進榨汁機的第一步。

其次,將整流濾波電路得到的直流高壓電,輸入主變換電路,這是開關電源的核心部分,也是此種電源命名的原因。主變換電路會把直流電壓變換成高頻交流電壓,並且將輸入電網與輸出部分電路分隔開。如果還是使用上個比喻,那這個過程相當於粉碎榨汁。

最後,再送至高頻開關變壓器降壓,容納後濾除高頻交流部分,這樣就能得到計算機需要的較為「純淨」的低壓直流電。這也就是濾除果渣,倒出果汁了。

基本上,所有的ATX電源都是開關電源,其使用的原理也基本相同,不過出於計算機各個硬體的不斷發展與更新。各個部件對輸入電流也有著不同的標準,有的要求較高電壓,有的需要穩定電流,有的又需要極高功率。因此針對ATX的不同標準,每個計算機電源在採用同樣的設計原理的同時,也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細節設計。

[5.電源內部結構(1)]

前面筆者之所以大費周章的介紹了複雜的開關電路的原理,其實也正是為了本章做一個鋪墊。因為了解一個電器元件只是知其然,而知道它的作用、明白他的原理才稱得上是知其所以然。如果大家有機會拆開一個ATX電源,基本會看見如下幾個部件:

電磁濾波器

電磁濾波器的基本上物如其名,就是用來濾除外界的突發脈衝和高頻幹擾,並且減少開關電源本身對外界的電磁幹擾的。儘管電磁濾波器的原理簡單,製造難度也不大,不過作為市電電網進入電源的「第一關」,如果這個元件做工用料不夠厚道的話,將直接影響整個開關電源的性能,甚至由於屏蔽性能不夠,還會對周圍發散一定量的電磁輻射,對人體有一定危害。

通常我們最常見的劣質電源,定會在這裡不安裝屏蔽裝置,如果遇見這樣的情況,基本不要購買,必然是劣質電源。

壓敏電阻

壓敏電阻的最大特點是當加在它上面的電壓低於它的閥值"UN"時,流過它的電流極小,相當於一隻關死的閥門,當電壓超過UN時,流過它的電流激增,相當於閥門打開。利用這一功能,可以抑制電路中經常出現的異常過電壓,保護電路免受過電壓的損害。

這個小東西大家可不要小看它。儘管平時沒什麼用,不過當電源輸入端發生異常、電壓過高超過閾值時,壓敏電阻就會形成通路,另串聯其上的保險絲自我熔斷切斷電路,從而達到避免整個電源燒毀的目的,暨將損失減少至最低。


常見的壓敏電阻


電路中的壓敏電阻

全橋

在電源原理部分我們提到過,在市電轉換到穩定的直流電過程中,有一部是交流電轉變為脈衝直流電,通過四個二極體封裝在一起,廠商便能較為簡單的製造出電源的全橋部分。不過這個簡單的部分有一定得限制,其最低耐壓程度不低於700V。

開關三極體

開關三極體可是整個開關電源的核心樞紐,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把直流電送到開關變壓器上。由於此元件的重要位置,一般可以這麼理解:一個計算機電源的好壞至少50%都是看這個三極體的質量。而且,計算機電源的壽命基本上就是開關三極體的壽命了,暨80000-100000個小時。

MOS管

近些年,隨著CPU供電和顯卡功率的激增,當年的開關三極體慢慢的無法適應新ATX標準對電源輸出電流的要求。與傳統開關三極體相比,MOS管採用電壓控制,儘管價格價高,但比三極體損耗小,使用壽命更長。另外,MOS管在高頻高速的開關電源電路中,更適合對大電流的控制。現在已經被諸多電源廠商普遍使用。

[6.電源的內部結構(2)]

開關變壓器

開關變壓器非常的明顯,就位於三個散熱片之間的那團金屬線包,這個變壓器就是用來把高壓降為低壓的。不知道大家還記得高中的物理課程上講過的電學知識嗎?一個變壓器的轉換比例主要是由線圈的匝數來決定的。匝數越多,開關變壓器轉換能量越多,輸出的電流電壓也越穩定,電源整體質量也越好。顯而易見,較多的匝數等於較好的質量,也就意味著較多的製造成本(材料用的多),因此一個好的ATX電源,一定是一個分量十足的電源。

控制/保護電路

控制/保護電路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就像是保險一樣。就算是沒有它,整個電源依舊可以工作,不過也就僅限於基本的工作了。這個部分就好比是電源的大腦一樣,它負責啟動電源並進行電壓檢測和即時調整,當電網的供電不穩定出現短路、斷路、過壓、過流、欠壓、欠流等不正常情況的時候,控制電路都會進行調整以及保護電源本身。如果使用了一款劣質的電源,其中基本是沒有保護電路的,那麼在一些特殊的環境,比如說夏天開啟空調的時候,等待著計算機將是不斷重啟與數據丟失的命運。

電源風扇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笑了。怎麼說著說著電器元件,又扯到電源風扇身上了?不過大家不妨反過來想一想,如果電源風扇真的可有可無,諸多廠家幹嘛還多此一舉安裝上它,這不是增加無謂的成本嗎?其實,電源風扇的確是開關電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於,開關電源的設計目的,非常的限制整體的體積,而開關電源本身也是一個載電設備,其產生的熱量不但不可忽視,更是時時刻刻影響著整個開關電源的轉換效率。當前最高的ATX 12V 2.3標準中,規定的電源的轉換率也只能達到80%,這意味著每當大家使用1度電,其中的20%是作為熱量被消耗掉的,並沒有被計算機使用。因此這些熱量不斷聚集,如果不即時排出電源外,將直接縮短電源壽命,甚至燒毀其中的元器件。

因此,如此重要的電源風扇也存在著質量上的區別,當打開開關電源後,很明顯的能看到內部有兩塊較大的散熱片,它上面的大功率管的性能和極限參數也是直接影響到電源的安全承載功率和整套產品的成本。電源的風扇軸承也有著參差的差別,靜音、穩速、耐用也成為了區分風扇的幾個標準。

[7.電源的術語解釋(1)]

在筆者身邊有不少朋友,儘管浸淫IT領域多年,甚至不少大學就是專業學這行的,不過提起計算機硬體上的一些術語,依然是一頭霧水。其實這也是一個普遍現象,因為計算機的本質依然是半導體元器件,所以其中諸多指標和術語也是沿襲了電子電工領域的傳統。

而開關電源,甚至根本就是一個電氣設備,所以其中也有不少令人感到迷惑的術語。諸多廠商也經常利用這些特別的詞彙來進行廣告宣傳,甚至其中有一些「山寨老闆」還故弄玄虛、混淆視聽來以次充好。因此,在這一章,筆者就特別為大家介紹一下開關電源中常見的一些技術名詞與術語,以便在日後的電源選購中不會被劣質標識欺騙,立於主動的地位。

電源輸出電壓

有過裝機經驗的朋友應該知道,儘管從市電連接開關電源只使用一根線,不過電源連接到主板、硬碟、顯卡等硬體卻需要很多根線了。這是因為計算機中各個部件雖然都使用低壓直流電,但是不同的硬體卻需要不同的電壓和電流。這裡,我們就細分下一下ATX電源中,各個電源輸出的規格及其作用。

+3.3V:最早在ATX結構中提出,現在基本上所有的新款電源都設有這一路輸出。而在AT/PSII電源上沒有這一路輸出。以前電源供應的最低電壓為+5V,提供給主板、CPU、內存、各種板卡等,從第二代奔騰晶片開始,由於CPU的運算速度越來越快,INTEL公司為了降低能耗,把CPU的電壓降到了3.3V以下,為了減少主板產生熱量和節省能源,現在的電源直接提供3.3V電壓,經主板變換後用於驅動CPU、內存等電路。

+5V:目前用於驅動除磁碟、光碟驅動器馬達以外的大部分電路,包括磁碟、光碟驅動器的控制電路。

+12V:用於驅動磁碟驅動器馬達、冷卻風扇,或通過主板的總線槽來驅動其它板卡。在P4系統中,由於P4處理器能能源的需求很大,電源專門增加了一個4PIN的插頭,提供+12V電壓給主板,經主板變換後提供給CPU和其它電路。所以P4結構的電源+12V輸出較大,P4結構電源也稱為ATX12V。

-12V:主要用於某些串口電路,其放大電路需要用到+12V和-12V,通常輸出小於1A。

-5V:在較早的PC中用於軟碟機控制器及某些ISA總線板卡電路,通常輸出電流小於1A.。在許多新系統中已經不再使用-5V電壓,現在的某些形式電源如SFX, FLEX ATX 一般不再提供。

-5V輸出。在INTEL發布的最新的ATX12V 1.3版本中,已經明確取消了-5V的輸出。

+5V Stand—By。

最早在ATX提出,在系統關閉後,保留一個+5V的等待電壓,用於電源及系統的喚醒服務。以前的PSII、AT電源都是採用機械式開關來開機關機,從ATX開始(包括SFX)不再使用機械式開關來開機關機,而是通過鍵盤或按鈕給主板一個開機關機信號,由主板通知電源關閉或打開。由於+5V Stand-by是一個單獨的電源電路,只要有輸入電壓,+5VSB就存在,這樣就使電腦能實現遠程Modem喚醒或網絡喚醒功能。最早的ATX1.0版只要求+5VSB達到0.1A,隨著CPU及主板的功能提高,+5VSB 0.1A已不能滿足系統的要求,所以INTEL公司在ATX2.01版提出+5VSB不低於0.72A。隨著網際網路應用的不斷深入,一些系統要求+5VSB提供2A、3A,甚至更大的電流輸出,以保障系統功能的實現,因此對電源提出了更高的設計要求。

線路顏色

我們現在使用的電源輸出插頭,基本上分為20PIN主板電源接口、24PIN主板電源接口、4pin D型電源接口、SATA電源接口、6PIN電源接口、4PIN ATX 12v電源接口。儘管接口不同,但其實每個接口中會根據需求不同,將不同顏色的電線連接進去。

紅色線:+5VDC輸出,用於驅動除磁碟、光碟驅動器馬達以外的大部分電路,包括磁碟、光碟驅動器的控制電路,在傳統上CPU、內存、板卡的供電也都由+5VDC供給,但進入PII時代後,這些設備的供電需求越來越大,導致+5VDC電流過大,所以新的電源標準將其部分功能轉移到其他輸出上,在最新的Intel ATX12V 2.2版本加強了+5V的供電能力,加強雙核CPU的供電。它的電源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著計算機的系統穩定性。

黃色線:+12VDC輸出,用於驅動磁碟驅動器馬達、冷卻風扇,或通過主板的總線槽來驅動其它板卡。在最新的P4系統中,由於P4處理器能源的需求很大,電源專門增加了一個4PIN的插頭,提供+12V電壓給主板,經主板變換後提供給CPU和其它電路而不再使用+5VDC,所以P4結構的電源+12V輸出較大。如果+12V的電壓輸出不正常時,常會造成硬碟、光碟機、軟碟機的讀盤性能不穩定。當電壓偏低時,表現為光碟機挑盤嚴重,硬碟的邏輯壞道增加,經常出現壞道,系統容易死機,無法正常使用。偏高時,光碟機的轉速過高,容易出現失控現象,較易出現炸盤現象,硬碟表現為失速,飛轉。隨著加入了CPU和PCI-E顯卡供電成分,+12V的作用在電源裡舉足輕重。目前,如果+12V供電短缺直接會影響PCI-E顯卡性能,並且影響到CPU,直接造成死機。

橙色線:+3.3VDC輸出,是ATX電源設置為內存提供的電源。以前AT電源供應的最低電壓為+5V,提供給主板、CPU、內存、各種板卡等,從PII時代開始,INTEL公司為了降低能耗,把CPU、內存等的電壓降到了3.3V以下。在新的24pin主接口電源中,著重加強了+3.3V供電。該電壓要求嚴格,輸出穩定,紋波係數要小,輸出電流大,要20安培以上。一些中高檔次的主板為了安全都採用大功率場管控制內存的電源供應,不過也會因為內存插反而把這個管子燒毀。使用+2.5V DDR內存和+1.8V DDR2內存的平臺,主板上都安裝了電壓變換電路。


白色線:-5VDC輸出,5V是為邏輯電路提供判斷電平的,需要的電流很小,一般不會影響系統正常工作,出現故障機率很小,在較早的PC中用於軟碟機控制器及某些ISA總線板卡電路.。在許多新系統中已經不再使用-5V電壓,現在的某些形式電源一般不再提供-5V輸出。-在INTEL發布的標準ATX12V 1.3版本中,已經明確取消了-5V的輸出,但大多數電源為了保持向上兼容,還是有這條輸出線。
藍色線:-12VDC輸出,是為串口提供邏輯判斷電平,需要電流較小,一般在1安培以下,即使電壓偏差較大,也不會造成故障,因為邏輯電平的0電平為-3到-15V,有很寬的範圍。在目前的主板設計上也幾乎已經不使用這個輸出,而通過對+12VDC的轉換獲得需要的電流。

紫色線:+5V Stand—By,最早在ATX提出,通過PIN9向主板提供+5V 720MA的電源,在系統關閉後,保留一個+5V的等待電壓,用於電源及系統的喚醒服務。這個電源為WOL(Wake-up On Lan)和開機電路,USB接口等電路提供電源。如果你不使用網絡喚醒等功能時,請將此類功能關閉,跳線去除,可以避免這些設備從+5VSB供電端分取電流。這路輸出的供電質量,直接影響到了電腦待機是的功耗,與我們的電費直接掛鈎。

綠色線:PS-ON(電源開關端)通過電平來控制電源的開啟。當該埠的信號電平大於1.8V時,主電源為關;如果信號電平為低於1.8V時,主電源為開。使用萬用表測試該腳的輸出信號電平,一般為4V左右。因為該腳輸出的電壓為信號電平。這裡介紹一個初步判斷電源好壞的土辦法:使用金屬絲短接綠色埠和任意一條黑色埠,如果電源無反應,表示該電源損壞。現在的電源很多加入了保護電路,短接電源後判斷沒有額外負載,會自動關閉。因此大家需要仔細觀察電源一瞬間的啟動。

灰色:PG(POWER-GOOD電源信號線)一般情況下,灰色線PS的輸出如果在2V以上,那麼這個電源就可以正常使用;如果PS的輸出在1V以下時,這個電源將不能保證系統的正常工作,必須被更換。這也是判斷電源壽命及是否合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黑色:地線。

很明顯,要考量一個電源的功率支持能力,最主要就是要看紅色、黃色、橙色三條線的最大輸出能力。

[8.電源的術語解釋(2)]

電源功率

提起功率,大家都知道P=UI(功率=電壓*電流)這個公式,不過如果把這個套路照搬在電源上的的話,往往會出現令人匪夷所思的結果。不信的話您可以試試,100%會有自己撿了大便宜的感覺。不錯,因為如果將各路直流輸出的電壓乘以電流,再累加到一起的話,得到的值肯定是要大於額定輸出功率好多,甚至可能超出了銘牌標識的最大輸出功率。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ATX電源的各路輸出是不可能同時達到標稱的最大輸出電流的。因此當我們在電源的銘牌上看到諸如「+5V&+3.3V:235W,+5V、+3.3V&+12V:380W」這樣的字樣的時候也不要感到奇怪。這就是告訴我們,+5V和+3.3的最大聯合輸出為235W,+3.3V和+12V最大聯合輸出為380W。所以,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的累加求和的話,很明顯就會出現用300元買到了價值600元的電源的感覺,自然是一陣竊喜了。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電源的額定功率並沒有一個具體的計算公式。電源額定功率的標定往往採用交叉負載測試的方式,暨通過檢測電源的各路主電壓的負載壓降和紋波係數來得出各路輸出電壓的最大電流的。聽著比較複雜,其實真正操作起來並沒有很大困難。基本的方法便是在實驗室中,讓電源的每一路都輸出不超過該路的最大電流,然後逐漸減小其負載的電阻(使用類似滑動變阻器的設備),同時監測該路的負載降壓和紋波係數。當上述兩種參數的改變超出允許範圍時(這個範圍由ATX標準規定),記錄此時的電流值最為最大工作電流。由於電壓都是固定的,因此乘以每路的最大工作電流便能得到一個輸出功率(P=UI),最後將每一路的功率求和便是該電源的額定輸出功率了。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經常聽到電腦城中的店家所說的電源的功率都是指額定輸出功率,不過除了額定,電源中還有最大輸出功率和峰值功率。隨著PCI-E後大量電老虎顯卡的出現,如果只是關注額定功率的電源,那麼遲早會面臨電腦頻繁重啟的惱人境地。所以,在挑選電源的時候最大輸出功率和峰值功率也是考慮的要素之一。

最大輸出功率--望文生義--這個功率的數值一定是大於額定功率的,以TT德KK500A為例,該電源的額定功率是400W,最大輸出功率就是500W。所以,當計算機發生由於某個時段任務量過大,運算量提升而導致的短暫功率的情況上,最大輸出功率便能即時的超載供電,最為緩衝,讓計算機不至於發生死機重啟等情況。

而峰值功率一般是指電源短時間內能提供的功率。因為電源不能長時間工作在這種極端的狀態下,所以一般這個時間不會超過30秒。比如當我們平時開機時,各個硬體由於自檢都會全速運行一段時間,特別是硬碟光碟機這種有機械部件的設備,在剛啟動所需要的電流要遠大於正常水平,這時候就需要電源保持一個短暫的高負荷輸出。不過峰值功率一般不會被標出,大家也不必過於擔心,只要額定功率與最大輸出功率達到標準,一般不會在這個地方出問題。

PIN與接口

經常關注硬體信息的朋友,應該對這個詞並不陌生,其實在電源上,PIN就是針腳的意思。比如我們在上文中提到的,TT KK 500A這款電源就有著24PIN的主板電源接口,4PIN的CPU供電接口,6PIN的顯卡供電接口。


主板ATX 20PIN

這裡有個ATX的標準改動,暨使用ATX 2.03標準的電源,都採用的是20 PIN的主版電源接口,而符合ATX 12V 2.0標準的電源,使用的是24 PIN的主板電源接口。其中使用20Pin接口的主板能夠很好的兼容使用24PIN接口的電源產品,但是24PIN接口的主板卻在兼容20PIN電源時表現的不是那麼完美。因為使用新標準的主板供電需求更大,而且當大家進行超頻時,20PIN接口的供電時不能完成這是的功率需求的。


主板ATX 20+4 PIN


顯卡用6 PIN

另外,除了主板24PIN的改變,新版的電源上還有SATA供電接口。SATA硬碟一般有著兩種電源接口,一種是以希捷為代表的廠商所支持的SATA電源接口,另一種就是以威騰電子為主導的廠商所採用的SATA電源接口與4PIN D形接口。


4PIN D型


SATA電源

這是一個很直白的概念,也很好理解,我們就不再浪費篇幅在這上面了。

[9.電源的術語解釋(3)]

噪音和濾波係數

噪音和濾波普通用戶無法進行檢測,這項指標需要專業的檢測結構才能用特殊的儀器進行量化判斷,噪音指的是220V交流電經過開關電源的濾波和穩壓變換成各種低壓直流電時,輸出直流電的平滑程度;而濾波品質的高低也直接關係到輸出直流電中交流分量的高低,這裡使用了一個波紋係數進行衡量,係數越小,品質越高。同時,當電流發生較大變動時,容量適當、品質優良的濾波電容也直接關係到電壓的穩定程度。

瞬間反應能力

體積在這個反應能力,我們要先說說浪湧這個概念。浪湧主要指的是電源剛開通的那一瞬息產生的強力脈衝,或電源其它部分受到本身或外來的脈衝幹擾叫做浪湧。它很可能使電路在浪湧的一瞬間燒壞,如PN結電容擊穿,電阻燒斷等等。而浪湧保護就是利用非線性元器件對高頻電流(浪湧)敏感的保護電路,簡單而常用的解決方案就是並聯大小電容和串聯電感。

所以,當輸入電壓在瞬間發生較大的變化,比如突然數臺空調壓縮器啟動時,電源能否在極短內穩定輸出電壓就是衡量反應能力的標準,較好的電源在一瞬電壓不穩的環境中依然能正常工作,較差的就會發生自動重啟事件。

電壓保持時間

UPS(不間斷供電系統)提起這個東西大家可能比較陌生,因為這個東西一般屬於伺服器級的設備被廣泛用於數據中心而被普通用戶所生疏。不過,UPS也有民用級別的。筆者就曾在大學期間購買過一個小型的UPS來預防寢室夏季的經常性斷電。儘管名字起的很專業,不過UPS的本質就是一塊蓄電池罷了。當電網斷電後,UPS會自動切換至供電模式以保證計算機的不間斷運行,不過由於是即時切換的,因此也需要一個切換的時間,一般來說,這段時間為2-10毫秒。

不過計算機是一個電器設備,作為以電力為動力的東西是一分一秒都不能間斷電源供應的。所以,為了避免在UPS切換時發生計算機斷電關機、重啟的現象,開關電源是能夠儲能元件中儲存的電量來維持短暫的供電的。為了平穩度過UPS切換期間的正常供電,一般優質的電源能保持12-18毫秒的輸出時間,這個時間就被稱作電壓保持時間。

電磁幹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簡稱EMI)

由於開關電源的工作方式是交流直流轉化,高壓低壓變壓,所以其不可避免的會生成較強的電磁振蕩和類似無線電波的對外輻射特性。儘管其輻射量對人體沒有太大危害(相當於1/10的手機輻射量),不過也會對其它的通信設備發生影響。因此,國家有嚴格的規定,開關電源一般要使用鐵盒包裹,並靠機箱殼體進行兩次屏蔽。不過因為有通風口的設計,不是密封,所以洩露也是在所難免的。由於輻射屬於非可見光,看不見摸不到的,所以必須有專門的標準來要求電源的輻射量不超標。國際上常見的FFC就有著A和B兩種標準,在國內也有國標A(工業級)和國標B(家用電器級)標準,一般合格的電源都符合國標B級標準要求。

既然意識到有了電磁幹擾,自然開關電源中也會設計出足以抵抗這些幹擾的部件,防止影響電源內部的工作。這便是EMI濾波器的由來。它主要作用是濾除外界電網的高頻脈衝對電源的幹擾,同時也起到減少開關電源本身對外界的電磁幹擾。實際上它是利電感和電容的特性,使頻率為50Hz左右的交流電可以順利通過濾波器,但高於50Hz以上的高頻幹擾雜波被濾波器濾除,所以它又有另外一種名稱,將EMI濾波器稱為低通濾波器(彩電上的稱法),其意義為,低頻可以通過,而高頻則被濾除。下面是EMI濾波電路的線路圖:

上圖中的C1和L1組成第一級EMI濾波,C2、C3、C4與L2組成第二級濾波。實物圖如下圖所示:

在優質電源中,都有兩道EMI濾波電路,其中一路在電源插座處,另外一路在電源的PCB板上(也有把兩道EMI濾波電路都做在PCB板上的情況),這兩道EMI電路,可以很好地濾除電網中的高頻雜波和同相干擾電流,同時把電源中產生的電磁輻射削減到最低限度,使洩漏到電源外的電磁輻射量不至於對人體或其它設備造成不良影響。劣質電源通常會省去第一級EMI濾波電路,甚至連第二級EMI濾波電路也省掉。

[10.電源的術語解釋(4)]

開機延時

在P4 CPU被廣泛使用後,由於其功率較大,要求電流輸入標準也較高,因此其後的電源都會被設計具有開機延時功能。這項技術的意義在於,在電源接通之初到提供穩定的輸出必然需要一定時間的穩定周期,在這個周期中電壓的穩定度很難保證,所以電源設計者讓電源延時100-500毫秒,等電源穩定後再向電腦提供高質量的電源。這樣,不但對整套計算機系統的穩定有著明顯的效果,更為今後CPU供電方式指明了方向。

功率因數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簡稱PFC)

功率因數指的是有效功率與總耗電量(視在功率)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有效功率除以總耗電量(視在功率)的比值。 基本上功率因素可以衡量電力被有效利用的程度,當功率因素值越大,代表其電力利用率越高。計算機開關電源是一種電容輸入型電路,其電流和電壓之間的相位差會造成交換功率的損失,此時便需要PFC電路提高功率因數。目前的PFC有兩種,一種為被動式PFC(也稱無源PFC)和主動式PFC(也稱有源式PFC)。

被動式PFC

被動式PFC一般採用電感補償方法使交流輸入的基波電流與電壓之間相位差減小來提高功率因數,被動式PFC包括靜音式被動PFC和非靜音式被動PFC。被動式PFC的功率因數只能達到0.7~0.8,它一般在高壓濾波電容附近。

主動式PFC

而主動式PFC則由電感電容及電子元器件組成,體積小、通過專用IC去調整電流的波形,對電流電壓間的相位差進行補償。主動式PFC可以達到較高的功率因數──通常可達98%以上,但成本也相對較高。此外,主動式PFC還可用作輔助電源,因此在使用主動式PFC電路中,往往不需要待機變壓器,而且主動式PFC輸出直流電壓的紋波很小,這種電源不必採用很大容量的濾波電容。


有源式PFC

電源效率和電源設計線路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款高效率的電源可以提升電能的使用效率,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電源自身的功耗和發熱量。ATX 12 2.3規定,電源的轉化率要達到80%,這相比於以往的69%的轉化率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不過在當前的材料使用和製作工藝,80%的電源效率基本上已經達到了計算機開關電源的瓶頸,很難再有提高了。

電源壽命

一般的電源工作時間為80000-100000小時,質量較好的能再多20000-50000小時,比如筆者的電源就使用了5年,在全套硬體中是最後才更換的。

[11.電源認證(1)]

在每款計算機電源上的外殼上,都會由生產廠商貼一張銘牌。這個銘牌上不但標識了該產品的常規信息和技術參數,更重要的是各種品質認證的標識。這些認證簡潔明了的告訴了我們這款電源在某些技術方面達到了認可,可以放心使用,下面就由筆者為大家就介紹下開關電源常見的認證標誌。


右側很多認證

80PLUS

80plus是一項能源效率認證,它指出電源供應器不論是在20%、50%或100%的負載下皆能發揮至少80%的使用效能,有效的將電源供應器轉換電壓時浪費的電力減至20%以下,並且是具備超過90%功率因數的高效能機種。目前為止,美國己有八個州的電力及能源效率計劃陸續加入80plus系統,由此致力於提升桌上型及伺服器電腦的效能以減少不必要的額外成本。

其實早在2004年3月,為了讓電腦的電源能夠儘可能高效的將交流電轉換為多路純淨的直流電輸出,在ACEEE大會上80 PLUS的概念被首次提出。隨即到了2005年2月,Seasonic已經發布了史上第一款經過80 PLUS認證的電源。而緊接著次年,能源之星便要求將80 PLUS規範加入到能源之星4.0的標準中來。當2007年7月20日,能源之星4.0規範開始正式生效時,80 PLUS已經在品牌機中開始流行起來。而到了2007年12月,市面上甚至已經有超過200款電源支持80 PLUS規範。

同時,在2008年第一季度,80 PLUS的標準作了修訂補充,進行進一步劃分,將認證級別細分為:標準、銅牌、銀牌、金牌四個等級,其中金牌為最高等級。

SLI Ready

就像AT標準不單單是規定電源一樣,SLI Ready認證也並不是電源產品所特有的,主板、內存、顯卡等都有這個認證。SLI Ready認證由nVidia頒發。總所周知,要完美實現SLI的話電源的功率和內部設計都有很高的要求。一般來說,能夠獲得SLI認證的電源一般都能夠很好地支持玩家實現SLI功能。目前能夠獲得這個認證的產品同樣相當少,全部都集中在高端電源中,所以這個標誌並不能算是常見,不過以今後的發展趨勢來看,這也是十分重要。

[12.電源認證(2)]

中國節能認證

中國節能認證是由中國節能產品認證中心頒發的,對於電源產品節能性能方面有一定的反映。隨著節能環保的概念越來越受到用戶的關注,通過該認證的產品同樣會受到用戶的青睞。而這個標誌最常見的地方,應該屬我們的三大家電之一--電冰箱了。

ROHS

RoHS是由歐盟立法制定的一項強制性標準,它的全稱是《關於限制在電子電器設備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該標準於2006年7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主要用於規範電子電氣產品的材料及工藝標準,使之更加有利於人體健康及環境保護。該標準的目的在於消除電機電子產品中的鉛、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和多溴聯苯醚共6項物質,並重點規定了鉛的含量不能超過0.1%。同樣是環保的重要標誌,在今後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3C認證

3C認證使我們最常見的一個標誌,普遍存在於我們所購買的所有電子產品上。所謂3C認證,就是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英文名稱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縮寫CCC,全稱為「中國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它是中國政府為保護消費者人身安全和國家安全、加強產品質量管理、依照法律法規實施的一種產品合格評定製度。不過值得一提的是,3C標誌並不是質量標誌,而只是一種最基礎的安全認證。目前市面上除了小部分國外品牌的產品外,基本上所有在中國銷售的電源都具有3C認證。不過正是由於其採用的標準時最低的,所以這個標誌也普遍存在於假冒偽劣電源之上。儘管我們可以通過該標誌的編號到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查詢電源的生產廠商,不過還是不能將其當做是檢驗質量的唯一標準。

CE

CE,其實是從法語「CommunateEuroppene」縮寫而成的,它的意思就是歐盟。CE標誌是一種安全認證標誌,性質有點類似於「歐洲的3C」,凡是貼有「CE」標誌的產品就可在歐盟各成員國內銷售,無須符合每個成員國的要求,從而實現了商品在歐盟成員國範圍內的自由流通。國內的電源也普遍通過著這個認證,很多電源的銘牌上都能看到它。

雖然各種認證對於我們選購電源產品的時候能夠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筆者必須提醒大家的是各種認證只能作為一種參考,特別是安全規格認證。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會有相應的安全規格標準,各個廠家會根據自己產品的銷售區域,產品定位等有選擇地進行安全規格認證。因此沒有獲得某個特定的認證並不是指這個產品在規格上沒有達到標準。因此大家在選購電源的時候也不必過分執著於這些認證標準,只要符合自己本地的基本要求就可以。

[13.電源的選購]

之前筆者介紹了如此之多的開關電源知識,無非就是希望感興趣的讀者對它能有更多一份的了解。當然,更多的朋友還是抱著實用主義的精神:我不需要知道它是怎樣工作地,我只需要讓他好好工作就可以了。的確,在當今PC-DIY就像拼樂高積木一樣模塊化的今天,我們要想讓電源好好地完成它的使命,只要買一款質優價廉的好電源就行了。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怎樣才能挑選一款優秀的電源?

電源重量

首先是重量不能太輕,一顆電源無論使用何種線路來設計,它的重量都不可能太輕,依照目前的製作方式,瓦數越大,重量應該越重。尤其是一些通過安全標準的電源,會額外增加一些電路板零組件,以增進安全穩定度。當然重量自然會有所增加。其次是內部電子零件密度,計算機電源的設計定律會額外增加一些電路板零組件,以增進安全穩定,所以在整顆電源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塞入更多的東西會讓電源中的密度增加,在購買時,你可以從散熱孔看出電源的整體結構是否緊湊。

電源外殼

打開外包裝,你就可以看到電源的外殼。如何判斷其選材?在電源外殼機殼鋼材的選材上,計算機電源的標準厚度有兩種,0.8MM和0.6MM,使用的材質也不相同,用指甲在外殼上刮幾下,如果出現刮痕,說明鋼材品質較差,如果沒有任何痕跡,說明鋼材品質不錯。

線材和散熱孔

電源所使用的線材粗細,與它的耐用度有很大的關係。較細的線材,長時間使用,常常會因過熱而燒毀。另外電源外殼上面或多或少都有散熱孔,電源在工作的過程中,溫度會不斷升高,除了通過電源內附的風扇散熱外,散熱孔也是加大空氣對流的重要設施。原則上電源的散熱孔面積要越大越好,但是要注意散熱孔的位置,位置放對才能使電源內部的熱氣及早排出。

變壓器

電源的關鍵部位是變壓器,簡單的判斷方法是看變壓器的大小。一般變壓器的位置是在兩片散熱片當中,根據常理判斷,250W電源的變壓器線圈內徑不應小於28MM,300W的電源不得小於33MM,可以用一根直尺在外部測量其長度,就可以知道其用料實不實在。電流經過變壓器之後,通過整流輸出線圈輸出。在電流輸出端,可以看到整流輸出線圈,多半廠商使用代號為10262和130626兩種,250W電源的整流輸出線圈不應低於10262的整流輸出線圈。300W的電源的整流輸出線圈不應低於130626的整流輸出線圈。在電源中直立電容的旁邊,會有一個黑色的橋式整流器,有的則是使用4個二級管代替。就穩定性而言,橋式整流器的電源的穩定性要好一些。

電源風扇

風扇在電源工作過程中,對於配置的散熱起著重要的作用。筆者使用的是技展350PX電源,該電源採用雙風扇設計,即在進風口加裝了一臺8公分風扇,使空氣流動速度加快。而基於雙風扇設計,必然會使電源內部受熱量加大、增大噪音的問題,該款電源一是兩個風扇均用高靈敏度溫控低音風扇,風扇所帶熱敏二極體可根據機箱和電源內的不同溫度來調節風扇的轉速,二是加大進風口的進風,使電源入口風扇與出口風扇以不同速度運轉,保證電源內部自身產生的熱空氣和由機箱內抽入的熱空氣都及時排出,用了這麼長時間,感覺效果還不錯。

安全規格

在電源的設計製造中,安全規格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為了防止電流過大造成燒毀,電源都設置有保險絲。保險絲的主要工作,就是當電流突然過大時,保險絲先行燒毀,只要更換保險絲就能繼續使用該電源,所以保險絲的安置方式非常重要,必需設計成可更換式,現在有一些廠家為了節約成本,將保險絲直接焊在電源的PCB(印刷電路板)上,保險絲一旦燒毀,整顆電源就一起報廢。好的電源多採用防火材質的PCB,消費者在購買電源時,可以透過散熱孔仔細找一下這個電源的PCB是否使用防火材質。一般使用編號94V0的防火材質,可以耐105度的高溫。至於採用94V1的防火材質,可以忍耐的溫度就更高了。另外在電源每個零件外面必需加上熱收縮膜進行保護,防止電子零件因為水分或是灰塵造成短路。如果沒有,很容易出現故障。

[14.編輯結語]

我們在購買並組裝一臺自己的計算機時,其實很多時候都有一種消費衝動的感情融入在裡面。畢竟,一臺電腦以我國目前的收入水平來說並不算便宜,而購買一臺算是高價品的「電器」,大家也常常被這份興奮暫時衝昏了頭腦。也許以往對計算機硬體了如指掌的朋友,也往往會在一些小的細節上大意馬虎了。


攢機時人越多,越要冷靜,切忌著急!

而對於那些對計算機略知一二但只是皮毛的朋友來說,當他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顯卡、CPU、主板、顯示器的時候,更多的時候卻忽略了電源這重要的「細枝末節」。原因很簡單,大家都知道CPU的強勁能賜予我們飛快的速度,卓越的顯卡能給予我們炫目的遊戲,甚至一款靈敏順手的滑鼠都能帶來不同以往的使用體驗。但是,一個系統重要的部分往往是那些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的幕後英雄。而電源,才是這「美妙機器」的心臟部分。

選擇一款質量優秀的電源,不但是對整個計算機的壽命負責,更是對自己的時間負責。試想一下,如果在正常使用時,卻經常費心於修理各種因為電源不佳而導致的故障,這種事情又怎能不讓人火大呢?也許我們會頻繁的更換手機,但我們卻不會經常更換SIM卡;也許我們一生之中會買三四輛汽車,但我們卻總是只買一套住房;也許我兩年會換三塊顯卡,但是我其中也只是使用同一塊電源。很多時候,一樣物品的優秀更多在於其穩定的特性,而不是炫目的功能。

開關電源,正是計算機整體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電腦有生命的話,相信它也會大叫:「我的活力,來自於我那顆永遠年輕的心!」

閱讀更多:默認

相關閱讀:

放心用10年:大廠品質電源新年送福利

全新45W PD充電寶降臨:造型太經典了!

錘子新品突然上架:如此設計 妙哉!

京東99元高顏值充電寶開賣:支持PD快充

1250W金牌模組電源秒殺 暴跌50%

酷狗X1高解析耳機全程HiFi

相關焦點

  • 我的青春誰做主--計算機電源面面觀
    我的青春誰做主--計算機電源面面觀 出處:快科技 2009-05-31 14:31:48     作者:魏昕鑫 編輯:魏昕鑫[爆料]」;等到畢業了,計算機的神秘感再也不能感染我之時,作為一臺工具,我要求的是它絕對穩定的運行。
  • 市實驗中學舉行「閃亮青春 由我做主」校園主持人選拔大賽
    文|範嬋 圖|郝洪彬 為儲備校園大型演出活動主持人和校園廣播站播音員,展現實驗學子的青春風採,拓展其綜合素質能力,近日,市實驗中學舉辦了「閃亮青春 由我做主」校園主持人選拔大賽。
  • 我的人生,我可以做主嗎?
    這就是「我的生命,我做主」。我們或許無法主導外部環境,但可以主宰自己這顆心,主宰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進而主動改變自己的生命狀態。二、心-道-德-事,推演人生當我們反求諸己的時候,就逐漸掌握了主宰人生的鑰匙。反求諸己,不是把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也不是僅僅只挖自己的過錯。
  • 我的色彩我做主 藝卓CG245W杭州19333元
    [中關村在線浙江杭州行情] 2012年9月12日筆者剛了解到,Eizo ColorEdge CG245W專業顯示器在商家「杭州耀陽計算機同時商家「杭州耀陽計算機」誠邀廣大色彩愛好者本周六(9月15日)舉辦的「我的色彩我做主」專業色彩掌控培訓,有興趣的朋友可屆時參加,具體時間地點見文尾。推薦理由:一款具備自我校正功能的24寸專業顯示器,內置校色儀,自動校正色彩,還採用最優秀的IPS屏幕,無論色彩還是細膩程度,都非常出色。
  • 我的地盤我做主!歷數二次元的魅力校長 《暗殺教室》淺野學峰...
    原標題:我的地盤我做主!誰也不知道黑白熊到底是什麼想法以及究竟是不是純棉製作的(小編:喂喂這個時候誰會關心這個啊!?),可所有人都明白黑白熊的可怕,雖然他那可愛的外表和小女孩般的口氣會讓人產生一種人畜無害的錯覺,但他的心裡卻是充滿了惡意和腹黑。黑白熊的目的就是蔓延絕望來侵蝕每個人心中的希望,並讓學生們在絕望中死去,這樣的校長大人,您真是毀人不倦啊。
  • 【天文創課堂】都是月亮惹的禍&我的日食我做主
    在講座中,恆星老師帶領大家一步一步的認識了日食的成因以及月球在日食中的作用,原來,發生日食是由於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中間遮住太陽光造成的;原來,日食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但是同一個地方平均要四百年左右才會發生一次日全食;原來,不是每一次日食都能看到,只有部分地區才能看到;原來,日全食分為從初虧到復圓的五個過程……同學們在恆星老師的帶領下學到了許多關於日食的知識。
  • 電源模塊,電源模塊是什麼意思
    : 1 計算機高效率綠色電源 高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帶領人類進入了信息社會,同時也促進了電源技術的迅速發展。八十年代,計算機全面採用了開關電源,率先完成計算機電源換代。接著開關電源技術相繼進人了電子、電器設備領域。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提出綠色電腦和綠色電源。
  • 俄羅斯研發出首個量子計算機電源,這對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很有好處
    近期俄羅斯的科學家研究出自己國家首個量子計算機的電源,這對於俄羅斯的科學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值得我們關注。量子計算機和一般的計算機完全不一樣,因為量子計算機更加的精密,同時量子計算機也不能使用我們平常的普通電源。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突然發現我不是在整理東西,而是在整理青春
    在整理東西的時候發現了我一個儲物箱,裡面裝的全部都是中學時的東西,自從中學畢業後就再也沒有打開過,今天我打開了這個箱子……年少時,不要遇見太驚豔的人,誤終生隨手翻開一個小本,裡面記錄著我當時收集的一些語錄
  • 是誰發明了計算機病毒程序?
    1977 年夏天,一個叫託馬斯·J·雷恩的小說家坐在家中大發奇想,憑空虛構了一種叫《P-1的青春》的科幻小說他幻想有一種奇異的病毒,能從一臺計算機傳染到另一臺,最後控制了7000臺電腦的運行。小說發表後一下子轟動了科普界。一些科學家對此嗤之以鼻,把它視為荒誕不經的神話。問題的嚴重性在於,這部小說或許具有一定的教唆作用,它觸發了某些人發明計算機病毒的靈感,使虛構的東西在10年後呱呱墜地。
  • 天地之間共有六界,玉帝只統率三界,其他三界誰在做主?
    天地之間共有六界,玉帝只統率三界,其他三界誰在做主?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神話仙俠之類的電視劇。所以說很多人對於這些電視劇也有不少的了解,在看這些電視劇的時候,我們也會知道不少的古代的神話知識。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是分為了六界的。
  • 開關電源技術中最常見的一些電源模塊
    高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帶領人類進入了信息社會,同時也促進了電源模塊技術的迅速發展。八十年代,計算機全面採用了開關電源,率先完成計算機電源換代。接著開關電源技術相繼進人了電子、電器設備領域。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朱小北:縱使人生坎坷優秀的人遲早發光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二刷了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後,發現了一個片段,其中講述的是演員朱小北去超市買東西,被老闆娘惡意誣陷後強行搜身,學校裡也沒有為她做主,所以傷心又憤怒的她衝回小賣部,一通亂砸,而這,也改變了她的一生。
  • 我的座位我做主:最全飛機座位圖(國航版)
    這不,特拜訪國航信息部小夥伴整理一套圖例供大家參考哈~~就是那麼霸氣~下次自助值機直接點點點~  我的座位我做主,就是這麼任性!
  • 我的發音我做主!石家莊長頸鹿美語就是這麼牛
    告別中國式英語發音,我的發音我做主!
  • 誰的青春被藏在那個夏天,又有誰的記憶停留在那個夏天,你忘了
    我今天不為大家推薦電影了,繼續為大家分享好聽的歌曲好了。誰的青春被藏在那個夏天,又有誰的記憶停留在了那個夏天呢?相信我們的學會是那個時代是我們最懷念的時光,但是那已經是過去式了,我們現在能做的只能是回憶過去,勇敢向前。我們沒有回頭路可以走!好了我也不多說廢話了,我要開始今天的內容分享了,首先第一首歌是「RAiNBOW計劃」唱的《紀念》!
  • 青春雨季,我的眼淚留在了歲月裡!
    身邊的朋友來來去去,這一次出現一個對我影響非常重要的人!她就像是青春劇裡那樣,再或者說比青春劇更加夢幻!只不過我們是兩個世界的人,在短暫的節點處相遇,最後又奔向自己的遠方! 我們相識的地點是廁所前的洗手池子!那天天氣很熱,我因為身邊的朋友生活渾渾噩噩的沒有一點希望!所有人都知道我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學生,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我剛走出廁所,洗臉的時候朋友在我臉上化上了彩印!
  • 抖音誰是我我是誰時光變成了盜賊是什麼歌 雪十郎誰歌詞介紹
    抖音誰是我我是誰時光變成了盜賊是什麼歌 雪十郎誰歌詞介紹  誰是我我是誰時光變成了盜賊是什麼歌?抖音誰是我我是誰時光變成了盜賊歌名、歌手、歌詞介紹  誰 - 雪十郎  詞:張世東  曲:蔡華壘  合聲:雪十郎  編曲:如也  混音:黃華/老六  吉他:鄭君操  製作人:趙振海  誰的苦酒敬月光  誰的真心餵豺狼  誰的夢想在流浪
  • 誰是我我是誰時光變成了盜賊歌曲介紹
    誰是我我是誰時光變成了盜賊這首歌很好聽,聽這歌詞大家肯定也都有點感慨,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歌。下面18183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誰是我我是誰時光變成了盜賊歌曲介紹。下面18183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誰是我我是誰時光變成了盜賊歌曲介紹。
  • 我揮灑最好的青春,做了撲火的飛蛾
    你應該很快樂 , 再也沒有我的打擾了。我有時也會覺得 ,是不是擋住了你人生的景色。在你眼裡我不算什麼 , 一個人的世界不也挺好的。我們終究也成路人了,就這樣誰也不理誰了。我卻揮灑最好的青春,作了撲火的飛蛾。